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三株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T162;T.aureovirideT13;T.longibrachiatumT274)和一株绿色粘帚霉(Gliocladiumvirens)以及柑桔青霉(Penicilliumitalicum)和绿霉(P.digitatum)分生孢子萌发的比较研究结果。在柑桔皮汁滤液中,木霉菌株萌发的温度和绿色粘帚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以25-35℃最好;而柑桔青绿霉分生孢子在10℃时萌发率为42.4%和37.3%;在高于40℃时仍有少量萌发。木霉和绿色粘帚霉分生孢子分别在pH4和pH5时萌发最好,柑桔青绿霉能在pH3的条件萌发,以pH5时萌发最佳。在15℃时,供试各菌在蒸馏水、自来,10%葡萄糖和10%土壤浸液中几乎不萌发;而在柑桔皮汁液中,除绿色粘帚霉外,其余各菌株的分生孢子均能萌发,尤其是柑桔青绿霉孢子萌发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干果上的主要病害,青霉菌是引起枣果霉烂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与危害.[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形态鉴定及分子鉴定,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几种青霉菌进行准确鉴定,通过人工接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自枣果上分离到的大多数青霉属单孢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50个致病的青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波兰青霉、短密青霉、变幻青霉、产黄青霉、朱黄青霉;其中波兰青霉分离频率最高,为青霉菌中的优势种;变幻青霉在5种青霉菌中致病力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青霉属真菌有5种,其中波兰青霉为优势种,变幻青霉为致病力最强的种.  相似文献   

3.
木霉和绿粘帚霉对柑桔青霉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圆盘滤膜试验,对扣培养试验,孢子萌发试验,菌丝间的相互作用观察,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以及对病害病情发展的影响等项研究,调查了土壤中分离的木霉和绿粘帚霉菌株对柑桔青霉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有16.1%的黄绿木霉、72.7%的钩状木霉、69.2%的绿粘帚霉的不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柑桔青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60%;有54.5%的钩状木霉、61.5%的绿粘帚霉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大于90%;木霉和绿粘帚霉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柑桔青霉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都小于10%。所试验的木霉和绿粘帚霉菌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刺伤接种试验表明,木霉和绿粘帚霉对刺伤接种果实的病情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木霉和绿粘帚霉对柑桔青霉的拮抗作用表现在抗生和竞争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霉、木霉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并筛选用于防控空气及环境中病原菌的有效消毒液。[方法]在平菇生长 PDA培养基上接种霉菌开展菌丝对峙试验,观察相交时两者菌丝生长状况。研究过氧化氢、新洁尔灭、84消毒液、来苏尔、高锰酸钾、75%医用酒精对侧耳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桔青霉、托姆青霉和短密青霉共6种青霉、木霉菌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菌丝对峙试验表明,青霉、木霉菌对平菇的危害主要有争夺营养、竞争性杀伤菌丝、产生拮抗、侵袭缠绕穿透平菇营养菌丝、产生毒素毒害生长菌丝。6种消毒液对不同的霉菌抑制作用各有不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强弱与霉菌的不同属有明显的区别。新洁尔灭对6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3%过氧化氢、84消毒液、5%来苏尔、高锰酸钾和75%酒精对3种木霉作用差异不显著,对3种青霉作用差异显著。[结论]新洁尔灭对青霉木霉菌的预防抑制效果显著,可作为生产中消毒防杂用药使用。  相似文献   

5.
花粉和蜂粮中霉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中国茶(Camellia siniensisO.Ktze.))的手采花粉、蜂花粉、1d蜂粮、5d蜂粮、10d蜂粮、15d蜂粮、21d蜂粮、60d蜂粮样品中的霉菌菌落数分别是(个/g)165、210、245、195、¨5、280、260、255.从这些样品中共分离出131株霉菌,这些菌分别属于9个属.它们是拟青霉属、曲霉属、青霉属、木霉属、小克银汉霉属、毛霉属、镰刀菌属、孢菌属、毛壳菌属等.鉴定出来的霉菌大多数为曲霉菌(45.80%)、青霉菌(26.72%)和毛霉菌(5.34%).  相似文献   

6.
青霉Z88菌株(Penicilliumsp.,是1988年作者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经平板培养结果表明:Z8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的抗生作用.在PSA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1.5×10-2—50×10-2的Z88菌株培养滤液,体积分数为5×10-2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均为100%.在培养滤液中加入水稻纹枯病菌核和带菌琼脂块,45h后菌体细胞全部死亡.镜检水稻纹枯病菌出现细胞质凝聚、质壁分离和原生质带状断裂.Z88菌株还可在水稻纹枯病菌核上生长,使菌核失去生活力.以50—200倍Z88培养液浸泡水稻种子22h,可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6%—21%,并促进水稻根系分枝.  相似文献   

7.
从南宁市平菇栽培原料、污染菌包、污染菌种和霉变子实体中分离青、绿霉菌,获得菌株47个,采用形态学比较观察和rDNA ITS1-5.8S-ITS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鉴定出侧耳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桔青霉、托姆青霉和短密青霉6个种.6个菌株均在40℃以上死亡,湿度在40%以下不能生长,pH值高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油菜土壤中与核盘菌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菌核埋植法研究油菜田土壤中与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区系。从四川省内江、简阳和雅安三地土壤中共分离到菌核重寄生真菌117株,分布于10个属内:曲霉(Aspergilusspp.)、交链饱属(Alter-nariaspp.)、小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镰刀菌(Fusarium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毛霉(Mucorspp.)、青霉(Peniciliumspp.)、根霉(Rhizopusspp.)、木霉(Trichodermaspp.)和轮枝菌(Verticili-umspp.)。其中以镰刀菌和木霉为主要种类,分别占全部重寄生真菌的51.4%和30%。从菌核表面分离到12个属的真菌,镰刀菌、木霉和根霉占优势,分别为48%、18.5%和14.3%。不同地区油菜土中与菌核有关的真菌区系不尽相同。然而,三个地区能侵入菌核内部的真菌均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占多数。它们在菌核存活、子囊盘萌发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采后霉烂柑橘上分离青霉病原菌,并筛选和鉴定病原中寄生的青霉病毒。【方法】以柑橘园腐烂的柑橘为材料,挑取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根据总基因组电泳图谱筛选具有基因组额外核酸片段的病毒菌株,并使用RT-PCR扩增额外片段测序鉴定相应病毒。【结果】根据菌落形态初步分组,分离到两类菌落特征差异明显的青霉菌(共25株),其中具灰绿色菌落的青霉16株,具暗黄绿色菌落的青霉9株。扩增两类青霉的代表菌株(DY10和DY18)的ITS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DY10和DY18分别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digitatum)。青霉菌株总基因组电泳筛选发现,DY9、DY11、DY12、DY17菌株中存在约6000 bp的基因组额外片段,推测可能为指状青霉病毒1 (PdV1)同种不同病毒株的基因组。根据PdV1基因组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测序序列与PdV1基因组同源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9.7%,将所分离的病毒鉴定为PdV1同种的不同病毒株。【结论】本研究从腐烂柑橘上分离鉴定意大利青霉16株和指状青霉9株,并从指...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育后期谷粒真菌区系霉变损失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成都和重庆两地区,定点定期对水稻生育后期稻谷上的真菌进行分离,获得若干菌株,分属于18个属,其中镰孢霉属(Fursariumspp.)、青霉属(Penicilumspp.)、喙枝霉属(Rhinocldiclaspp.)、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spp.)、黑孢霉属(Nigrosporaspp.)中的真菌为优势菌种,喙枝霉菌、棘壳孢霉菌(Pyrenochaetaspp.)、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spp.)等水稻谷粒腐生菌尚未见报道。系统调查研究表明,同一地区水稻品种间,真菌群落的分布没有差异,但在不同的地区,水稻品种间的真菌种类及数量有所差别。通过种子处理和生育期的药剂防治,可减轻霉变对稻谷的危害,尤其以温汤浸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 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 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 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的组成,探讨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和延缓饲用玉米霉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真菌培养方法,对霉变饲用玉米中的霉变真菌进行分离,通过ITS扩增子测序确定霉变饲用玉米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牛津杯法评估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并设置不同添加比例(10%、20%、30%)的乳酸菌素粗提液,探究乳酸菌素对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以结块、霉斑、霉味、霉菌数等参数作为观测指标)的延缓效果。结果发现: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多样性高,筛选得到了隶属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镰刀菌属(Fusarium)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三门5属的霉变真菌。乳酸菌素对霉变饲用玉米中各种霉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对青霉属中的皮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抑菌活性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16.54±0.23)mm,对地霉属中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抑菌活性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9.26±0.16)mm,但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不同添加比例的乳酸菌素粗提液至饲用玉米中,在10 d内均无明显霉变现象出现,在30 d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霉变程度差异。此外,随着乳酸菌素粗提液添加比例的增加,饲用玉米霉变程度逐渐降低,添加比例30%的处理组中,真菌菌落仅有(9.28±0.59) × 107 CFU·g-1。总而言之,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丰富,存在多种产毒素霉菌;利用乳酸菌素可有效抑制霉变真菌,减缓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Ts-86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测试了中草药Ts-86提取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并对其稳定性、持效期及抑菌谱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Ts-86提取液的200倍液防效达93.35%,优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防效;其酸碱稳定性与热稳定性较差,只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条件下活性较高,且经100℃处理的活性最高;经100℃处理后,其500倍液防治作用的持效期可达6 d:抑菌谱相对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高粱种质资源穗部表型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筛选高粱优异种质,丰富高粱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信息,为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高效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方法】 以320份来源于中国各地的高粱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在2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12个穗部性状(粒长、粒宽、千粒重、籽粒硬度、籽粒容重、角质率、穗粒重、穗长、穗柄长、穗柄直径、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进行精准鉴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F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不同突出特点的优异高粱种质。【结果】 各数量性状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籽粒硬度、穗粒重和籽粒容重、角质率2年间的频次分布和曲线走势分别在保定和晋中试验点较为相似,多数性状只在一个年份或单个试验点呈正态分布;除穗长和一级枝梗数外,其余性状的均值在同年两点间存在差异;12个穗部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1.72—2.11,其中,籽粒硬度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高,一级枝梗长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低;籽粒硬度、角质率、穗粒重、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30.00%;所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5.39%;聚类分析将320份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可作为筛选工艺(帚)用高粱的种质类,第Ⅱ类适用于粒用(酿造)高粱优异种质的选育,第Ⅲ类为穗部性状表现较差的种质;依据综合得分F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具有不同突出特点的29份优异种质。【结论】 参试高粱种质资源穗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角质率和一级枝梗长的变异系数较高;粒长、粒宽、籽粒硬度、籽粒容重和穗粒重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级枝梗长相对稳定;筛选出优异种质29份。  相似文献   

15.
几种菌种保藏方法对地生枝顶孢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不同的保藏方法对地生枝顶孢菌种进行保藏处理,结果表明,灭菌蒸馏水室温保藏在长达30个月后完全保存了活力;冷冻干燥的菌种在25℃破坏性条件下12个月后仍然存活;黄豆粉培养基上4℃冰箱保藏存活6个月;SDAY培养基4℃冰箱保藏效果最差,只有1个月。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的积累规律,选用6个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饲草高粱和甜高粱品种籽粒粗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籽粒型品种则先降低后升高;饲草高粱和籽粒型高粱品种茎秆粗蛋白含量均从拔节后10d开始逐渐升高,甜高粱品种则呈现出"M"型曲线的变化趋势;饲草高粱和甜高粱叶片粗蛋白含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籽粒型饲用高粱呈单峰曲线变化;饲用高粱茎秆和叶片的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积累规律不同,均宜在含量最高时采收。  相似文献   

17.
1985~1986年对15个高粱品种籽粒,7个高粱米样品,以滤纸保湿法和分离培养法,从高粱籽粒和高粱米内部和表面共分离鉴定出19个真菌属、26个真菌种。致使籽粒霉变的病原菌种是Fusarium moniliforme和F.oxysporum。两种分离方法以分离培养法出现的种类和数量,远比滤纸保湿法的数量多。高粱米上寄藏的真菌种数的数量不及籽粒上出现频率高Drechslera sorghicola,Glomerella sorghi,Gonatohotrysafricanus,Stachybotrys chartarum,Torula graminis是国内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姚满生  郭平毅  王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53-11754
[目的]为大田正确使用大田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高粱、谷子喷施甲磺隆,观察高粱和谷子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结果]1日内高粱和谷子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抛物状曲线,高粱的蒸腾速率均高于谷子,谷子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高于高粱,10:00~18:00时甲磺隆对气孔的抑制作用更强。在光照强、温度高的条件下,甲磺隆能降低谷子的蒸腾速率。除草剂处理后高粱的光合速率12:00~18:00时较对照低,谷子的光合速率10:00~18:00时显著低于对照,降幅30%~56%。[结论]甲磺隆可明显抑制高粱和谷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谷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抑制作用明显大于高粱。光合作用受除草剂的影响更大,谷子抗除草剂的能力弱。  相似文献   

19.
25只绵羊分成5组,每组5只,每只羊每天喂给苜蓿二草420g,另加用下列方法处理的高粱子实280g:a.未处理的高粱;b.微波处理(1.5g高梁微波处理15min);c。120℃蒸汽处理10min;d。0.5%洗涤剂浸泡30min;e.水浸泡30min。用嘌呤衍生物在尿中的排泄量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的产量。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及其生产效率均未受高粱处理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香辛料精油作为食品防霉保鲜熏蒸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肉桂精油,并通过滤纸片法、固相扩散法、气相扩散法等体外抑菌试验,研究肉桂精油对4株粮食储藏中常见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肉桂精油对供试霉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优于双乙酸钠,且气态抑制作用比固相抑菌作用强;将肉桂精油应用于大米的储藏,在温度为30℃,RH 83%条件下,储藏空间内精油浓度在150 mg/L以上时大米没有发生表观霉变现象,精油浓度在175 mg/L以上时可完全抑制霉菌孢子的生长。[结论]该研究为香辛料精油开发为天然的粮食熏蒸剂和食品气态防腐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