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伊氏锥虫活虫的液氮保存,为开展对其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量病原。传统的保存方法是用小白鼠、豚鼠、狗、兔等实验动物继代保种,不仅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可能发生传种中断,同时保存时间不长。我们参照国内外有关液氮保存活组织标本的文献,进行了本次试验,迄今已保存虫体18个月(约540天),解冻复苏后接种小白鼠仍使其发病死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保种效果。现将材料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
伊氏锥虫单一或混合抗原免疫小鼠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广东克隆(广东水牛伊氏锥虫单虫克隆)、安徽克隆1(安徽水牛伊氏锥虫单虫克隆)、安徽克隆2、新疆克隆(新疆骆驼伊氏锥虫单虫克隆)作单一抗原或混合抗原免疫小鼠试验。用安徽克隆1和新疆克隆单一抗原免疫小鼠,再用相应同株克隆攻击,其保护率在80%以上,而用异株克隆攻击(安徽克隆1、新疆克隆或广东克隆),保护率低于17%,表明安徽、新疆和广东伊氏锥虫各株间免疫原性存在差异。用新疆克隆抗原和安徽克隆2抗原混合免疫,再用新疆克隆和安徽克隆2攻击,保护率在80%以上,用新疆克隆抗原和广东克隆抗原混合免疫,再用新疆克隆和广东克隆攻击,保护率亦在80%以上,且在免疫后1~2个月仍有效。对新疆克隆抗原和广东克隆抗原混合免疫小鼠脾细胞作体外增殖试验,用不同抗原按500mg/L和125mg/L高低2种剂量刺激,均产生明显增殖,表明各锥虫抗原存在免疫交叉,但在高剂量组,用同株克隆的刺激增殖效果(SI)高于异株克隆。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以伊氏锥虫新疆株克隆感染兔,每3天采兔血1次,共采血5次,并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小白鼠对各分离期锥虫予以克隆,获得5个锥虫克隆群体,经ABC-酶标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各克隆锥虫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获得5个表面抗原性互不相同的克隆群体,说明伊氏锥虫新疆株第1次抗原变异发生在4-6日内,以后每3天变异1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氏锥虫是地理分布广泛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黄水牛、犬和大小鼠等动物的伊氏锥虫病,宿主中以马、犬和大小鼠等为高度易感动物,感染后往往发病急,死亡快,由于其因地理和宿主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感染力和毒力的差异[1],我们进行了不同地理株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其毒力的比较观察。材料和方法材料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云南株于1987年在宜良分离自云南水牛体内,广东株于1981年在阳江分离自广东水牛体内,安徽株分离自安徽水牛体内,江苏株分离自江苏高邮水牛体内,新疆株分离自新疆骆驼体内,以上伊氏锥虫都经小鼠繁殖后保存于液氮中…  相似文献   

5.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感染后期抗原变异的情况及较同一克隆不同变异体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1.2感染兔,在兔体30天中每隔3天及感染后51、54、57天(兔58天死亡)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3个克隆锥虫群体,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ABC酶标记试验鉴定为10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Variable Antigen Type,VAT),其中早期(感染锥虫3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液氮冷冻法比较了不同保护剂和不同冻存途径对伊氏锥虫云南株进行保存后,虫株在存活率、活力、感染力、致病力和药敏性方面的变化。我们发现在以二甲基亚砜为主要保存剂时,二甲基亚砜浓度低对保存效果不利,而浓度为5%时,保存712天后,虫体成活率仍达96%;当以甘油为保存剂时,若其浓度低虫体成活率低,当浓度为20%时,保存365天后虫体存活率有91.4%。在不同冻存途径试验中发现,先在液氮气相中距液氮面4cm以上处放置1h,再降到距液氮面4cm处放置1h,然后进入液氮效果最好。用此种保存方法和冻存途径后,虫体活力强,其感染力、致病性和药敏性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伊氏锥虫同工梅,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的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成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传 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9.
12株中国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体外培养生长抑制试验检测了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1)、广东水牛株(GDB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它们的50%生长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114、0.041、0.120、0.1490.752、0.252、0.171、0.127、0.339、0.094、0.106、0.118ng/L。结果显示,不同虫株的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提示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存在抗药性差异。在12株伊氏锥虫中,GXM株对苏拉明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株。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GXM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无效,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而GDB1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则全部治愈。由此可见,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体内治疗结果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多数中国伊氏锥虫株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偏低,少数虫株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灭活苗交叉免疫保护及免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伊氏锥虫湖北株和广西株制备纯虫灭活苗和含血灭活苗,经小鼠1次、2次免疫,再经强毒伊氏锥虫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交叉攻击。结果湖北株纯虫灭活苗2次免疫鼠,对同株(湖北株)获得30/30保护,对异株即广西株和江苏株分别获0/10和7/10保护,该苗一次免疫鼠对同株仅获得5/10保护。广西株纯虫灭活苗2次免疫鼠对同株(广西株)获20/20保护,对异株即湖北株和江苏株分别获得0/10和4/10保护。含血湖北株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同株无保护作用,13只免疫小鼠全部死亡,对江苏株(异株)为9/10死亡。对照小鼠全部发病死亡。交叉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说明,纯虫灭活苗经两次免疫后对伺株虫体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达100%,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因抗原变异现象出现不同的免疫保护作用。两次免疫接种小鼠其免疫保护效果比一次免疫的效果好。疫苗中如含有大量非特异物质,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将完全丧失。稳定试验表明,灭活苗在室温下保存1个月,在4℃、-20℃下保存6个月,免疫效果不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同一克隆锥虫的不同变异体的可变糖蛋白分子 (VSG)有无交叉免疫作用 ,首先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 ,分离纯化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 2个早期变异体ShTat1 1、ShTat1 2的VSG ,然后采用这 2种VSG进行交叉免疫保护试验。试验鼠分为对照组 ,ShTat1 1VSG免疫组 ,ShTat1 2VSG免疫组。用弗氏佐剂按常规进行 3次免疫注射 ,每次抗原用量均为 50 μg/只。三免后第 1 2天 ,将各组小白鼠随机分为 2个小组 ,分别用ShTat1 1、ShTat1 2攻击 ,每只攻虫 1 50 0条。结果攻虫后的对照鼠及异源攻虫后的免疫鼠尾血最早出虫时间均为攻虫后第 3天 ;同源锥虫攻击后免疫鼠的尾血最早出虫时间为第 6天。对照组经攻虫 ,保护率均为 0 /8;免疫鼠经交叉攻虫 ,保护率均为 0 /8;VSG免疫鼠用同源锥虫攻击 ,保护率分别为 5/1 0和 3/1 0。表明各VSG激发的免疫只能抗同源锥虫的感染 ,对异源锥虫感染无保护力  相似文献   

12.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鹅源副粘病毒NA-1株和鸡新城疫病毒F48E9株进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与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的测定,并采用交叉血凝抑制试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细胞交叉中和试验、交叉动物保护试验的比较,确定2种抗原的抗原比值和相似程度。结果表明:前3个交叉中和试验的R值分别为0.446、0.50、0.56,表明2毒株确实存在抗原差异;交叉动物保护试验说明,对制苗毒株的保护率高于非制苗毒株,提示仅采用新城疫疫苗很难有效预防鹅副粘病毒病,应倡导用现地分离的毒株制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微株单虫克隆2个早期变异体ShTatl.1、Sh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分离纯化这2种变异体的VSG,用ShTat1.1 VSG免疫KM小鼠,Sh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6d分离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Dot-EIA)鉴定为ShTat1.2,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试验小鼠分3组: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一组为Sh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另一组为ShTat1.1 VSG,Sh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各组均以ShTat1.1锥虫攻击,结果ShTat1.1 VSG ShTat1.2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单用ShTat1.1 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Z4+Fc-126)是一种需在液氮中保存的细胞结合性疫苗.试验表明,疫苗在液氮中保存一年对效价没有影响.疫苗从液氮中取出后,用37℃温水融化对疫苗病毒的损失最小.根据疫苗在18种稀释液中的稳定性试验结果,选出一种(5%肉汤-SPG)作为疫苗的指定稀释液.用该稀释液稀释的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存放在冰浴上(0℃)能最好地维持疫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的建立及其HGPRT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带虫培养法和带虫传代法建立了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无论有、无饲养细胞,虫体均能快速增殖。培养70d以上,虫体仍保持原有生物学特性,对小鼠有感染性,活力旺盛,在体外能连续培养传代。虫数最高达2.48×106/mL,群体增倍时间为8.86~10.8h。液氮保存、复苏后的虫体可在饲养细胞上立即增殖。培养中发现由巨噬细胞转化的巨核母细胞对虫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经胰酶消化能与虫体一道连续传代。通过HAT选择性培养液测定,伊氏锥虫对氨基喋呤不敏感,试验组虫体与对照一样生长良好,证明伊氏锥虫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  相似文献   

17.
用15%的泛影葡胺汉克氏液(MHS),从感染伊氏锥虫的小白鼠血中,分离出不含或含极少红细胞的锥虫、白细胞和血小板混悬液,再经DEAE—纤维素过柱,得到纯的伊氏锥虫。从取血开始,全部过程在1~1.5小时内完成。血液锥虫的总回收率平均74.2%,回收总虫数为2~12×10~8/鼠。过柱后的锥虫运动正常,以1×10~5~1×10~6接种成年小白鼠,一般在6~10天内死亡。用纯锥虫抗原对10匹试验锥虫病马骡的血清做琼脂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与分步远心沉降洗出的粗抗原比较,稀释倍数较高,检出阳性的时间相同,或比粗抗原提前1~2天。本法是把梯度分离和离子交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观察了理化因素(γ-射线、紫外线、低浓度杀虫药)对体外培养伊氏锥虫致弱的影响,结果如下:受γ-射线辐照的伊氏锥虫开始时存活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后表现出无规律性,辐照剂量5万rad以下对锥虫的存活影响较小,5~10万rad辐照后2d锥虫的存活数明显减少,对小白鼠的感染性消失。伊氏锥虫受紫外线照射的存活曲线为“C”型,群体抗辐射不均一,平均致死剂量(D_(37))为波长2650A的20W紫外灯离样品40cm处照射约2h。虫体照射后根据体外跟踪观察,其存活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减少,照射了3h和4h第3天的活虫数近似100条或不足100条,对小白鼠的感染性均消失。用0.1μg/ml的苏拉灭和0.8μg/ml的贝尼尔两种低浓度杀虫药在体外对伊氏锥虫诱导40d仅造成药敏性的改变,未造成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19.
用一株抗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共同抗原(与泰氏锥虫等抗原无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循环抗原(TcA)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用以检测人工感染兔,于感染后8~10天TcA转阴;如不治疗直至观察期结束持续阳性;治疗后一周即转阴。用以检测疫区36份虫血症阳性水牛血清,25份阳性(69.44%);16份虫血症阴性、IHA阳性水牛血清,3份阳性;25份虫血症和IHA阴性水牛血清,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20.
伊氏锥虫不同株的表面变异糖蛋白提取和重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原变异是锥虫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于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bleSurfaceGlycoprotein,VSG)的变化,而且锥虫的VSG变异非常频繁,国外对布氏锥虫的VSG研究较多,对中国伊氏锥虫的VSG,杨汉春[1]、李国清等[2]曾作过分离和生化分析,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VSG的分离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变异[3,4],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VSG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以期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和伊氏锥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