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利用AHP、熵权法并结合TOPSIS方法评价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引入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结合发展规划进行承载力演化分析和预测。[结果]榆林市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等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人口密度大、农业用水量高是榆阳区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是神木市主要障碍因素,水资源本底弱、可利用量低和水土流失问题是东部区县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2020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较2016年整体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水工程实施下,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和横山县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其他区县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弱化。[结论]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地区协调发展存在局部脆弱和失衡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水—粮食安全—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仝小林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22-323,326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针对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盲目超计划实施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工程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就实施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以期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3.
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植被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MODIS NDVI数据的解译,结合研究区野外调查资料,对甘肃省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的植被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生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该区植被盖度明显提高,2000-2011年植被NDVI指数增加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74%,约4404.75 km2; (2)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群落趋于稳定,且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3)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山洪暴发次数明显降低,50个排洪沟暴发山洪的年均值比实施前减少了1/2多,而且山洪的流量和破坏力也明显降低; (4)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广泛认同,而且大多数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现了以粮食换生态的目的,使北部森林草原区耕地压力下降了75.5%,南部森林区则基本持平.2003年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随着该工程的结束,复垦现象时有发生.2004-2009年北部森林草原区和南部森林区耕地压力较2003年分别增加了1.8~4.8倍和1.1~1.7倍.南部森林区2007年后耕地压力大于1,应引起重视.今后仍需保证粮食补贴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确保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政策效应的评价问题。秦巴山区退耕还林面积2.54×106 hm2,约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10%。对该区3省7县10个乡镇抽样问卷和现场访谈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效中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科技指导。这就出现了"政府关注的生态目标基本达到与退耕户期望的生活来源持久性替代经济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的问题(外出务工无法永久性解决养老问题)。通过科技指导、技术示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有望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退耕还林绩效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6年贵州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24.8万hm^2,使全省7%以上的国土得到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9%提高到2006年的39.93%,使贵州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是影响区域耕地安全的主要因素,不会影响全省粮食生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退耕农户收入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到初步发展。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针对全省还有56.2%的陡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加强新造成林地抚育管理,确保退耕还林的基本目标实现;加强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有效化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解决好退耕农户粮食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做好退耕还林“五个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F0002-F0002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建国以后,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和高效农业的出现,退耕还林工程深得农民的拥护“退耕速度快,面积大,植被建设质量有所提高”是当前植被建设的特点地方政府为了保证退耕还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宜宾市屏山县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退耕还林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多次与市县两级水电局和林业局同志及退耕户进行座谈, 并对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现场进行 实地考察,了解该县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的实施现状,对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参考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1年,四川省简阳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31万hm2;现有经济林木3474万株,存竹量46万t,森林覆盖率达36.31%。简介了简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实施项目整合;加大引进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结果表明,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路径上尚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尊重农民意愿不够;(2)对工程完成后农民的生计考虑不够;(3)工程操作中的乔灌草搭配与自然地理环境不相符;(4)退耕还林工程没有科学规划,操作上的随意性较大。为此提出3条基本建议:(1)加强对退耕还林科学问题的研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2)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3)创造公正的政策环境,让农民做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于政策施行地区的水土保持、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村人口转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等均大有裨益。自20世纪末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地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规划滞后、政策冒进实施等问题。基于此,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对近年来延安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进行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彭阳县退耕还林(草)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结合地区优势,分别对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草畜产业、冷凉型蔬菜产业、林果产业、菌草产业、马铃薯产业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作为彭阳县重点发展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以期为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发展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其生态健康状况代表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效果,代表其生态服务功能和资源自我更新的能力。基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和森林健康两方面构建的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以吴起县为例,对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该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0~2004年陕西统计资料,通过对比来揭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户收入水平的巨大影响力;构建农户收入水平的模型,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地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发现农户经济收入趋势线正处在朱格拉经济周期内,并根据趋势方程对未来5a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现状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五寨县属退耕还林工程区,为了保证退耕还林成果不反弹,在退耕项目区又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水利项目。通过实施,改造基本农田253.33 hm2,配套排洪渠6000 m,建旱井13眼,年新增粮食产量98.5万kg,人均增产745 kg,人均增收700元。  相似文献   

19.
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陕西省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相关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面积等数据为依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附录中《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照设置》对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并采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价值。[结果]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06×106万元,其中保护水资源和固碳制氧贡献最大,分别所占比例为36.8%和27%,保护生物多样性次之,贡献率为22.8%,改善小气候、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分别为12.2%,0.8%和0.4%。[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宝鸡市水源涵养和改善环境作用明显,对于该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热、土地、林草等资源条件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