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梅园是该园"二十八园"之一。利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我国梅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精神风骨。同时,通过对隋唐城里坊遗址的保护,探索历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手法,形成双赢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武营营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66-11068,11083
针对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的现象,提出了以城市特色为源泉的城市形象营造策略。在解读洛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并基于其历史、自然和文化特色,提炼洛阳千年帝都、水韵花城、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最后据此提出洛阳市的城市形象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虹  陈茜  张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54-6656
分析了伊河洛阳新区段的总体概况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从水体、驳岸、植被、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对伊河洛阳新区段的现状加以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伊河滨水景观规划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定位,强调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公共服务性原则、可达性原则以及人本性原则。以期为伊河洛阳新区段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以此推动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北京农业》2014,(1):1-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城市的珍贵养分,记住乡愁的城镇化才有幸福味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海绵城市理念和乡村振兴政策为指导背景,采用实地考察及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对岳阳张谷英古聚落选址时自然水系的选择利用及对水系的人工控制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如实还原符合地域性的理水系统,诠释其从生态环境和人工构筑层面呼应海绵系统的“渗、蓄、滞、净、排、用”六个过程,初步印证“海绵乡村”理念与张谷英古聚落理水理念的一致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洛阳巍峨的锦屏山下,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悠悠洛河水从城前缓缓淌过,她的名字就叫宜阳城。近几年来,宜阳县市政管理局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留森为首的两委班子带领下,紧紧围绕城市管理这条主线,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使城区秩序逐步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宜阳县顺利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城市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曾谦 《农业考古》2013,(1):74-78
隋唐时期,洛阳的水运体系由漕渠、通济分渠、南运渠三部分构成,漕渠是这个水运体系的中心.洛阳的水道和城内的市场紧密相连,使市场商业受水运影响较大.洛阳漕粮运输变化很大,在隋文帝时期河阳仓是洛阳最大的粮仓,隋炀帝时期洛口仓成为当时最大的粮食供应仓库.进入唐代以后含嘉仓城成为当时最大的粮仓.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的“动脉”和“生命线”,道路景观设计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以洛阳牡丹大道景观设计中标方案为例,力求建立起生态的景观廊道,丰富城市的景观与内涵,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园林艺术得古今之大成。借助于佛寺塔林和山岳形胜进行造园,是龙门佛教文化园林的一大亮点,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园林艺术特色。下面分别以北魏、隋唐、北宋时期的龙门佛教园林来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方法是顺从自然、兼顾生态景观与区域发展的滨水建设模式,对恢复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近自然”滨水绿地的概念、特点入手,对江、河、湖、渠和湿地等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和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又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46-13449
首先,介绍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选取镇总户数、镇总人口、粮食总产量、财政预算收入、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个指标,根据《洛阳统计年鉴2009》中的相关数据,对全市53个非城关镇的建刺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这53个建制镇按城镇质量分为4类。分析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经济措施;城镇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基础设施不足,吸纳人口有限;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柱,发展资金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城镇环境保护压力大。提出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的相关对策:从动力机制上看,洛阳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应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转变;从城镇规模上看,洛阳市应选择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做强县城,培育重点镇;从城镇功能上看,洛阳农村城镇化发展应选择专业特色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建设中存在的地带性植物种类缺乏、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有计划、合理地开发有中国特色园林植物及开展区域性植物物种规划等解决对策;对洛阳市园林绿化树种及乡土植物的应用现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落叶乔木中乡土植物所占比例最高,达84.66%,而在常绿阔叶乔木中仅占10%。针对乡土植物应用频率低及行道树种相对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大力开展乡土植物的选择、繁育及园林配置等相关研究,突出道路绿化的地域性特色及进一步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等建议,为打造具有洛阳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构建特色生态洛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地下水研究成果较少及以往地下水资源研究中仅追求最大开采量单一因素的现状,加之洛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等客观因素,综合考虑洛阳市现状开采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互馈效应,对洛阳市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区划分,结果表明洛阳市地下水资源可划分为:可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和调减开采区。据此提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以及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郭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05-7507
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市1961~2010年9个站逐日雨量资料和2008~2012年107个单雨量站和39个四要素站逐日雨量资料,得出洛阳市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以来洛阳市暴雨出现的站次呈缓慢减少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10年除2003、2004和2010年较常年平均略偏多外,其余年份显著偏少;洛阳暴雨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50年资料显示洛阳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份,但区域自动站资料显示近5年7、8月份洛阳暴雨出现日数在全年中的比重大幅度减少;栾川西部、栾川东南部,洛宁西部、洛宁东部和宜阳交界处、伊川和偃师的东部、新安东南部、洛阳市区南部及宜阳东部和伊川北部交界处是暴雨多发区域;洛阳市暴雨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近5年来暴雨日数最多的区域多处于山坡或峡谷地带。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洛阳市内主要道路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构建了洛阳城市绿道的系统网络模型,提出了绿道的建设要点,以期为今后洛阳市城市建设的道路规划和绿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洛阳市木本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设生态型洛阳城市提供参考依据,对洛阳市木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洛阳城市园林中木本地被植物共137种,隶属31科69属。其中,灌木类地被植物120种,隶属于21科56属,占调查地被植物种数的87.59%;藤本类地被植物17种,隶属于10科13属,占12.41%。另外,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虽多数种应用效果较好,但其应用数量及使用频率却相对较少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木本地被植物的规模化应用力度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洛阳市隋唐遗址植物园游人对一些园林景观元素注意度和情趣度的抽样调查,用"差值"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洛阳市隋唐遗址植物园中,树林、竹林、花、流水和人工湖是很受欢迎的景观元素,处理手法得到了肯定;鸟鸣、落叶、垃圾桶、座椅等景观元素则提升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陈迪新  李鑫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96-8298
在调查洛阳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对洛阳观光农业存在的模式、发展现状、优势以及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指出目前洛阳观光农业正朝着不断成熟、完善、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配套设施不齐全、项目创意等方面仍需大的投入的结论。建议应从拓展观光农业旅游类型、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资金来源等方面着手。洛阳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要合理有效地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克服劣势,迎接挑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洛阳是中国野生牡丹原生地之一,中国国花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牡丹专类园。方案中通过对洛阳的地方历史及牡丹文化研究,充分发掘体现洛阳地方特色的牡丹的观赏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洛阳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20.
普洱市市域范围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洱市绿地现状、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景观规划结构等对主城区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提出“一心、三环、五楔”绿地发展模式,以指导园林绿地的布局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城山水色,三面茶源香”的城市绿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