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从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生态位相关理论,测算浙江省各个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各维及综合生态位值、重叠度、宽度和适宜度,据此对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生态位高度重叠,各市之间竞争激烈;2009—2019年期间各个地级市的生态位宽度波动较小,已形成固定空间格局;部分地级市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适宜度产生背离现象,须多维度衡量综合吸引力强弱。将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并提出生态位扩充、协同、优化等策略,形成“上中下游互补、东中西部互动”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阐述基于产学协同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理念失范、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产学协同的内生性障碍与外生性障碍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产学协同实施的制约。从明确基于校企利益交集的动力机制,实施产学协同的高职大学生创业知识素养培育及创业实践能力培育等方面建构基于产学协同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林(草)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为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方法与理论,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形成与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通过构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认为黄土高原本身维持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主导力脆弱,系统演变过程受干扰因子作用而偏离生态演替顶级的趋势提前。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通过适时、适宜的人为设计,可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将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总体上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触发态势,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良性触发的主导因子是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短期内由于耗竭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低等原因而处于恶性触发态。【结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干扰因子"的响应机制,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充分发挥封山禁牧的良性触发作用,以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小人工造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信息生态理论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服务的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要素,提出了完善信息生态理论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的策略,以推动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目标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总体发展趋势,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策略的制定,从而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和InVEST模型对2005—2020年生态系统粮食供给、固碳、土壤保持、产水和氮保持进行定量评估,基于FLUS耦合模型模拟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并评估其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和水域分别增长1 126.59 km2和72.67 km2,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1 019.56、125.62、14.77 km2和39.31 km2,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长率远低于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受到遏制;2005—2020年粮食供给、土壤保持、产水和氮保持服务能力增强,固碳服务能力下降;自然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氮保持和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显著下降,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效应增强,生态保护情景下固碳、土...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开展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重塑课程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新农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了新农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某些作用机制,对生物多样性现在或未来可能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某些促进机理进行探讨.基于生态位互补角度简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环境资源(非生物因素)的互补利用;并借鉴经济学理论剖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投资组合效应"的经济生态学意义;同时,结合最新的生态位构建理论与进化动力学模型,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因素)的生态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而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更应注重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森林经营以来自古典自由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有缺陷的假设为前提,使其生态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从长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来讲,森林的经营应该是在寻求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来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指导森林经营实践的森林经理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态科学为发展和创新寻求生态合理性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干扰生态学的发展将自然干扰体制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联系在一起,为森林经营提供了生态合理性的理论模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不仅为森林经营提供了合适的等级系统,而且为森林经营的生态合理性提供了在景观水平上规划的依据。而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则为森林经理学服务于以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优先的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农业生态系统学的发展特点、学科地位、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论特点、体系建设作初步探讨,对农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界面理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粮食安全的重要纽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持续供给,是解决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厘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利益主体、补偿标准、区域协调内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耕地生态系统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服务功能,功能决定价值。然而,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存在有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体系尚未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方法较传统,缺乏模型创新;区域补偿协调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今后研究中应注重构建"功能识别—供需分析—区域调剂—区内补偿—长效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加强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及其模型的创新性研究;构建"省—市—县"三个层级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区域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流域生态系统过程管理、时空尺度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演替、土地与水资源的规划和模拟以及流域生态经济综合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途径。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适应性动态演变机制模型、分布式多尺度过程模拟模型、基于土地使用分类的流域生态经济优化模型、流域资源流动与价值传递模型和基于多智能体的流域适应性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和CASA模型测算了2000—2015年黑河上游3种生态系统服务——产水、土壤保持和净初级生产力,量化了3种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降水和土地利用对服务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3种服务在波动中增加,且均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态势。降水的增加使得产水与土壤保持由协同变为权衡关系,产水与净初级生产力由权衡变为协同关系。中覆盖度草地中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协同关系最大;灌木林地中土壤保持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协同关系最大;高覆盖度草地中三者的协同关系最优。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流域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地域系统,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典型的单元,能够综合体现整个生态系统和各生态要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压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生态经济的热点,是当前国际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5.
3月15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在长沙通过了由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的课题验收。该项目针对农业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农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围绕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大学,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立足国际研究前沿和我国重大科技需求,以草类植物资源抗逆种质创新与利用、栽培草地生态系统与食物安全、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等三个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理论,构建不同生态经济区域优化模式,建立示范样板,为我国食物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实验室依托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00和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采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及权衡/协同关系。  结果  (1)2015—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城市继续扩张,建设用地增加27.68%,耕地下降11.47%。生态规划情景下城市扩张减缓,建设用地增加7.97%,林地、草地、水域和灌丛共增加2.02%。城市快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基本保持稳定,水域面积增加4.78%。(2)2015—2030年不同情景下天津市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自然发展、生态规划和城市快速发展情景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分别为0.172、0.181、0.180。(3)2015—2030年不同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方向未变,但强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总体上生态规划情景下协同关系更强,自然发展情景下协同关系更弱。  结论  本研究建议天津市未来应控制城市扩张速度、优化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京津冀三地奶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协同创新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和统一的协调机构。在探究融资源协同、科技协同、服务协同、生态协同和组织协同为一体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了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路径:发挥京津冀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保障支持措施;以奶业创新团队为纽带,加强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程度;在奶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提高三地奶业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力度,从而加快京津冀奶业振兴步伐。  相似文献   

19.
政产学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有以政府事业法人等实体化运行,也有以企业研发中心、地方研究院等非实体化运行,但各协同主体的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协同创新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产业、院所三方主体的协同,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以协同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体制,建立以协同为导向的组织运行架构,完善人、财、物的资源管理和利益风险共享机制,构建起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虚实融合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了农村发展中人与自然方面存在问题与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从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以协同学,大系统理论及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稳定,协同进化的目标模式,进而对其协同进化的动力学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