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云斑斜线天蛾是一种为害抗风桐的迁飞性昆虫,在我国西沙群岛多个岛屿发生。阐明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及其主要限制环境因子,可为该害虫扩散预警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MaxEnt模型对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通过调整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参数建立最优模型,使用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对影响云斑斜线天蛾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位于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西藏;最冷月最低温(bio06)、昼夜温差月均值(bio02)、最暖季降水量(bio18)是影响云斑斜线天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云斑斜线天蛾在我国南海诸岛具有较高危险性,建议建立监测预警与防控系统,将该害虫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桃金娘是我国热带地区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全面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现状,对该物种的引种与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影响其分布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本研究通过植物标本数据库记录、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获取的地理坐标,对其水平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同时基于不同分布点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桃金娘在中国水平地理分布以热带-南亚热带为主,过渡至中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最北分布点位于浙江的平阳。桃金娘垂直分布多集中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体现出桃金娘喜温热而不耐寒冷的特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C1~PC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23%、22.44%和16.34%,累计贡献率达80.02%(>75%);因此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主成分1表明温度是限制桃金娘往北及高海拔分布的最关键性因子,尤其是最冷季均温和极端最低温。各生物气候因子对桃金娘分布限制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最冷季均温(Bio11)>极端最低温(Bio6)>年均温(Bio1)>最干季均温(Bio9)>年降水量(Bio12)>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降水量(Bio16)>最暖季降水量(Bio18)。桃金娘的适宜分布区以最冷季均温为10℃和极端最低温为4℃以上的区域为佳,影响桃金娘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是1月的低温。水分因子是反映桃金娘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并非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桃金娘是我国热带地区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全面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现状,对该物种的引种与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影响其分布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本研究通过植物标本数据库记录、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获取的地理坐标,对其水平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同时基于不同分布点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桃金娘在中国水平地理分布以热带-南亚热带为主,过渡至中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最北分布点位于浙江的平阳。桃金娘垂直分布多集中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体现出桃金娘喜温热而不耐寒冷的特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C1~PC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23%、22.44%和16.34%,累计贡献率达80.02%(>75%);因此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主成分1表明温度是限制桃金娘往北及高海拔分布的最关键性因子,尤其是最冷季均温和极端最低温。各生物气候因子对桃金娘分布限制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最冷季均温(Bio11)>极端最低温(Bio6)>年均温(Bio1)>最干季均温(Bio9)>年降水量(Bio12)>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降水量(Bio16)>最暖季降水量(Bio18)。桃金娘的适宜分布区以最冷季均温为10℃和极端最低温为4℃以上的区域为佳,影响桃金娘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是1月的低温。水分因子是反映桃金娘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并非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红茴砂是姜科茴香砂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仅在海南地区有自然分布,是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濒危植物。为了解红茴砂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以期对红茴砂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将45条红茴砂分布位点数据与20个环境因子相结合,运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模拟了当前气候和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红茴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影响红茴砂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茴砂适生区总范围在18°~32° N、27°~122° E,面积约为1.24×106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影响红茴砂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月份最低温、海拔和最热季度均温,累计贡献率达87%;在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情景下,红茴砂适生区域丧失面积均达到95%以上,潜在分布区缩小到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和台湾这5个省区,新增区域主要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中南部,同时潜在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的质心有向西北方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施肥配比对冈杂棉0623产量的影响,以"3414"肥料模型设计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不同施肥处理下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衣分、单铃重、籽棉产量、株高等7个性状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处理间比较分析表明,N_2P_2K_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为3145.71 kg/hm~2,较对照增产45.65%,肥料贡献率也最高,为31.34%。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解释7个性状85.001%的数据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果枝数、产量、单株铃数和单铃重等性状,是产量相关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2.317%;第二主成分与第一果枝节位相关,方差贡献率18.252%;第三主成分与株高相关,方差贡献率14.433%。各个处理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前3位为N_2P_2K_3处理、N_2P_2K_2处理和 N_1P_2K_2处理。结合第一主成分得分和产量表现分析结果表明N_2P_2K_2处理(即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150、300 kg/hm~2)有利于"冈杂棉0623"产量的提高,是适宜的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6.
张昊  陈金湘  王峰  李博 《中国棉花》2011,38(3):14-16
 研究比较了29个棉花品种营养液漂浮育苗的适应能力。对棉苗素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2个形态指标中,根系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根系平均直径的变异系数值最小,根系干重可作为评价不同基因型品种漂浮育苗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为根重因子;第二主成分为棉苗地上部鲜重和苗高因子;第三主成分为根长因子;第四主成分为根粗因子。上述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4.5%,反映了营养液漂浮育苗适应能力相关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基因型品种营养液漂浮环境适应能力分为3类。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于国内外的221份亚麻种质资源的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木酚素含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32%~54.31%,表明各材料间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工艺长因子"、"分枝数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木酚素含量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4.17%、22.69%、12.94%和15.59%,累计贡献率为95.39%;3)系统聚类分析将221份种质资源聚为6大类群,其中木酚素含量较高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类中,包括47份材料,而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V和第VI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木酚素含量高,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特征规律,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60份不同来源地麻疯树的22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在种植3 a的植株主干高度变异范围最大(3.0~37.3 cm),变异系数为55.03%,其次是叶厚、花序柄长、雌雄开花比例、结果数、二级分枝数和雌花数,变异系数都大于27%,变异幅度最小的为果横径(2.02~3.07 cm),变异系数为7.2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77%,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冠幅(东西、南北)、叶宽、叶长、植株高度、叶柄长5个数量性状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由雌花数、雄花数、结果数、花序长4个数量性状构成,第3主成分主要由种子横径、种子纵径、花序柄长3个数量性状构成,第4主成分主要由果横径和果纵径构成,第5主成分主要由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构成,第6主成分主要由雌雄开花比例构成,第7主成分主要由主干高度构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4.35%、13.89%、9.73%、8.52%、7.52%、5.02%、4.73%;以此19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60份麻疯树种质分为6类。  相似文献   

9.
国外引进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从国外引进的25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51%~92.43%,表明各材料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凝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单株果数因子”、“株高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果粒数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3.85%、25.95%、16.32 %和12.05%,累计贡献率为88.17%;3)系统聚类分析将256份品种资源在欧氏距离D=34.42水平上聚为六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Ⅲ、第Ⅳ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油用亚麻品种资源主要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利用品种资源,对国内外33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变异分析及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39.5%,各品种资源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具有很好的选择利用前景;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即单株果数因子、单株分茎数+株高因子、果粒数因子、产量因子,其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7.68%、20.38%、17.40%、15.57%,累计贡献率为81.03%;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D=41.925水平上将供试材料聚为4大类群,第Ⅲ大类群及第Ⅱ大类群第Ⅰ亚群的材料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重点开发利用,而第Ⅰ大类群第Ⅰ亚群材料则适宜作为纤用亚麻使用。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是引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天然橡胶树种植区内植被NPP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根据1981—2010全国气候数据和RCP4.5情景的气候预估数据,基于气候植被NPP模型,对1981—2010、2041—2060、2061—2080年中国天然橡胶种植区内NPP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气候变暖,天然橡胶种植区内NPP呈现整体先增加后略减小趋势,其中1981—2010年研究区内植被年平均NPP为12.89 tC/hm 2;2041—2060年研究区内植被年平均NPP为15.07 tC/hm 2;2061—2080年研究区内植被年平均NPP为15.01 tC/hm 2;(2)从空间分布上看,不同时期的NP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岛的东部沿海,广东的信宜、电白,广西的东兴,云南的景洪、勐腊等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临沧、屏边以北,海南岛的西部沿海,广东的徐闻等地。相关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天然橡胶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野外采样和文献查阅,系统整理了可可的地理分布记录,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美洲南部、中南美洲北部、非洲西部、亚洲东南部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地区均是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其中,中国海南、台湾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也属于可可的适生范围。经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Jacknife检验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年降雨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季降雨量对可可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方法对采自5个产地的香牙蕉(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广东)功能性营养成分与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对5个产地香牙蕉样品的各营养和感官指标进行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得到5个产地香牙蕉样品分别在F1风味和矿物质元素指标(甜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水分、钾、磷、镁、铜)、F2维生素类指标(维生素B6、烟酸、β-胡萝卜素和多糖)、F3外观指标(长度和围径)、F4感官指标(香味、可食率)、F5功能性指标(槲皮素、总抗性淀粉)五大主成分上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8.89%,因此这5个因子能够用作分析香牙蕉品质的主要指标。通过三维散点图和计算综合得分,云南、广东、海南省3地香牙蕉样品总体得分居高,结果表明香牙蕉营养品质较高,而福建省香牙蕉营养品质较低。进一步结合聚类分析的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2种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云南省香牙蕉品质最高,其余产地品质分属一类与二类。这可能与各指标差异性分析中的云南省香牙蕉样品在β-胡萝卜素、香蕉多糖和矿物质元素等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P<0.05)相关。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来自五大产区的香牙蕉样品综合营养品质水平,研究结果为我国香牙蕉的品种培育、产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飞机草生存的6个气候参数为基础,选择湛江作为评估的基点,结合中国划分的18个不同气候大区的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通过计算欧氏距离系数,得出各气候大区与基点间的气候相似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气候资料与农业气候相似等级判定标准,分析飞机草在中国适生区情况,并结合气候大区划分飞机草在中国的适生区及非适生区.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西藏的部分地区为飞机草的适生区,而福建、贵州部分地区为飞机草的次适生区,北方大部分地区为非适生区.  相似文献   

15.
大豆锈病越冬区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1951-2001年间全国74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结合大豆锈病越冬所需气候条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获得了大豆锈病在我国越冬区区划图,以供我国各个地区统一协调管理大豆锈病时参考使用.根据生物气候相似距原理,以琼海为中心,以计算的前一年12月初到下一年2月底的时间段内各个旬均温、月最高温、月最低温、旬降雨量为气候要素,计算琼海与其余74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相似距,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map对相似距值按Kriging法进行插值,生成的地图表明,大豆锈病可在海南岛、广东南部较大范围内越冬,而云南和广西只有局部地区适合大豆锈病越冬.该区划结果需要进一步实地调查验证.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实蝇(fruit fly)是水果和蔬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本文对我国南方(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实蝇种类、分布范围、寄主(诱剂)进行总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华南地区采集(诱捕)的实蝇已达18属97种,其中海南21种,广东15种,广西30种,云南59种。同时,就主要实蝇在我国的分布特征及实蝇科昆虫的鉴定和分类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Camellia L.)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东南部省区。通过查阅文献及植物标本,对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共4个亚属、10组、48种,占中国山茶属种数的20.6%;在广东省分布广泛,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在广东省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50~1 8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