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鲁西地区广种玉米种登海605、伟科702、郑单958、农华101、鲁单818、聊玉22号等为试材,研究密度对品种茎秆形态、穗部性状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分析产量与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增加,对玉米茎秆形态、穗部性状及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影响,品种间性状表现一致;玉米个体性状与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登海605、郑单958、农华101适宜密度可达到82 500株/hm2,而伟科702、鲁单818、聊玉22号适宜密度在67 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栽培密度对辽宁玉米产区主栽品种与高密新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特进行了郑单958、先玉335、铁研388的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农艺性状和产量,郑单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先玉33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7.50万株/hm~2;铁研388则适宜高密种植,密度以7.50万~8.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郑单95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48-551
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因品种不同,其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的生育时期不同;郑单95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分别为13 657.83,12 998.50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可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及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6.
适宜唐山地区的早熟高产机收型夏玉米新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单958为对照,通过对6个夏玉米新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主要性状和产量的观察测定可知,机玉12、蠡试232均较对照郑单958增产;蠡玉101较对照郑单958减产,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郑单958比较,这3个品种适宜在唐山市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7.
目前,选用耐密高产的抗倒伏品种且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的主攻方向。本试验对玉米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表明郑单958、蠡玉16二个品种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穗位也随之增高。每667m2密度达到5000株以上时,品种倒伏率明显增加,最高达到75%。郑单958种植密度4500株/667m2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产量及其穗部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夏播玉米的最佳密度为5483株·667 m-2。在本研究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种植密度对穗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吉单56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晚熟玉米杂交种。2015—2016年吉林省玉米绿色通道晚熟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1531.7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7.0%;2016年吉林省玉米绿色通道晚熟组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1746.7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2%。该品种在各类试验中表现为优质、高产、抗病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玉米晚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郑单958和先玉335在东北春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各育种单位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郑单958和先玉335两个品种优缺点的分析,对未来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与提升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主力军。玉米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核心,而提升单产水平是玉米增产的必然途径。在梳理建国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并对吉林省玉米单产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升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出应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工作、强化种质扩增改良、开展区域性玉米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加快重大自主新品种智能化精准选育、创新黑土地绿色丰产生产技术等发展建议,为加快提升玉米产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采用5个配方施肥处理,针对玉米的产量和玉米对肥料的吸收情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民传统施肥的基础之上,添加一定量的K肥、Zn肥、Se肥、有机肥都能提高玉米产量,以配方N90P75K60Zn15+有机肥45 000 kg/hm2最为理想。配方中增加K肥能显著增加玉米对于N的吸收,配方中加入Se肥能促进玉米对于P的吸收,加入Zn肥反而抑制了玉米对于P的吸收,配方中添加Zn肥有利于玉米对于K的吸收,而添加Se肥会抑制玉米对于K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辽南地区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产量形成的肥密反应模型,解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结果表明:4个因素变化的效应曲线均为抛物线,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次之通过对回归模型的解析,筛选确定了郑单958在辽南地区春播中,实现产量≥11272.90kg/hm2的密度与肥料耦合优化技术方案:合理密度为58882.5~63697.5株/hm2、适宜纯氮、磷和钾施用量为22961-247.33、7327-82.20、16322-180.09kg/hm2.  相似文献   

15.
密度与施氮量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单8806、郑单958和京科28三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下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依次为品种、施氮量、密度,在一定范围内,低氮(112.5 kg/hm2)、密植(82 500株/hm2)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并找到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高产栽培的实际和理论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6.
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08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香山村玉米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田,宽窄行和常规耕作方式下分别进行了密度试验。通过分析宽窄行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关系以及两种耕法之间的对比研究。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宽窄行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挖掘旱地玉米生产潜力,找出适宜本地区的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和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显著大于稀植大穗型品种‘咏丰1号’,分别较‘咏丰1号’增加15.1%、7.8%、6.8%。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加大明显增加,但‘郑单958’在密度为7.2万株/hm2、‘咏丰1号’在密度为4.8万株/hm2时,都有较低的生物产量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源库关系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8.
在干旱条件下,选择农大108和郑单958为供试品种,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郑单958产量高于农大108;农大108在低密度下,穗粒数占有优势;在高密度下,郑单958在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上占优势;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均高于农大108。  相似文献   

19.
四密25是优质高产适应性较强的玉米品种,虽创造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15000kg/hm2的高产记录,但产量波动(7500~15000kg/hm2)较大。为进一步研究其高产稳产的构成因素,1994-2004年,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桦甸市5个乡镇,应用四密25分别进行了品种比较、高产攻关、覆膜种植与裸地种植、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播种方法、播种时期、不同密度及等离子体处理种子的剂量、次数、播种期、化肥利用率的试验。通过对上述各项试验的194份材料统计分析,明确了四密25构成产量模型的3个主导因素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根据回归分析理论,计算出产量与3个主导因素之间的模型,为今后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Leaf growth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critically affect leaf area,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affects grain yield of maize(Zea mays L.).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the environment on maize grain yiel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maize varieties,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 Zhengdan 958(ZD958) and large plant-size variety Zhongnongda 4(ZND4), and three to five sowing dates. The sowing dat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aize yield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leaf area, growth stage,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Prior to the 12 th leaf stag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area dynamics, environment, and yield were seldom detected. The expansion of leaf area from 12 th leaf stage to silk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ing degree days(GDD), solar radiation, and grain yield,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leaf area dynamic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silking, solar radiation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leaf senescence than GDD, particularly in the 2 nd half of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Accelerated leaf senescence in late growth period can increase maize yield. The environment affected leaf area dynamics and yield of the large plant-size variety(ZND4) more easily than the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ZD958) at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 in varietal capacity to adapt to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optimiz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environment is a sound strategy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Favorable interactions are useful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of a given var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