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黑龙江省10个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亲本对杂交组合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母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父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垩白粒率性状表现受父本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分析得出,整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度主要受环境影响,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双亲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豆不同亲本正反交后代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对大豆不同亲本正、反交F3、BC1F2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合F3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值偏向于母本,广义遗传力的大小与母本值关系密切,母本值高的组合F3广义遗传力明显高于母本值低的组合,各组合正、反交F3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异度与母本值也相关,母本值高的组合F3变异度大于母本值低的组合;BC1F2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表现与组合的父母本和回交亲本的开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二套组合各16个家系的分析表明,母体效应对大麦辐射风代生理损伤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大的品种组成的组合Ⅰ中,其母体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向作用,F1代正交组合的辐射损伤极显著低于反交组合,在回交世代中,由F1代作母本的反交组合的辐射损伤极显著低于正交组合。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小的品种组成的组合Ⅱ中,母体效应主要表现为极显著的母体显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b和qDEC3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相似文献   

5.
对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粤丰A/R6547)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丰优香占糙米率、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接近双亲中值;整精米率明显高于双亲中值,偏向于高值亲本;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明显低于双亲中值,偏向于低值亲本;香味源自母本。针对杂交稻米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和胶稠度低的突出问题,提出优质杂交籼稻育种的关键是选育优质不育系和优质恢复系,特别是优质不育系的选育,通过广泛收集水稻种质资源,筛选理想材料作亲本,对现有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遗传改良,优化组配,可达到培育优质杂交籼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3个川香29A所配三系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5%,其中有1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长宽比平均为2.8,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粒率平均为38.2%,有7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度平均为7.6%,有6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胶稠度平均为63mm,有1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2.4%,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在13个组合中只有3个组合的综合米质指标达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制约综合米质达标的主要因子是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各项品质指标中,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川香29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粒型细长、垩白粒率低和垩白度小的恢复系来进行配组。  相似文献   

7.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8.
对10个花香A杂交组合参加水稻区域试验的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日产量与有效穗数、株高与穗长、总粒数与实粒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日产量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7205),其次为有效穗数;米质性状中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提出了以花香A为亲本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应主要通过提高其日产量、有效穗数,并适当延长其生育期、降低其株高与穗长来提升产量;同时,适度降低籽粒长宽比,从而提高灌浆效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进而提高整精米率,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10.
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2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127个籼型杂交稻组合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7个组合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中差异程度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垩白粒率,最小的是糙米率;优质达标率最高的是糙米率为100%,其次是整精米率为81.89%,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仅为4.72%和7.87%;整精米率与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是提升籼型杂交稻组合米质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从提高整精米率和增大长宽比来降低或减少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加强高密度、无裂纹和宽厚比小的米粒选择,增强稻米的耐碾磨能力,使所选育材料和组合在加工和外观品质上得以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11.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的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粳交组合及其亲本的稻米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选育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时,亲本中必须有1个优质米亲本,另一个为高产中等米质亲本;配制偏粳组合时,最好选用粳型不育系作母本;反之,配制偏籼组合时,应选用籼型不育系作母本;双亲垩白度都高的亲本不宜选用;另外,在选配偏粳组合时,不宜选用直链淀粉含量高(24%以上)的籼稻作父本,最好直链淀粉含量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3.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核质核杂种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籼质粳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籼稻,粳质籼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粳稻,以及这两种核质杂种互交F1,称之为核质核杂种.研究表明,核质核杂种既保持了或基本保持了籼粳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水平,又克服了籼粳稻亚种间不亲和的问题、植株超高问题和不能正常抽穗等问题.探索了一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北方杂交粳稻米质分布现状及超亲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所配组的100个杂交粳稻进行了13个米质性状的分布分析和超亲优势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杂交粳稻米质指标中整精米率表现出的差异较大,优质组合数相对较少,长粒品种少,宽粒品种多,长宽比差异不大,低垩白率、垩白度组合较多,大多杂交粳稻组合的食味指标较好,营养指标的差异不大。超亲优势分析表明:杂交粳稻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方面超父本优势所占的组合数比例要好于超母本优势所占的组合数比例,说明现有的杂交粳稻母本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优于父本,而在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方面现有的杂交粳稻父本要优于母本,在糙米率、粒宽、食味指标与营养指标中表现为超中亲优势的组合数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早稻干物质积累与农艺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湖南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7个不同类型早稻品种(组合),比较分析了其干物质积累、生长动态、产量及米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组合前期苗高与叶面积增长迅速、分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早长快长特性;两系杂交早稻比三系杂交早稻生育期缩短,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米率降低,垩白面积减小,因而综合性状优于三系杂交早稻,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达标率在75%以上的米质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等8项,其中前6项的优质达标率在90%以上。全部10项米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的组合数占测定总组合数的45.4%。在地域上,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平均值低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比较,杂交粳稻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高7个百分点外,其它9项米质指标基本相同。改良垩白性状仍然是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现状研究   总被引:52,自引:8,他引:44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6 个不育系和9 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54 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现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的大多数米质性状均表现良好:在分析的11 个性状中有5 个(糙米率、精米率、精米长、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 个性状(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二级达标率在77.8% 以上。但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整精米率、胶稠度等4 个性状上达标率低,存在明显的不足。提出了在杂交稻优质育种中不育系应注重降低垩白、提高胶稠度,恢复系应把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整精米率作为主攻目标,兼顾蛋白质含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Sixteen widespread elite indica parents including seven CMS lines and nine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63 F1 hybrids were chosen to compare the eleven traits of grain quality. Overal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negative over-dominance, dominance and partial dominanc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ones and heterosis, indicating that the values of F1 hybrids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means of their parents 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re existed apparent disparity in grain quality performance among F1 hybrids varied with the tra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lky area percentage, chalky grain percentage, gel consistency and head rice recovery had a great variation in all kinds of tested heterosis indices including the mid-parent heterosis index, over high-value parent heterosis index and over low-value parent heterosis index, which suggested tha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lection of F1 hybrids in these traits in breeding. The mean values of F1 hybri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ir higher parents in all the traits but close to or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ir mid-parent values except for kernel length and amylose content;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ir lower parents except for brown rice recovery, milled rice recovery and gel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