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苎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湘苎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苎6号”系从黑皮蔸种籽繁殖中选出的优良单蔸培育而成的。1993年元月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湘苎6号”。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26.10%,三年多点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18.14%,三年生产示范试验,平均比对照种增产33.19%。1990年经湖南省纤维检验所检测,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2136支,达特优品质指标。花叶病情指数为2.80。该品种以高产,稳  相似文献   

2.
74—69是通过Co~(60)—γ射线辐照湘苎一号自交种子,从其后代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芦竹青增产39.2%,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1900支左右,比对照芦竹青高出100支以上,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要求。该品种属深根丛生型,在长江流域麻区表现为中熟,三季麻工艺生长天数平均为65天。且具有较强的抗旱、抗苎麻根腐线虫病、炭疽病特性。诱变生理生化研究表明,74—69与诱变亲本湘苎一号存在着过氧化物酶酶量和酶谱带多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井命名。  相似文献   

4.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 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 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5.
对"赣苎三号"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苎三号"在纤维产量及其构成的数量性状因子方面,和我国优良苎麻品种"湘苎二号"、"湘苎三号"表现相当,比对照"芦竹青"增产显著,单纤维支数分别比"湘苎二号"、"湘苎三号"和"芦竹青"提高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是一个优质高产苎麻良种。进而对"赣苎三号"的株高、茎粗、鲜皮厚、出麻率和有效株等5个数量性状与纤维产量、质量间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效株和鲜皮厚对赣苎三号纤维产量、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贡献最大,在大田生产中,适当提高有效株和鲜皮厚的水平是该品种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7.
“圆叶青”(又名湘苎二号)系本所首次应用核诱变高新技术选育成功的集高产、优质、抗性强和区域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为一体的芝麻新品种。继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湘苎二号”后,又于198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圆叶青”的选育与推广获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大面积栽培,亩产量为158.7-168.6公斤,比各地主栽品种亩产128.9-130.0公斤,平均增产22.07-30.6%,原麻锈脚极短,风伤斑及病斑少,公制单纤维支数平均1984支左右,精干麻制成率高达71.0%,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苎麻新品种“华苎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苎2号”是从黑皮蔸的自然变异后代中选育出来的优良新品种,于1993年6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湖北省区域镀保,其产量连续两年居第一位,为159.60kg,比对照增产25.47%。由湖北省标准局测定其单纤维支数为2082公支。多年试验表明,其抗旱抗寒性强,较抗炭疽病,不感染花叶病,农艺性状好,生长势强,已被湖北省定为90年代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9.
湘苎3号(原名C-20)系广西黑皮蔸经自由授粉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速度快,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湖南省多点试验结果,增产15%~38%,全年纤维平均支数达2000支,高抗花叶病。湘苎3号~(14)C同化物的运转速率和向麻皮的分配率均高于对照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导性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而暗呼吸速率只略高于对照。湘苎3号的最大叶面积系统可达7左右,光合速率可达14mgCO_2·dm~(-2)h~(-1)。可见,湘苎3号具有较良好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区是全国七大苎麻商品基地之一。以种芦竹青和黑皮蔸为主,面积占71.24%.芦竹青原麻单纤维支数以头麻最高、二麻次之,三麻最低.据测定,单纤维支数在1600~2288支之间,平均1790支。三熟制中的原麻单纤维支数低而不穗.为了改善原麻品质,从197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年收四次麻的研究,并于1983年在宣春县楠木公社塔下埚生产队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11.
我区是全国七大苎麻商品基地之一。以种芦竹青和黑皮蔸为主,面积占71.24%。芦竹青原麻单纤维支数以头麻最高、二麻次之,三麻最低。据测定,单纤维支数在1600~2288支之间,平均1790支。三熟制中的原麻单纤维支数低而不稳。为了改善原麻品质,从197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年收四次麻的研究,并于1983年在宜春县楠木公社塔下埚  相似文献   

12.
苎麻新品种“中苎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苎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从黑皮蔸S2×圆叶青S3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早熟苎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全国区域试验中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圆叶青增产11.08%,达显著水平;纤维品质优良,在全国区试中纤维支数2050支,比对照"圆叶青"高200支;"中苎2号"的抗逆性好,抗花叶病,高抗根腐线虫病,其它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3.
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从地方品种咸丰大叶绿的自然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的新品种,既可以作为饲用苎麻栽培也可以作为常规纤维用苎麻栽培。2年5点饲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鲜产量为123148.9~138624.7kg/hm^2,平均鲜产量131936.9kg/hm^2,比对照增产17.15%~20.34%,且丰产稳产性好;粗蛋白含量在22.5%,优于对照,粗纤维含量18.5%、粗脂肪含量6.5%、灰分含量13.6%、钙含量3.6%,均低于对照,磷含量0.4%左右,与对照无差异。纤维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纤维产量2599.5kg/hm2,比对照平均值低5.2%左右;生产试验平均纤维产量为2676kg/hm2,减产6.5%以内;平均纤维支数2394.8支,比对照湘苎3号和中苎1号分别提高15.22%、22.06%。表明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一个高产优质的饲纤兼用苎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湘皮1号是湖南农学院麦类研究室以沪麦4号为亲本,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二棱春性皮大麦品种。1991年3月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湘皮1号(原名系84-2)于1987~1990年参加湖南省大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6.5kg,比对照矮早三增产5.83%~  相似文献   

15.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湘苎3号,湘苎4号和地方良种芦竹青为材料,对苎麻品种间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季别生态条件下,各品种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头麻品种间差异较小,二、三麻差异较大。(2)品种间的比叶重和群体叶面积系数也有差异,其中叶面积系数与光合产物积累速率及产量呈正相关,而比叶重与光合速率和产量无相关性。(3)品种间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及产量有正相关趋势。(4)品种间功能叶对光强的适应性有一定差异,低光强时,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比芦竹青稍高,高光强时这种差异较大,功能叶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但在同一温,湿度条件下,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芦竹青。  相似文献   

16.
“华苎3 号”是在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 .44 % ,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 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 年均纤维细度在2100 支以上, 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 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 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 、1988 、2175 支,年均2263 支。在区域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 、1984 和1944 支,平均2140 ;抗逆性强,对炭疽病亚免疫, 不感染花叶病, 抗旱耐渍,抗风性中等。  相似文献   

17.
“华苎3号”是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 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44%,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年均纤维细诺2100支以上,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1988、2175支,年年2263支。在区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1984和1944支,平  相似文献   

18.
品种简介     
湘早籼1号 (原名81—292)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978年用“温选青”作母本,“湘矮早9号”作父本杂交,于1981年定型育成的迟熟早籼品种。1985年10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试验、试种及推广情况: 1984华参加全省早稻区试,平均亩产1010.7斤,此对照“广陆矮4号”增加8.6%,比对照“湘矮早9号”增产6.4%,居同组供试品种的首位。1985年继续参加全省早稻区试,平均亩产999.3斤,比对照“广陆矮4号”增产9.2%,此对照“湘矮早9号”增产4.6%,仍居同组供试品种的首位。1985年淑浦县农科所单本示范繁殖12.2亩,平均亩产961.8斤,浏阳县试种325亩,平均亩产900多斤。该品种亩产900斤左右,高的可达1000斤。  相似文献   

19.
大豆“湘春豆18号”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1996-1997年参加湖南省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到162.7kg/667m^2,比对照品种“湘春豆10号”增产7.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160.7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2.6%,大面积示范产量达到170kg/667m^2左右。蛋白质含量43.17%,脂肪含量22.84%。对大豆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表现高抗,属南方春大豆中熟偏早品种。  相似文献   

20.
苎麻基因资源纤维产量和品质的解剖学估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麻茎解剖学方法估测头麻92个,二、三麻各45个苎麻基因资源(品种)的单株纤维产量和品质,结果如下:(1)与产量和支数有关的7个解剖因子均有显著的季别间和品种间差异。(2)产量估测值的品种间变化,头麻为1.62~4.60g/株,二麻为1.34~4.50g/株,三麻为1.49~5.93g/株,其中达县84号,贵州青园麻和汉寿肉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值>3.8g/株;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4**和0.590**。(3)不同品种纤维支数估测值,头、二、三麻分别为1625~2916支,1229~2174支和1214~2091支,其中浏阳鸡骨白、邵阳黄皮种、乐昌青皮苎、遵义团蔸麻、平乐黄金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支数接近或超过2000支;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8**和0.8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