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96头体重28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按试验要求分成4组,分别饲喂不同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0.62,0.67,0.72和0.78)的饲粮,研究不同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对猪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0.72比例组效果最为显著,全程日增重提高了4.92%,瘦肉率提高了6.47%,肌肉重增加了11.50%(P<0.05),但不同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对生长肥育猪料重比和内脏器官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缓释包膜半胱胺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杜×大×长"三元杂交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试验,考察其生产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生长期、肥育期及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7.34%、5.09%和6.32%;料重比分别降低了4.93%、3.19%和4.40%;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2.20%、1.61%和1.90%,但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的臀腿比例、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提高了9.25%、11.69%和6.27%;背膘厚降低了13.74%。试验组血清中GH、T3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8.68%、20.63%,而对INS和T4无显著影响。表明日粮中添加缓释包膜半胱胺后,可能通过提高血清中GH、T3等激素的水平,改善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3.
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约60 kg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4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600和900 mg/kg甘草提取物,试验期12周。【结果】添加不同水平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900mg/kg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最高;肥育猪的屠宰率、胴体长和瘦肉率在4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900 mg/kg添加组的眼肌面积得到显著提高(P0.05);添加甘草提取物提高了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在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甘草提取物可显著的提高肌肉中油酸的含量(P0.05),且添加甘草提取物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600、900 mg/kg添加组育肥猪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900 mg/kg添加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肥育猪饲粮中添加甘草提取物不影响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提高了肥育猪的眼肌面积,增加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改善了肉质。综合试验中育肥猪生长性能、肉质性状等指标,建议生长育肥猪中甘草提取物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900mg/kg。  相似文献   

4.
选择35±2日龄断奶、健康无病、生长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3个试验组猪分别饲喂含双乙酸钠0.2%、0.4%、0.6%的日粮,以研究双乙酸钠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4%双乙酸钠日粮组明显改善生长肥育猪日增重(P<0.05),双乙酸钠日粮对生长肥育猪饲料利用效率作用不明显(P>0.05);0.4%与0.6%添加双乙酸钠组能降低背膘厚,增加眼肌面积(P<0.05),0.6%添加量组能提高胴体瘦肉率(P<0.05),不能改善生长肥育猪屠宰率(P>0.05);0.4%与0.6%添加双乙酸钠组对生长肥育猪有较高的滴水损失(P<0.05).  相似文献   

5.
研究三阶段肥育法和五阶段肥育法对商品肉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三阶段肥育法相比,五阶段肥育法可使生长肥育猪增重4.53%,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两者相近(2.96∶2.97);日均采食量提高4.13%,差异不显著(P0.05);胴体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减少0.66元。  相似文献   

6.
将来源相近、体重相近(44.1 kg±1.8 kg)的杜长大生长肥育猪32头(公母各半)分成4个处理,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5.5%,能量水平分别为13.23 MJ·kg -1、13.73 MJ·kg -1、14.23 MJ·kg -1、14.73 MJ·kg -1,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76%、0.726%、0.764%、0.800%,研究日粮能量和赖氨酸水平对持续高温下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高温期:①增加日粮能量与赖氨酸浓度能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体重(P<0.05),也能明显降低料重比;②随着能量与赖氨酸水平的上升,血清甲状腺素(T3)、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浆甲状腺素(T4)、葡萄糖、白蛋白也有增加趋势,而甘油三酯、肌酸磷酸激酶含量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明显下降(P<0.05);③随着能量与赖氨酸水平的上升,血清钾离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氯离子含量相应下降(P>0.05),而血清钠离子变化较小;④增加能量水平能提高血液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比例,其中对IgM影响显著(P<0.05),而对IgG、IgA、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于肥育猪日粮中添加300 mg/kg天然植物提取物,可明显加速猪的生长,改善胴体组成,并显著提高其血清内源性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的水平.分析表明,天然植物提取物引起的内源性GH变化与猪的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IGF-I与上述指标亦呈现相似的相关性.可见,通过添加天然植物提取物可以提高血清中内源性GH的水平,从而促进了猪生长,改善胴体组成.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五莲黑猪120头,探讨发酵饲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每组30头猪.对照组喂玉米—大豆粕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减去日粮中5%、8%、11%的大豆粕,加入相应数量发酵饲料.由于发酵饲料赖氨酸含量比豆粕低,因此,加入适量的赖氨酸使其与豆粕含量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在肥育猪饲粮中等量代替5%的豆粕,能显著提高肥育猪增重(p<0.05),降低料重比,饲料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但添加到8~11%时,肥育猪耗料增加,综合经济效益低于5%添加量.发酵饲料的赖氨酸含量比豆粕低,而且赖氨酸对生长育肥猪来讲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所以在以发酵饲料代替豆粕配合日粮时要注意对赖氨酸加以平衡.  相似文献   

9.
通过饲养、屠宰试验和胴体组成测定,探讨了羧酸吡啶铬对生长肥育猪肥育性能、胴体组成和肉质的影响。对杜长大杂种猪分别饲喂含0,200,400μg·kg-1羧酸吡啶铬的日粮,测定其结果表明:羧酸吡啶铬显著地降低了猪的采食量和料重比,并有提高日增重的趋势;它可以使猪的瘦肉率、眼肌面积、最长肌和半腱肌的重量明显提高,脂肪率和背膘厚显著下降。此外,羧酸吡啶铬可增加猪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RNA含量及RNA/DNA比值。  相似文献   

10.
甜菜碱和VE对商品猪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研究了甜菜碱和VE对杂交商品猪的生长肥育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00g/100kg甜菜碱和20g/100kg VE的试验组日增重都明显提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2g(P<0.05)和29.8g(P<0.05),料重比两个试验组比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P>0.05)。甜菜碱和VE对试验猪的胴体肉品质都有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甜菜碱组的眼肌面积提高22.54%;背膘厚VE组和甜菜碱组分别降低23.13%和14.18%;瘦肉率VE组和甜菜碱组分别提高10.36%(P<0.05)和7.42%(P>0.05)。利用综合选择指数就甜菜碱和VE对试验猪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VE对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和肉质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两种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来判断经与葡萄糖共热处理或碱性热处理的大豆蛋白中的赖氨酸损伤程度,并与常规法测定的总赖氨酸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赖氢酸含量不仅明显低于总赖氨酸,而且在处理过程中的下降速度更快;在与葡萄糖共热处理过的大豆蛋白中,胍化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含量仅为总赖氮酸的25%,处理损失率高达78%-85%,而糠醛赖氨酸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损失率为48%-80%,总赖氨酸损失率则为17%-40%。在经碱性热处理的大豆蛋白中,有效赖氨酸(胍化法)含量也明显低于总赖氨酸,损失率约为后者的2倍。研究结果表明,用胍化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来判断大豆蛋白质的赖氨酸损失程度较为可靠。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14.
将210只体重相近的21龄健康AA肉公雏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7只鸡,分别饲喂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的苏氨酸水平分别为4.9,5.5,6.1,6.4和6.7 g/kg的日粮,探讨不同苏氨酸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以确定4~6周龄肉仔鸡日粮中苏氨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日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肉仔鸡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以生长性能为指标确定的苏氨酸水平为6.1 g/kg,T hr/Lys为70/100;超量添加苏氨酸可显著提高肉仔鸡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沼虾对饲料赖氨酸的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酪蛋白和5%明胶提供全蛋白氨基酸的基础上,用晶体氨基酸赖氨酸调节7个饲料赖氨酸水平(0.85%~2.95%),并以晶体天冬氨酸和谷氨酸(1∶1)补偿调节百分比;其它饲料氨基酸分别用晶体氨基酸调节到40%的日本沼虾肌肉蛋白中各氨基酸含量的水平,配制7种精制试验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0.13 g的幼日本沼虾7周。结果表明,用不同试验饲料喂养日本沼虾7周后,虾的存活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赖氨酸水平对虾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虾体增重随饲料赖氨酸上升到1.90%不断增大,但超过此值后不再有显著变化。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1.55%~2.60%的试验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0.85%的试验组。以虾体增重为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为:占干饲料的1.91%,占饲料蛋白的5.41%。并以此为基准,以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为参考,估算了其它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分别为:精氨酸1.83%、组氨酸0.52%、异亮氨酸1.13%、亮氨酸1.80%、蛋氨酸0.66%、苯丙氨酸0.99%、苏氨酸0.81%、色氨酸0.27%、缬氨酸1.11%。  相似文献   

16.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of threonine in 0.01M aqueous solution is unaffected by an equimolar concentration of pyrocatechol, but is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an extracellular polyphenolic material (3 mg/ml) produced by Fucus vesiculosus. Glycine, a pyrolytic product of threonine, behaves similarly.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定体外培养条件下瘤胃微生物的赖氨酸消化率及赖氨酸降解过程中谷氨酸脱氢酶(GDH)、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尿素氮(UN)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经瘤胃瘘管取成年山羊瘤胃液混匀后分装至12个血清瓶中,每瓶40 mL,同时每瓶加入淀粉20 mg;血清瓶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一组每瓶再注入8 mL0.25 mmol/L的L-赖氨酸作为赖氨酸组,另一组每瓶再注入等体积的去离子水作为对照,一并放入39℃培养箱培养16 h,并于培养的0,8和16 h取培养液测定GDH、γ-GT、GOT、GPT、UN和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赖氨酸时,培养液中UN浓度可保持稳定,否则培养16 h后的UN浓度极显著升高;GDH活性在赖氨酸的降解代谢过程中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时间的长短显著影响GDH、γ-GT活性及UN的含量(P≤0.05)。在不添加赖氨酸的条件下,培养16 h的γ-GT与16 h的GPT和U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R=0.92)。当底物中添加赖氨酸时,培养0 h的GDH与培养8 h的γ-GT显著相关(R=0.88);而培养8 h的γ-GT又与8 h的UN显著相关(R=0.86);培养0,8和16 h的赖氨酸浓度与培养0 h的GDH呈负相关,与培养8 h的GDH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对照组培养8和16 h的赖氨酸消化率分别为31.64%和63.59%,赖氨酸组培养8和16h的赖氨酸消化率则分别为49.24%和74.55%,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培养8 h的消化率。提示在氮源缺乏的条件下,瘤胃微生物可能通过γ-GT、GPT和GOT的共同作用增加尿素氮的积累以维持生长,瘤胃微生物的赖氨酸降解本质上属于酶解。  相似文献   

18.
28头体重在10kg左右杜长约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7头.预试则为5d,试验期为3O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日粮是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O.15%和O.225%L-赖氨酸盐酸.试验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542、561和547g/d)比对照组(465g/d)提高了(P<0.O1)16.6%、26.6%和17.6%.试验各组料重比(分别为2.42、2.40和2.45)比对照组(2.73)分别降低(P<0.01)11.4%、12.l%和10.3%.日粮中添加合适的赖氨酸可以提高生长猪的日增重,减少饲料消耗,但过量添加高水平的赖氨酸将减少猪的增重,增加饲料消耗,提高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9.
Two isoacceptor transfer RNA's for lysine were found in rabbit reticulocytes. The codon recognition properties of these isoacceptors were studied in hemoglobin synthesis in a cell-free systemn. The two isoacceptors transferred lysine into different sites in hemoglobin, but showed no preference for one chain over the other. Codon cross recognition was less than 4 perc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