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素涂层施入水田后对NH3和NOx挥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涂层尿素施入水田后NH3和NOx挥发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涂层可明显抑制NH3和NOx的挥发损失,在等氮量条件下施入土壤7d内涂层尿素与未涂层尿素相比NH3 NOx挥发损失可降低22.1%~24.8%,且这一降低挥发效果随尿素用量增加而增大。说明尿素涂层不仅能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能够减少NOx等气体的排放,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氮素矿化及对化肥氮固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入土壤后,对化肥氮在土壤中的保留进行了观察,鸡粪和豆粕米糠混合肥对化肥氮的固持率明显高于牛粪和污泥堆肥。  相似文献   

3.
日本覆膜控释肥料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供应强度不能满足作物生产目标的实现时,就需要人为地向土壤中直接施入或叶面补充作物生长发育所缺的营养元素。补充农作物养分不足的主要方法是向土壤中基施速效化肥,这种施肥方法经研究表明存在许多缺点:一是养分的利用率不高。有研究证明在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施入土壤中的养分大部分被淋溶、挥发和固定。二是这种施肥方式易于污染环境。以氮肥为例,长期大剂量地向土壤施用氮肥,土壤和地下水氮含量提高,导致土壤酸化和盐渍化,江河湖泊营养…  相似文献   

4.
沸石对提高化肥氮素利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带盖玻璃缸内吸收挥发氮的测定方法及盆栽试验^15N示综技术法在小麦、玉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沸石能提高化肥氮素利用效果,沸石能相对降低尿素氮素挥发3.4%~16.8%;提高化肥氮素利用效果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5.
苏德纯 《世界农业》1992,(10):46-48
众所周知,植物所需的氮素有相当部分需要通过施肥来满足。但是,在目前施肥情况下,施入土壤的氮肥利用率一般只有20—75%,有70—10%的氮素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掉了。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氨挥发、淋失和反硝化。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在水田,施用氮肥后通过氨挥发损失的氮素占氮责总损失的18—96%,在旱田占的比例则更高,关于氨  相似文献   

6.
在半封闭设备条件下对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在半封闭设施条件下土壤中生物化学作用较为强烈,无论农肥或化学肥料在施入土壤中都有一个较高的NH3挥发和NOx挥发峰值,从挥发总量占投入氮总量来看,NH3挥发量较NOx挥发量高得多,降低设施内NH3的挥发将是减少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注意合理搭配化肥品种和控制农肥的使用量可以减少氮素气态损失。  相似文献   

7.
化肥深施是指将化肥定量地施入到地表以下作物根密集部位,使养分能够被作物充分吸收,减少肥料有效成分的挥发和淋失,达到提高化肥利用率、节肥增产的目的。据实验研究分析,碳铵表施5天氮素损失13.8%.深施(7cm)5天仅损失0.88%。碳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lO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当季利用率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上进行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田间氮素动态、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快速提高稻田有效氮含量,又能长久保持土壤氮素含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早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产量要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晚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50%、22.88%;单施有机肥处理早晚稻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1.04%、32.4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早晚稻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07%、3.5.60%。  相似文献   

9.
氮素化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小时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深施到6厘米以下土层.12小时后挥发损失仅为0.3%。由此可见,化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效利用率。此外,采用化肥与固氮剂或其他化肥混施的农艺措施则可起到显著的提高肥效利用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尿素是最常用的速效性氮素肥料。一般情况下,尿素利用率仅只为30%-40%,也就是说,50千克尿素施入土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15~20千克.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氮素的挥发、渗漏和流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大大地提高尿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研究了经黑水虻处理后所得牛粪物料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田面水氮素浓度、土壤氮素含量、水稻产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的M_1处理相比,50%牛粪物料配施50%化肥的M_3处理效果最好,水稻籽粒产量、籽粒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含量最高;牛粪物料配施化肥能降低田面水氮素浓度,其中M_3处理田面水氮素浓度较M_1处理下降了15.90%,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研究了经黑水虻处理后所得牛粪物料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田面水氮素浓度、土壤氮素含量、水稻产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的M_1处理相比,50%牛粪物料配施50%化肥的M_3处理效果最好,水稻籽粒产量、籽粒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含量最高;牛粪物料配施化肥能降低田面水氮素浓度,其中M_3处理田面水氮素浓度较M_1处理下降了15.90%,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木质素施入土壤后对尿素转化及冬小麦生物量、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调控无机态氮释放,表现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施用木质素的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低而拔节期较高的趋势.施用木质素后土壤无机态氮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利于促进冬小麦的氮素吸收,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木质素提高了冬小麦生物量最大积累速率,其中铵法木质素提高了29%,碱法木质素提高了13%.铵法木质素、碱法木质素处理与化肥相比,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强度都有所提高,且铵法木质素比碱法木质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氮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与分时期施肥对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氮肥处理(CF)、不施氮肥处理(C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N1)、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并分2期施入(N2)和分3期施入(N3)共5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春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影响依次为N1>N2>CF>N3>CK,与CF相比,N1和N2显著增产21.33%和16.64%,N3产量却降低7.09%;从氮肥农学效率看,N1>N2>CF>N3,与CF相比,N1和N2显著提高66.00%和51.45%,而N3差异不显著.通过产量与相关因素冗余分析可知,春小麦产量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可知,相同肥料用量,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在播种前全施更有利于春小麦增产,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河套灌区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确定盐渍化农田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于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5~0.68 dS·m~(-1))和中度(1.04~1.40 dS·m~(-1))盐渍化农田,以纯施氮量240 kg·hm~(-2)为相同施氮总量进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分别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3/4氮由化肥提供+1/4氮由有机肥提供、1/2氮由化肥提供+1/2氮由有机肥提供、1/4氮由化肥提供+3/4氮由有机肥提供、单施有机肥,依次记为U_1、U_3O_1、U_1O_1、U_1O_3、O_1。另外设置空白对照处理(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量对盐渍化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随着有机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肥料配施处理追肥后氨高挥发期较施入基肥后明显延长,导致同一处理轻、中度盐渍化土壤追肥后氨挥发损失量较施入基肥后分别高出22.15%~64.03%和14.34~40.66%;同一处理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的氨挥发总量较轻度盐渍化土壤高出8.35%~16.46%;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与有机肥施入比例、土壤盐分之间呈显著二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分析回归方程各系数可知,适当增大有机肥施入比例可以降低土壤氨挥发,而增加土壤盐分则会使土壤氨挥发增大,增施有机肥和土壤盐分之间会产生共同降低氨挥发损失的效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玉米产量,轻、中度盐渍化土壤U_1O_1处理玉米产量分别较U_1处理高出12.63%和17.05%。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综合氨挥发损失量及玉米产量,处理U_1O_1既能保证高产,又能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故推荐该处理为当地适宜肥料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17.
沼液在稻田的精确施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为探究沼液在稻田中的适宜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水平的沼液(0、90、157.5、225、292.5、562.5 kg·hm~(-2))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田面水无机氮动态变化、土壤残留无机氮以及稻田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产量随沼液氮素施用量的变化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沼液在水稻种植中的最佳氮素施用量为213.9 kg·hm~(-2);施用沼液显著增加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施用沼液3 d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迅速降低,而田面水硝态氮初始浓度无明显变化;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沼液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沼液施用后的一周内,氨挥发所引起的氮素损失占沼液氮素量的14.52%~17.64%;等氮量施用的沼液和化肥相比,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生产率和土壤残留无机氮均无显著差异,而单位稻谷产量的氨挥发量显著降低22.6%。由此可见,稻田合理施用沼液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生育时期的数量、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玉米的供氮特征。【结果】各处理在同一生育期微生物量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施肥料种类的不同。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数量与来源不同,施入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贡献大,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较小,土壤氮仍是构成微生物量氮的主要来源。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存在竞争关系,在氮素胁迫条件下,竞争作用突出,其竞争强度取决于氮源和能源的供应强度以及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同一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数量差异很大,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能源)物质与氮源物质充足时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较强,作物的竞争能力较弱,随着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改变,作物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并显著超过微生物,微生物量氮减少。【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独施用化肥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与单施有机肥相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9.
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化肥深施较浅施可提高肥效15%~20%。其主要原因是:化肥深施减少了肥分流失或挥发。有些化肥如硝态氮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而容易流失;有些化肥如碳酸氢铵浅施易挥发。有些沙质土壤,本身对化肥的保蓄能力就差,遇暴雨或灌溉,化肥便会随水或随土壤表层泥土一起流失。  相似文献   

20.
高效尿素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室内氨挥发模拟系统和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高效尿素对氨挥发损失和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比,高效尿素在供试的3种土壤中能推迟氨挥发开始时间和氨挥发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降低氨挥发速率高峰值,减少氨挥发损失18.9%~44.1%。高效尿素使水稻植株中来自肥料和土壤中的氮显著增多,当季氮素利用率增加6.3~7.1个百分点,土壤残留量增加5.3%~12.0%,减少氮素损失17.0~19.3%。施用高效尿素的水稻产量比施用等氮量普通尿素增产27.0%~2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