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田地区近五十年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地区兼具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通过分析1949年至今和田地区耕地面积和单产变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其耕地变化具明显阶段性,且与特定全国背景吻合,反映了受外界影响强烈。且在耕地开发的初中期曾有过大规模的以开荒弃耕为特点的极端行为,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负面结果。结论可为该区今后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谢辉  王磊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28-132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但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针对河南省发生频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水旱两种自然灾害风险源,利用AHP法和GIS技术,研究首先通过构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生态风险值,对河南省水旱灾害进行了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然后将河南省地理综合分区与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为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最后对叠加后的豫中高风险区、豫东较高风险区、豫北中等风险区、豫西和豫南较低、低风险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和多种数学建模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在美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步骤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基于干旱、洪水、污染、水土流失4种风险源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干流、黄河小北干流、泾河和灞河的一级缓冲区内;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植被覆盖度高的秦岭北坡海拔1300m以上的山地区和西安及高陵县内的部分地区。由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因此最后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区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预估西南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的干旱变化趋势,可为西南各区域研究旱灾变化并防范未来旱灾风险提供有效参考。通过评估30个CMIP6模式对西南地区的模拟性能,挑选并计算出由10个模式组成的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地形、人口、GDP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利用AHP-熵权组合权重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构建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的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对西南地区SSP126,SSP245,SSP585三种组合情景下的2021—2040年近期和2041—2060年远期的旱灾风险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以及重庆的沙坪坝、四川的温江、越西等零星地区;(2)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和相邻的重庆西部等地区,大致呈南北递减的变化趋势;(3)从近期到远期,未来3种情景组合都表现出次高和高风险区范围增大,次低和低风险区范围减少的形势。综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地区未来的旱灾风险整体将有加大加重的趋势,尤其是低纬度地区未来的风险性将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薄弱,而且缺乏生态风险管理。本文首先对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内涵、通用理论框架做了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一些在水环境和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农田系统与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以及项目工程等方面的实例,对我国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形理论的干旱区绿洲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干旱区典型绿洲新疆于田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计算了于田县1976、1989、1999和2001年耕地资源的分维值D、稳定性指数SI和分维变ΔD,并根据其值的物理意义,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绿洲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11个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水土资源限制是影响耕地数量26年动态变化的主成分,其研究对干旱区农业绿洲耕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优波段组合的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通过对2002年ETM+影像的各波段光谱特征、相关系数矩阵、最佳指数OIF、修正植被指数RNDVI、主成分变换进行分析后,认为第一主成分分量PC1、RNDVI和Band4为最优波段组合。利用非监督的ISODATA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后,得到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0.098 7%,Kappa系数为0.884 5,说明该研究方法获得的分类精度较高,步骤简便且实用性强,能极大地提取遥感分类信息。  相似文献   
8.
新疆于田绿洲景观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1年Landsat TM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研究了近20年于田地区的景观变化,从景观斑块特征、斑块的空间变化方向和剧烈变化类型角度对该地区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青海省28个气象观测站从1960年到2013年的逐月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该省近54a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青海日照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梯度增加的趋势.2)青海西北部一方面是青海日照最为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日照时数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东南部地区日照较少,日照气候倾向率为正值,但只有4个站点显著增加.3)从第一主分量来看,近54a间青海日照时数的随时间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减少,自1996年突变,从日照偏多期进入明显偏少期.4)年际波动明显,存在多时间尺度的特征,主要的振荡周期在5a、10a和25a左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980年代和2005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为数据源,通过类型面积差异检测统计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1980s—2005年6种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现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时期河南省耕地面积比重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从1980s—2005年,耕地面积总体减少的最多,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的最多,引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行政因素。(2)1980s—2005年,景观水平指数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最后,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