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分析了克丰2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优异种质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配合力高、丰产、多抗优质等突出特点。黑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以克丰2号为育种亲本,采用不同育种途径,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矮败基因源育成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08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08是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控制的“矮败”小麦基因源为育种工具选育而成。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含欧、亚、美三大洲16个品种(系),该品系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性状,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广泛适应性高产小麦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的10个小麦品种的讨论,阐述了具有广泛适应性高产品种的共同特性,分析了这些品种系谱与遗传基础的特点,提出了系谱杂交育种方法,认为这10个小麦品种可作为下一轮育种的中心亲本,并对如何选育广泛适应性高产小麦品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对亲本材料的创制、鉴定评价与选择利用的主要进展,指出在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要重视对育种亲本材料的培育与定向选择,创制新的亲本材料,以供育种利用,提高育种效率。并通过对119个育成品种的分析,用大量实例证明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利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新育成的品种(系)作亲本,是育成新品种的重要途径;注重对自创亲本材料(含杂交后代中的F3代以上表现突出的材料)的选择与及时利用,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选育早熟、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作为育种主攻方向,以鲁麦14、尉132和"87初20"为亲本,运用复交方式,育成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22。先后参加山东省小麦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均居参试品种首位,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就育种目标制订、亲本选择、穗行前期选拔和选择时注重均衡其它性状探讨了早熟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龙溪小麦育种成效与早熟育种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州市农科所育成的均已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龙溪35、龙溪18、龙溪6号3个小麦品种,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生产成效和育种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根据漳州的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小麦育种必须突出“早熟”,才能适合当地耕作与生产要求,达到小麦丰产、稳产。龙溪系列小麦品种的育成充分证明:选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推广品种作为主体亲本;根据器官发育不平衡的规律,选择不同熟期,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资源与主体亲本杂交,并加强杂种后代早熟与经济性状、早熟与抗逆性的选择,实现优良性状的基因重组,可育成早熟、丰产、抗病的优良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早熟小麦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国内外小麦早热品种在云南的利用,及云南省育成品种的亲缘系谱分析表明:(1)在过去近30年中,云南省小麦育种的中心亲本为Mentana、Funo、Mexipak65、Mexipak66、NP798及Chapingo;(2)由于中心亲本的时效性,80年代后期,=云南的中心亲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中国1923~2005年育成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的来源和类型,归纳出近20年来最重要的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为今后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23~2005年全国6个生态区育成的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其核遗传贡献值。【结果】1923~2005年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终端祖先亲本,其中51.64%为地方品种、38.36%育种品系、7.01%改良品种、2.54%野生豆和0.45%类型不详,相应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6.29%、14.93%、7.79%、0.54%和0.45%。1 391个直接亲本由育成品种、外国品种、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4类型组成,分别占27.76%、6.10%、11.62%和54.52%。在全国1 019个杂交育成品种中,以育成品种和育种品系作为直接亲本的组配方式比例最高,达71.78%。归纳出了1986~2005年间中国941个大豆育成品种最重要的54个祖先亲本和37个直接亲本。【结论】与1923~1995的相比,近十年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群体扩大了近一倍,地理来源更广泛。但遗传贡献有向少数祖先亲本集中的趋势,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仍少。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9.
聊麦18、聊麦19的选育与超级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超级小麦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其技术路线的实施,选育出了大穗型品种聊麦18、中穗型品种聊麦19。育种经验证明,正确选用创新亲本及骨干亲本对杂种世代突出重点、定向选择是育种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血缘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对河南省近年推广的109个小麦主要品种的血缘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品种可归为阿夫,内乡5号,丰产号,阿勃,碧蚂麦,辉县红,玛拉,郑引4号,郑引1号,偃麦草,黑麦,洛夫林,高加索,山前麦,阿芙乐尔和其它亲本品种等16个亲本系统。分析还发现亲本系统的地理来源主要是意大利;来自国外的亲本以及我国的亲本品种仍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生产上利用品种大都具有相似的遗传构成。据此对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优良品种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四川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的系谱来源、育种方式和性状演变特点,为给今后小麦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分析了2013—2022年四川省育成的112个小麦新品种的系谱来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四川近年年均审定小麦新品种数量相对稳定,10个左右。科研院所仍然是四川小麦育种的主要力量。品种选育方式以有性杂交育种为主,占比98.2%。直接育成品种数≥3的亲本共有20个。其中,川麦42/99-1572、川重组104/川麦104作为直接亲本分别育成了16个、11个新品种,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25、5.50,为四川近年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表型性状演变分析表明,育成品种年际间增产41.663 kg/hm2,有效穗提高2.944×104穗/hm2,千粒重提高0.274 g,穗粒数降低0.128粒,株高年均增加0.574 cm,生育期年均缩短0.701 d。抗病性分析发现,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成效,全部品种均为中抗以上水平,部分品种兼抗白粉病或(和)赤霉病,但培育的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新品种在每年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追溯广西大豆育成品种系谱,揭示其演变特点,总结亲本组配规律,为今后亲本选配、制订育种计划和拓宽大豆新品种遗传基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广西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每个育成品种祖先亲本核(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育成的28个春大豆和11个夏大豆品种分别来源于29(12)个和16(7)个细胞核(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8.39%(57.14%)、52.57%(39.29%)、9.04%(3.57%)和42.05%(63.64%)、28.40%(36.36%)和29.55%(0%);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我国南方其他地区、巴西和美国;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北京和上海;归纳出8(5)个春大豆和5(4)个夏大豆核心核(质)祖先亲本,其核(质)贡献率分别为65.62%(75.00%)和61.36%(72.73%);广西大豆育种未来主要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结论】广西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和系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均具有广泛的基因容量和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小麦品种选育中较好地利用了国外引进品种和山西省内外育种单位的中间材料,最主要的是把推广良种作为骨干亲本加以利用,骨干亲本各自在一定的育种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阶段的育种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小麦育种工作呈阶梯式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小麦育种进展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云南小麦育种。肯定了本省小麦育种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了大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策略:明确育种目标,加强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重视品质育种,完善全省育种网,提高育种效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制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SSR标记的小麦骨干亲本育种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通过对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和育种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多位点扫描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遗传关系及骨干亲本在小麦育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BI3730对中国66份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和13份育种骨干亲本的481个SSR位点进行基因型扫描分析。【结果】以基因型数据为基础的主坐标及NJ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大面积推广品种可聚成6个大组,每一组中至少有一个骨干亲本。系谱分析表明,每一组中大面积推广品种和骨干亲本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前者大多为骨干亲本的后裔;同一省份的品种多数聚在一起。来自同一组合的骨干亲本碧蚂4号含有的优势等位变异数多于大面积推广品种碧蚂1号,同样,郑引4号(St2422-464)多于郑引1号(St1472-506);新一代骨干亲本往往由上一代骨干亲本衍生而来;来源于同一组合的骨干亲本与大面积品种相比,前者与其组合中的骨干亲本间存在更大的遗传差异。【结论】只有对资源的创新、引进和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育种工作才能取得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连麦系列小麦系谱分析及育种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连麦2号、连麦6号、连麦7号和以连麦抗1为代表的小麦品系是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系列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新品系。该文对连麦系列小麦品种和品系进行系谱与育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以种质资源为基础,注重亲本的选配,多种育种方法结合的育种体系可以快速实现小麦的高效选育。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杂交育种是目前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主要途径,育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本材料的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的国家,品种资源丰富,亲本材料种类多,如何收集整理利用是开展杂交育种的首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为育成适合沧州地区生产的小麦突破性品种,利用矮败材料和优异抗旱耐盐亲本材料,建立盐碱圃和优良圃的双向交替选择,从而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创新了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品种大量聚集有效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使之充分重组累加,产生更多遗传变异。利用自然选择的方法加大逆境选择压力,培育品种的多抗性,并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方法选择培育出不同类型区的品种,培育出了沧核036等小麦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715-1717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培育优异新品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小麦育种革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秉华  杨丽 《北京农业》2007,(14):11-12
<正>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品种遗传改良的进展。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的创新。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小麦育种都处于爬坡状态,选育品种的综合性状无重大突破,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育种方法和亲本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