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利用该县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应用GIS技术以及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数不同时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不同粒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数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粒度增加,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聚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数目的增多,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无明显变化,景观聚集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省射阳县2010年度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利用GIS软件平台及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射阳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并划分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整个县域及沿景观格局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耕地是最大优势景观类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斑块分布连续而集中,其他土地破碎程度较高。景观指数沿样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斑块密度沿样带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景观形状指数变化幅度较小,蔓延度出现微幅变化。土地利用景观存在明显的镇域空间分异。黄沙港镇、合德镇、经济开发区斑块形状不规则,海通镇、新坍镇景观破碎程度较高,合德镇、兴桥镇、洋马镇斑块呈小而集聚型分布。土地利用景观可划分为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弱强度四种土地利用景观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1999/2000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进行了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如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等)和景观格局指标(如类型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维数等)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土地利用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水域和城镇及建设用地,分别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72.62%、14.07%、11.93%、0.88%和0.51%。2000年该市土地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为1.70,景观破碎度指数为1.18,分维数为1.4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而日益恶化。研究该地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可以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及土地管理与设计提供依据,并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丘区土地开发经营股份合作制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经营股份合作制对山丘区土地的景观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应用MapGis软件对平邑县资邱乡开发区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起源分类等,结果表明:受土地开发利用制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开发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很低,均匀度很高,引进斑块形状较为规则,分维数较小;斑块类型面积分布很不均匀,引进斑块的比例最大,廊道的比例和分布较合理,这些结论为未来的土地经营股份合作制的推广和土地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景观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对象,解译研究区遥感影像,编制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选取斑块数、面积变异系数、形状指数、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6项指标,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基础上,从景观稳定性、景观生产力与景观受胁度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保护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异质性差异明显,春江镇的土地利用景观异质性最为显著,而河海街道的景观比较单一。从土地景观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将全区划分为严格保护、中度保护、适度保护和轻度保护4个生态保护度级别,以期调控区内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顶山市1994年TM和2002年ETM 这2个时段的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FRAGSTATS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耕地、林地减少,荒草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增加;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增加,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最后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杭佳  石云  贺达汉    耿莎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203-208
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对宁南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多时相Landsat TM/ETM 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彭阳县1991—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彭阳县林草地面积持续增加的同时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程度、斑块混合分布程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斑块间连通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区域发展规划是该区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月  于东升  王秀虹  徐志超  王玺洋 《土壤》2018,50(2):391-397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对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可持续生态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为例,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取东乡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研究了东乡县近1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和分析了东乡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东乡县在过去10年建设用地、耕地分别增加了71.82、10.76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相应减少,减少幅度顺序为未利用地水域林地;各景观斑块分布均匀,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相互之间连通性降低、关系变弱。人类经济活动及土地利用政策对东乡县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到2025年东乡县建设用地将增加68.72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仍将不断减少,但耕地有所增加;景观斑块数增加,形状略趋复杂;景观异质程度提高,有向多样化、均匀化发展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东乡县景观格局正逐步朝着稳定、均匀和多样的方向发展,但仍需加大力度保护和增加耕地资源,控制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9.
以临沂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梯度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的景观结构中,耕地为优势景观,约占整个景观比例的50%,其次是建设用地和林地。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各种景观类型沿着缓冲区梯度方向表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景观水平的格局分析表明,从市区到郊区,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升高,斑块的形状也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增强。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景观格局指数结合梯度分析,是检测城市形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980年代和2005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为数据源,通过类型面积差异检测统计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1980s—2005年6种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现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时期河南省耕地面积比重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从1980s—2005年,耕地面积总体减少的最多,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的最多,引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行政因素。(2)1980s—2005年,景观水平指数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最后,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上黄试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1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该试区总斑块数增加了6个,斑块变化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坡耕地及天然草地斑块分别减少19个和12个,人工草地斑块及梯田分别增加15个和9个;平均斑块面积及平均斑块周长分别下降了0.14hm2和185.36m2;梯田、天然草地、疏林地、园地及居民点用地分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坡耕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及未利用地景观的分维数有所上升,水浇地、川台地、乔木林地、水域景观分维数保持不变;上黄试区景观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下降5.86,景观破碎度指数上升0.002,人为干扰度增加1.95,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下降0.25,优势度指数上升0.25。目前,试区从耕地及草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干预,是驱动该试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五陵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五陵原地区近17多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8-2005年,研究区总斑块数减少了67个,斑块增加明显的主要是耕地及林地斑块,分别增加90个和27个;斑块数减少明显的是水体、果园和建设用地,分别减少了11个、121个和51个。平均斑块面积及平均斑块周长,分别增加4.036hm2和966.69m;耕地、林地、水体及未利用土地分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果园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分维数有所上升。五陵原地区景观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上升了0.13,景观破碎度指数上升了0.001,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上升了0.27,优势度指数下降了0.27。研究期间该区景观空间格局从以耕地及建筑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耕地、果园和建筑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其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面积比、分维数、多样性指数、斑块平均面积、破碎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峡库区内巫山县不同高程带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要素在同一高程带内的格局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高程带景观格局的综合分析可知,随高程的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分别为1.332,1.242,1.203,1.061,0.837;景观斑块的分维数依次是1.239,1.189,1.176,1.173,1.208;斑块平均面积分别为64.93,35.29,39.65,59.40,101.03hm2,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数据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年哈尔滨市1/25万TM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斑块和景观水平上分析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基质景观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边缘密度大,边缘复杂,连接性好;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斑块边缘密度小,边缘简单,连结性差,受人类干扰弱;从总体上看,斑块总数下降,多样性也下降,土地利用向平原区水田景观要素集中。  相似文献   

15.
以位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赵庄村为例,选取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偏离度等主要指标,对村庄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与景观斑块密度增加,而平均斑块面积减少;2)研究区2个时期的景观异质性差异显著,景观指数变化表现为:优势度指数与偏离度指数减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3)6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趋于改善,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其中,工副业比例增大与种植业、养殖业、果菜比例减小是研究期间农民收入构成的主要变化特点,农民收入以工副业、果菜为主。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该文以上黄试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10a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点用地及草地分维数略有下降,未利用地分维数有所上升,而水域分维数保持不变。试区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及土地利用合理指数有所增加,目前试区从耕地及草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政策因素的引导及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该试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风景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为例,利用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从3个等级划分风景林景观斑块类型,并利用GIS软件,分析各级斑块类型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风景林自然状态保留程度、游客对风景林的干扰利用特征、林分固有自然属性分别从3个等级影响斑块分维值的高低,也是影响各个等级景观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2)整个景观过度受制于部分斑块类型,景观多样性不高;3)灌木林地的继续减少,不利于维持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其在风景林管理中,根据不同等级景观格局驱动因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经营措施:对于油松、侧柏、刺槐等比重过大的斑块,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选择适当混交树种等手段,调整斑块类型间的分配比例;对于灌木林斑块,特别是立地条件极其恶劣、造林难以成功的地段,应适当保留,有利于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京市密云县红门川小流域1990—2006年的水文资料,在统计分析降水、径流、蒸发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采用ArcMAP及Fragstats等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上,分析红门川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门川小流域的降水、径流多集中在汛期(6—9月),且年降水量、径流量逐年减少,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2)红门川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5%,其中以针叶林最多,阔叶林、混交林次之,灌木林最少,另外水域面积逐年减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径流量逐年减少;(3)红门川流域景观斑块个数增加,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小,斑块分布趋于均匀,其中斑块平均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聚集度(CONTAG)均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斑块形状指数(SHAPE)、斑块分维度(FRAC)、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SHDI)则是逐年减小;(4)平均斑块周长、景观聚集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较强,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一般,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变化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6年沙漠化普查资料,结合TM影像数据和各县、市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景观指数对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戈壁、暂难利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等嵌块体面积与人类活动强度成正相关;林地、固定沙地、水域和耕地等嵌块体的平均斑块面积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相关;全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增加态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则呈减小态势;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与最小斑块面积有关;在各类型斑块中,耕地、潜在沙漠化土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戈壁的景观分离度有减小态势,而林地、水域的景观分离度有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