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环境与彭头山文化水稻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湖新石器文化区的彭头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遗存。这些稻壳、稻谷遗存,在陶片上(除陶支座外)均有发现。经体视显微镜观察,遗址陶片中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该遗址水稻遗存的发现,不仅在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同时,它也为研究我国水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曹柯平先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一文(刊《东南文化》1998年3期)中提出了一种稻作农业起源的新假说。认为距今8000-9000年左右,淮河南岸(如河南舞阳贾湖)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不久,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稻作农业迅速在原始农艺基础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如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土当。这种全新的理论假说,很快便在学术界有所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经济史》1998年6期予以转载。然而,拜读该文后觉得:文中有些提法欠妥,结论更是值得商榷。彭头山稻作农业决非贾湖传…  相似文献   

4.
贾湖与彭头山稻作文化比较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贾湖文化是分布于淮河上游地区的前仰韶时代考古学文化,彭头山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均有距今8000-9000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都发现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  相似文献   

5.
彭头山遗址与九黎祝融氏──兼论水稻的起源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张佩琪中国水稻的起源,人们的探索点已越过河姆渡文化遗址,着眼到了九千年前左右的彭头山文化遗址。遗存证明,那里已经进行了“早期形态栽培稻”①的生产。而且还证明,那里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有其上...  相似文献   

6.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7.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8.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安 《农业考古》1991,(1):178-180,194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作为粒型观察的标本其形态已  相似文献   

9.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有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了贾湖稻  相似文献   

10.
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彭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这是农业考古中极有意义的事件。为了让各方行家对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含稻壳的陶片等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们写就此文介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并阐述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鉴于这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方始起步,加之笔者功力有限,不当之处尚祈识者不吝指正。一、文化面貌及年代为了使读者对城背溪·彭头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先简要介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文化类型、文化序列及年代,特别是城背溪·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朝天嘴一期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phytolith)和炭化稻米。水稻扇形硅酸体和颖壳硅酸体及炭化稻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对河南贾湖遗址发现8000年前栽培稻遗存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水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切。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与演化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2,(18):48
场景重现咨询师:您好,金农热线!用户:您好,麻烦帮我查一下×地到×地的火车还有哪个时间段的票?咨询师:先生/女士您贵姓?怎么称呼您?用户:免贵姓×。咨询师:抱歉×先生/女士,您目前拨打的12316是农业服务热线,无法为您提供票务查询服务,稍后请您拨打12306全国铁路订票客服电话咨询。用户:是吗?我打错了?那不好意思啊!咨询师:没关系,感谢您的来电,再见!上述对话,经常会在12316金农热线的服务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史前亚洲水稻的新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碳测年代,最早的栽培水稻Oryza sativa,出现在气候温湿的全新世早期的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因其丰富的水稻遗存而闻名,年代早至公元前5000年(Chang 1986:208—212;Liu 1985)。最近在湖南省北部发掘的彭头山遗址,又把水稻的历史上推到大约公元前6000年,常规的和采用加速器质谱仪(AMS)的两种碳素测年都证明了这一点(Yan 1991)。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新石器时代农业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学仁 《农业考古》1991,(1):136-141,152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化的农业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迄今为止,湖南所发现的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仅见于澧县境内,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八十垱、肖家湾、黄麻岗、胡家坟  相似文献   

16.
一、考古的有些遗址带有全局性或环节性,认识与理解了它,可以解释一个时代(可以联系一系列或一大片遗址,甚至可以联系现代社会和民情)。而龙虬庄遗址就有这种关联性。“江淮东部考古遗存尚未见有早于七千年者。龙虬庄遗存七八层属江淮东部第一阶段原始文化。陶器可分为炊器、食器、盛器和水器。其文化水平与邻近地区是同步的。由于在江淮东部无渊源可寻,又由于突然出现,可视为一种文化迁徙时l)。它是从那里迁来的呢?可以推断,它的来源中介也已迁走,并且已在别处发现。例如我国已经有一批一万年前左右的文化遗址是突然出现和无渊…  相似文献   

17.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米与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陈报章贾湖遗址是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位于中原大地河南省的中部,地理坐标为33°37′N,113°40′E,海拔68米。该遗址是1983年至1987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的。贾湖遗...  相似文献   

18.
世界稻作农业发祥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是稻作史上的疑案。海外学者最初根据印度古稻及云南三种野生稻的存在,倡导“云贵高原──阿萨姆说”。后来,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7op年前的栽培古稻,子是国内学者首倡“长江下游说”。当湖南波县彭头山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国内学者又倡导“长江中下游说”。江苏连云港古稻的出土,则又有学者提出“黄河下游首创说”。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不少学者提出“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亦有学者作泛论,主张“亚洲稻作文化圈说”(‘)。原始稻作的起…  相似文献   

19.
木柱柱梁与神圪垯梁遗址均位于陕北神木县大保当镇野鸡河村,分别处于野鸡河两岸。两个遗址出土遗存相同,年代为龙山晚期(大口文化)。两个遗址的植物遗存经过浮选,多为粟、黍。动物遗存以羊为最多,还有家猪等家畜。本文据此认为距今4000年前陕北的生业方式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兼有家畜饲养。  相似文献   

20.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