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虎头蟹苗种繁育过程中饵料及投喂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中华虎头蟹各期幼体生长发育效果较好的饵料为动物性饵料,Z1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只投喂扁藻后期幼体发育较差;Z2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搭配为好;Z3期则以轮虫为适宜饵料;M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河蟹养殖概况河蟹(Eriocheirs inensis),俗名中华绒螯蟹。谷名有螃蟹,毛蟹、清水蟹等。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形亚目,方蟹科。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的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河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但过去依靠自然生长繁殖,产量有限。  相似文献   

3.
2011年辽宁省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了中华虎头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对亲蟹的采捕运输、暂养、孵化、培育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于100m3水体中育出I-Ⅲ期仔蟹1.15×10^6只,不仅完成了项目指标,还填补了中华虎头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日本在蟹类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概况,详细介绍了蟹类有关交配,幼体变态发育,生殖生态等方面的习性,蟹类饲料必须满足营养需要,且有沉降性,在水中保型至少24小时,添加中药可蟹病,从蟹甲壳中提取抗癌剂。  相似文献   

5.
刘萍  段亚飞  毛智超  李吉涛  高保全  李健 《水产学报》2013,37(10):1441-1451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61.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长度为515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4种,多态性位点4个,均为单一变异位点;长度为65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11种,多态性位点23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个和单一变异位点18个。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更适于中华虎头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科的蟹类亲缘关系最近,方蟹科与沙蟹科的蟹类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脊椎动物2个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4科7种蟹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古新世至始新世。  相似文献   

6.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2024,48(1):019608-01960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7.
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欲提高养蟹的规格、质量和产量,必须有优质蟹种作保证。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应了解幼蟹的各种习性,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才能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近几年蟹种培育的实践,将幼蟹的习性和培育蟹种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株细菌感染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的方法筛选出2株病原菌,它们对幼体的72 h致死率为100%;获得有益菌1株,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近50%,该菌株有望成为中华绒螯蟹幼体的益生菌株.根据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将其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经一次受精便可多次产卵.与其他的虾类一样,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需从外界汲取许多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淋巴转移到卵巢以供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亲蟹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加以研究.第一次抱卵之后亲蟹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物质,需要在二次抱卵前的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补充.通常来说,二次抱卵蟹的产卵力低下,幼体质量差.因此研究饵料对二次抱卵期间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本实验分4组,分别以3种天然饵料缢蛏(TC)、沙蚕(TS)、杂鱼(TT)和一种人工饵料(TA)投喂中华绒螯蟹亲蟹,投喂周期为2个月(从初始一次抱卵至二次抱卵结束).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的日投喂量分别为亲蟹体重的10%和1%~3%,每日下午4点投喂.用PVC板将8m2的玻璃纤维槽隔成4个单元作为试验槽.每个单元底面积为2m2,水深40 Cm.同一槽中的3个单元用做一个试验组的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0只蟹.海水盐度为20 g·L,pH 8.20~8.30,溶解氧为8.40~8.90 mg·L-1,依据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浓度(分别小于1 mg·L-1和0.2 mg·L-1),每2至3天换一次水,水温为15~17℃.实验结束后,对二次抱卵亲蟹的生殖性能(相对饱卵量、卵径和亲蟹成活率)、孵化出的幼体质量(蚤Ⅰ幼体在饥饿状态下的成活率)以及卵、卵巢和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卵巢和肝胰脏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HUFA)组成与试验饵料的组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卵的DHA与EPA水平、肝胰脏DHA水平与饵料中相应的HUFA水平成正相关(R2>0.90),说明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移对卵巢的二次发育相当重要.统计学分析表明,投喂杂鱼的亲蟹(TT)孵出的蚤Ⅰ幼体对饥饿的耐受力以及投喂缢蛏的亲蟹(TC)的卵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之间其他指标(相对抱卵量和成活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二次抱卵的中华绒螯蟹的卵、卵巢和肝胰脏中HUFA的水平与试验饵料中HUFA水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无论在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积聚了多少营养物质,第一次抱卵后消耗殆尽的亲蟹需要从外界食物中汲取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肝胰脏转运到卵巢供二次发育之用.本研究结论与其他作者对其他甲壳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组织器官的HUFA水平不只局限于饵料HUFA水平,还受器官本身对这些脂肪酸特定需求的影响.肝胰脏作为甲壳类动物的脂肪存储器,在饵料中的脂类物质被吸收和利用之前首先将其存储起来.甲壳类动物具有合成更长链的脂肪酸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很有限,但仍能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脂肪酸.由于卵巢和卵中的n-3 H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高于肝胰脏,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中华绒螯蟹繁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人工饵料投喂对中国对虾的研究表明,n-3 HUFA的水平与亲本的生殖性能有很大关系,其中EPA与产卵量有很大的关系,而DHA在胚胎发育早期和幼体孵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本实验结果可以推论,EPA和DHA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的发育和生殖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EPA的作用更加明显.遗憾的是本实验没有得出非常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应该指出的是本实验所用的不同饵料,不但HUFA含量不同,而且在蛋白质、总脂和微量营养素(维他命、矿物质、胆固醇、磷脂、钙盐等)的组成上差异很大,因此不宜下确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条件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蜕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大眼幼体蜕壳数量少、成活率低;光照可刺激并促进大眼幼体的蜕壳与生长,但长时间光照会影响Ⅰ期到Ⅳ期幼蟹的蜕壳生长;泥土和隐蔽物作为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成活率;苗种质量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到Ⅳ期幼蟹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改变现有贻贝养殖周期以防止中华豆蟹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隶属甲壳纲,方蟹科,绒鳌蟹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是一种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著名大型食用蟹.它的"老家"在海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逐渐适应了淡水生活,完成了海洋向陆地的迁移,但其繁殖生理仍未"忘祖",依然需要在海淡水交汇处的河口区域繁殖,其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  相似文献   

13.
向枭  周兴华 《内陆水产》2001,26(3):14-15
中华绒蟹蟹 (Eriocheir Sinensis)又名为河蟹,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仅靠长江水域中的天然蟹苗和常规人工育苗方式所生产的蟹苗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了。为此,我们于 1999年 5~ 6月进行了配制海水中的河蟹晚苗人工繁殖试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 1.1亲蟹 试验所用亲蟹均于 1998年底购进的长江水系天然河蟹,共 130只,规格为 90~ 150克 /只,其中雌蟹 90只;雄蟹 40只。所选用的亲蟹体格健壮,无伤病。经越冬及强化培育后备用。 1.2育苗…  相似文献   

14.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在海水里生,淡水里长的洄游性动物,河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偏高,是淡水中名、特、优水产养殖珍品.在试验中,虽然投放扣蟹规格整齐,但出池规格并不整齐,主要是河蟹投放雌雄比例失调.雄性河蟹生长速度快,最大个体150g以上.我们认为,投放比例适当,是提高河蟹饲养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管标  李飞  陶刚  万全 《水产养殖》2012,33(6):29-34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绒螯蟹属[1]。河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历来受到百姓喜爱,河蟹的养殖和育苗也一直势头良好[2]。河蟹工厂化育苗已进行了多年,但所产蟹苗质量较差,成活率低。2000年以来,浙江、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又兴起了河蟹生态土池育苗的热潮,育苗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养殖经济品种。作为水产品市场的中高端产品,河蟹养殖已成为各地农业增收、农(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河蟹从蟹苗繁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再到成蟹深加工、出口创汇已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江苏作为我国河蟹产业的领军者,有超过390万亩的养殖面积,还拥有射阳沿海全国最大的蟹苗连片繁育区。长江水系河蟹久负盛名,个体硕大、口味鲜美,使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相似文献   

18.
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隶属甲壳纲,方蟹科,绒螯蟹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是一种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著名大型食用蟹。它的“老家”在海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淡水生活,完成了海洋向陆地的迁移,但其繁殖生理仍未“忘祖”,依然需要在海淡水交汇处的河口区域繁殖,其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  相似文献   

19.
胥东  丁荣 《水产养殖》2009,30(7):19-19
随着欧洲、东南亚市场对龟鳖需求量的增加及国内市场的升温,中国的龟鳖养殖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目前养殖数量多、规模大的品种有乌龟、中华花龟、红耳彩龟、蛇鳄龟、佛罗里达鳖和中华鳖.现将以上6个品种的基本习性做一个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罗氏沼虾幼体刚从卵孵出时呈潘状,称溞状幼体。这是罗氏沼虾整个生命周期中唯一在咸淡水中度过的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幼体要求一定的盐度、温度、饵料和氧量等,才能完成多次蜕皮,变态成幼虾。因此,观察幼体阶段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研究它的生活习性,以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这对提高幼体质量,提高幼体培育成活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