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用AA 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方法。结果表明,根据待测溶液中硫酸浓度调节缓冲溶液中N aOH的量,保持反应pH在适宜范围,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能够准确地测定土壤和植物中的全氮含量,与蒸馏滴定法的测定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平均回收率为97.8%~102.3%,土壤和植物待测液中NH+4-N含量的检出限分别为0.033 7和0.016 5 m g/L。  相似文献   

2.
用 H_2SO_4-H_2O_2快速消煮法与常规的 H_2SO_4-H_2O_2消煮法联合测定植物氮、磷、钾的比较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试验证明,H_2SO_4-H_2O_2快速消煮法可以代替常规 H_2SO_4-H_2O_2消煮法用以联合测定植物氮、磷、钾。本快速消煮法的优点是大大缩短消煮时间,节约电能,提高样品前处理的工作效率1-2倍。  相似文献   

3.
卢芸 《农村科技》2012,(11):27-28
本文以浓硫酸-30%双氧水消煮、扩散法为基础,主要研究棉花植株全氮测定改进方法。通过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消煮温度、消煮时间、加入30%双氧水的控制及扩散法中样液吸取量、样液加入40%氢氧化钠、样液扩散吸收放置温度的改进,进一步优化棉花植株全氮测定方法。一、实验部分1.主要仪器、试剂150毫升(细口)、250毫升三角瓶,弯颈小漏斗,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控温消煮炉,半微量滴定管(5毫  相似文献   

4.
氮素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需的元素之一,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土壤氮素在维持年际土壤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凯氏蒸馏法测定高原农田土壤全氮的含量,称取土样0.5~1.0g,并加入浓硫酸在380℃进行消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土壤中的氮素完全转化为铵态氮,通过凯式定氮仪进行蒸馏,并用标准酸溶液滴定所蒸馏出的氨。实验发现,凯式蒸馏法测定土壤全氮比较快速、准确、简便,通过实验也确定了高原条件下凯式蒸馏法的最佳条件,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植物全氮的AA3型流动分析仪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AA3流动分析仪测定植物中总凯氏氮的可行性,对不同硫酸浓度样品所用缓冲试剂中Na OH用量进行了筛选,将结果与常规的植物中总凯氏氮测定方法(FIAstar 5000流动分析仪)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考察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与FIAstar5000法相比,利用AA3流动分析仪测定植物的全氮含量结果无显著差异;采用0.10 m L/min进样管时,其检测范围为0~70 mg/L;采用0.23m L/min进样管时,其检测范围为0~50 mg/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平均回收率为97.10%~105.30%,检出限为0.07~0.08 mg/L。这表明AA3测定植物全氮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用 TRAACS2000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中常见氨基酸态氮的基础上,研究了浸提温度、土壤样品处理方法对易矿化有机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氨基酸态氮的回收率平均达到94%,而通过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得浸提液中全氮量占凯氏定氮法所测浸提液中全氮量的84%,二者有极显著相关,从而也间接证明了土壤 CaCl_2浸提液中主要以氨基酸态氮为主;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含量随浸提温度提高和浸提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底层土壤不如表层土壤对浸提温度提高所增加的幅度大,并且表层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含量随样品不同处理变化的顺序为105℃烘干样>40℃烘干样>风干样>鲜样;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提液不同形态氮素时,可用去离子水作为清洗液代替0.01mol·L~(-1)CaCl_2,以避免 CaCl_2作清洗液产生沉淀而影响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利用H2SO4-H2O2消煮法、半微量蒸馏法检测植物全氮时的注意事项,以为准确测定植物全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湖北荆江地区湿地与稻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研究在人为培育下水稻土有机碳与微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湖北荆江地区采集代表性河流湿地和稻田耕层(0-20 cm)土壤样本,用硫酸-重铬酸钾消煮法和氯仿熏蒸-硫酸钾提取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和PCR-DGGE研究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并配合比色法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湿地在长期种植水稻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5.42%,全氮和碱解氮也大幅度升高。而且,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了180%。尽管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的丰度与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未发生分异,但是稻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湿地分别提高了89%、70%和72%。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归一化的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人为定向培育下,荆江地区水稻土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与酶活性也显著增强,同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可以作为稻田土壤有机质功能变化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河北省太行山区核桃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为河北省山区经济林碳氮平衡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0 a生的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乔木层生物量取样和土壤分层取样,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植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凯氏法测定植物全氮和土壤全氮含量。【结果】核桃林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为84.328 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为75.579 t/hm2,占总有机碳储量的89.6%;乔木层碳储量为8.749 t/hm2,占总有机碳储量的10.4%。核桃林生态系统总氮储量为5.375 t/hm2,乔木层氮储量和土壤层氮储量分别占总氮储量的3.1%和96.9%。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核桃树不同器官碳氮含量呈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壤层的碳氮含量呈极显著非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土壤是核桃林碳氮的主要储存库。  相似文献   

10.
选择69个玉米秸秆和籽粒样品,经浓H2SO4和H2O2消煮后,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与钒钼黄比色法分别测定消煮液中磷含量,对2种方法检测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植株样品消煮液中磷含量的可行性。t检验表明:2种方法测定植株全磷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异。测定结果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系,回归直线方程为Y(连续流动分析仪-P)=0.927X(钒钼黄比色法-P)-0.002,相关系数r=0.985(n=69,P<0.01)。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9.3%~103.8%之间,对4个样品消煮液中磷浓度分别重复测定10次,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连续流动分析仪分析速度快,消耗试剂少,推荐用于大批量玉米植株样品H2SO4-H2O2消煮液中磷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整秸秆带状覆盖(T秸秆)、黑色地膜覆盖(T地膜)和露地平作(T露地)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马铃薯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种植带株行间(T秸秆-带上)、秸秆覆盖带下(T秸秆-带下)、地膜下(T地膜)和露地对照(T露地)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的变化。【结果】地膜覆盖较对照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含量,2 a平均提高了22.73%,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降低了10.01%。秸秆带状覆盖较露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全氮两年平均提高了17.32%,速效氮提高了9.41%;能够显著提高0~9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提高了45.01%;较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FIAstar 5000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传统方法(氧化镁浸提.扩散法、酚二磺酸比色法和镀铜镉还原-重氮化耦合比色法)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别采用此两种方法测定了同一流域内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通过样品均值、测试误差、回收率和标准偏差等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注射分析仪在测定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时,分析速度快且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次平行次数内结果RSD<5%).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看,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分析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时,与传统方法也具有可比性,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8.5%~102.0%和96.7%~98.3%.在测定土壤亚硝态氮时,流动注射分析法仪器稳定较差(5次平行次数内结果RSD>6%),且分析结果普遍偏低,需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因此,在大批量测定土壤样品铵态氮、硝态氮时,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是可行的,但测定亚硝态氮含量时,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3.
联合消解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硫酸-过氧化氢联合消解,分别使用自动定氮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建立了一种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测定方法。并对硫酸和过氧化氢的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用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而过氧化氢有显著影响,加入8mL硫酸和1mL过氧化氢较为适宜。同时进行了方法学试验,其中全氮及全磷的重复性(RSD)分别为2.54%~5.06%和4.87%~8.99%;回收率分别为95.7%~98.4%和96.3%~100.5%。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简便快捷,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14.
高陵县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地整理项目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更好地发挥土地整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高陵县通远-湾子土地整理项目中,分别由工业用地、坟墓用地、晒谷场、苇地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经整理后的新增耕地17个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新增耕地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含量平均分别为16.53 g/kg,4.72 g/kg,84.94 mg/kg,202.80 mg/kg和13.25 cmol/kg。土地养分含量变化较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变异系数平均分别达到80.49%,6.22%,31.77%,37.06%和21.10%,原有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差异形成无明显影响。土壤中各养分间相关程度较低,有机质与速效磷、代换量,速效钾与速效磷和代换量之间呈弱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5,-0.372,0.459和0.375,其余养分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增耕地土壤各养分含量较1996年大幅增加,已达高肥力水平,但养分来源主要为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因此,应将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培肥中心环节,在培肥土壤方面提倡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树种凋落物(枯落叶及植物残体)中各种形态氮素的含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评价其在植物-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检测站周围山坡上的8种常见树种(乔木类刺槐和小叶杨,灌木类沙柳和沙棘,草本植物沙打旺、长芒草、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可溶性全氮(TS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FAA)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供试8种树种凋落物TSN含量占全氮(TN)的比例为5.00%~29.07%;不同植物凋落物的SON含量为0.32~6.24g/kg,占TSN的比例为35.56%~83.32%;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中TSN和SON的含量较高,与其他植物凋落物的差异大多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8种植物凋落物中TSN、SON、无机氮和全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8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的可溶性氮,特别是可溶性有机氮是凋落物中不可忽视的氮素形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凯氏消煮炉(型号:K-424)和远红外消煮炉(型号:LWY848型控温式)两种消煮仪器对甘蔗植株样品进行消煮后,分别测定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并用多项式曲线拟合比较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远红外消煮制备待测液测定甘蔗植株养分全氮(半微量蒸馏定氮)、全氮(扩散定氮)、全磷、全钾测定值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0.719 1、0.758 7、0.329 7、0.656 8;而凯氏消煮的决定系数(R2)分别:0.767 2、0.759 5、0.4758、0.556 0。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用范氏法测定植物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消煮时间、不同硫酸浓度、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消煮的适宜时间为30 min,硫酸适宜浓度为72%~75%,浸泡适宜时间为3~4 h;人工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在2.23%~6.66%之间,仪器法的CV在0.15%~1.10%之间;人工检测与仪器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范氏法与王玉万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植物ADL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用范氏法测定植物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消煮时间、不同硫酸浓度、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消煮的适宜时间为30 min,硫酸适宜浓度为72%~75%,浸泡适宜时间为3~4 h;人工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在2.23%~6.66%之间,仪器法的CV在0.15%~1.10%之间;人工检测与仪器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范氏法与王玉万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植物ADL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下,桉树纯林和桉树 + 红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方 法】通过严格的土柱淋洗试验,模拟酸雨 pH 分别为 3.0、4.0、5.6、6.0。【结果】酸雨处理下两种林分土壤和 土壤淋洗液 pH 值均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降低,桉树纯林土壤 pH 的平均下降幅度为 1.41,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为 1.66;土壤淋洗液养分含量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增加;两种林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酸雨 pH 的 降低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桉树纯林中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在桉树 + 红椎混交林 中无显著变化;同一 pH(pH3.0)条件下,与 CK 对比,桉树纯林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下降率分别为 28.7%、46.6%、12.4%,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下降率分别为 18.9%、23.5%、11.3%。【结论】两种林分对比可知, 桉树 + 红椎混交林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强于桉树纯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为探索土壤氮素循环影响机制和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开花期),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无机氮的含量,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对比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氮素矿化的差异.【结果】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开花期,地膜覆盖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0~14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122.17%和112.37%,秸秆还田处理较没有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22.46%和21.32%;14~28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83.34%和81.46%,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营养,二者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