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期的封育禁牧引起甘草种群退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选取采挖后不同封育年限的甘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方差均值比率和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方法进行围栏封育对甘草群落征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围栏封育年限的增加,甘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随着围栏封育年限的增加,甘草群落内甘草、冰草、黄蒿和猪毛蒿4种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变化。甘草和冰草种群由随机分布变为聚集分布,但种间竞争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黄蒿和猪毛蒿种群则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3)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甘草种群的恢复期为5a左右,其鲜草产量及地上生物学指标均为最佳,截时应进行合理的采挖与利用,以促进其种群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不同封育年限下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以围栏封育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对象,探讨群落多样性对封育年限的响应,提出蒿属荒漠草地合理的封育年限.[方法]选择未封育(w0)、封育3年(w1)、封育8年(W2)、封育11年(W3)4个梯度,测定与分析5月伊犁绢蒿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结果]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的平均高度呈明显增高(P<0.05),群落向高丛化方向发展;封育8年及11年的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封育3年及未封育群落(P<0.05);封育3年群落密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生物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群落中竞争力强的种群优势度得到提高,而竞争力弱的种群优势度先提高后降低.封育3年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群落,而群落均匀度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封育5~8年后进行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地多样性并获得较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以封育年限为0、3、5、10、15、40 a毛竹混交林作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密度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断降低;不同封育年限的非毛管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层的含水率、毛管孔隙度以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质量分数逐步提高,土壤pH值与全钾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封育第40年达到最高,为61.92 g·kg-1;6个封育年限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由高到低表现为40 a>15 a>10 a>5 a>3 a>0 a.武夷山封育状态下的毛竹林土壤理化特性受封育年限的影响显著,封育40 a的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最好,正常经营的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最差,土壤肥力质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甘草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sh)为常用中药,是工业、制药、食品等的原料,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甘草是自然生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上的植物,根和根状茎入药,地上部分的茎叶是牲畜的优质饲草。目前全国蕴藏量约15亿kg。主要类型有: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占全国蕴藏量的 60%以上;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h),又称乌拉尔甘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抗锦旗、磴口县和宁夏的盐池县一带,质量好,品质高,为甘草中的精品。野生甘草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大量采挖,过度放牧,目前野生甘草蕴藏量比1949年下降了50%,草场严重退化,土壤沙化,并引发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应保护甘草资源,限量采挖,实行围栏护育,人工种植,改善生态环境,使甘草资源长久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吕梁林局下李林场封育林区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能有效地促进森林植被恢复并保护物种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及物种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垂直结构;封山育林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封育后林下的土壤含水量和腐殖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2004~2011年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内各样地群落植被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群落组成、植被特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为草场恢复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封育区形成了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 Iljin)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通过对历年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各指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为5年,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封育草场的封育周期为5年。  相似文献   

7.
北京山区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的自然演替序列和过程对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该文在对北京密云山区不同封育年限天然灌丛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群落特征、结构组成、物种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演替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灌丛植被的演变趋势为荆条+酸枣群丛—荆条+蚂蚱腿子群丛和荆条+三裂绣线菊群丛—三裂绣线菊群丛;灌丛中天然次生乔木树种山杨、椴树和蒙古栎幼苗、幼树的重要值增加较快;封育年限5~15年,灌木从12种增加到31种,乔木种类从0增加到8种;封育15年灌丛的生物量增加为封育5年的2.34倍;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都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预计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天然三裂绣线菊灌丛会逐渐演替为山杨、桦树林或者椴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甘草不同分布区较少受干扰群落为研究对象,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各甘草分布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特点。结果表明:甘草分布区内,物种数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多样性指数镇赉最高,盐池最低;均匀度指数杭锦旗最高,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都小于0.5;杭锦旗甘草群落中甘草占绝对优势,甘草重要值达到0.26;各群落甘草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中杭锦旗甘草地上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90.36%。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发展甘草培植产业应以杭锦旗周围为最佳区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年限栽培甘草的生长规律,于2015年5-10月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村设计大田试验,研究2、3和4a生栽培甘草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动态。结果表明,甘草株高、主茎粗、主根直径、生物量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快速增长后减缓的变化趋势;3a生甘草平均株高、主茎粗、主根直径和根干生物量分别较2a生增加117.98%、109.62%、82.33%和94.17%,4a生较3a生分别增加54.25%、11.58%、25.75%和94.92%;甘草酸、甘草苷质量分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加,2、3、4a生甘草平均甘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3%、1.82%和3.05%,甘草苷质量分数分别为0.57%、0.91%和1.76%,3a生平均甘草酸和甘草苷质量分数比2a生增加76.70%和59.65%,4a生比3a生增加67.58%和81.44%。不同生长年限甘草酸和甘草苷质量分数均在8月达最大值,后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2004年到2011年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内各样地群落植被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群落组成、植被特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为草场恢复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老封育区逐渐形成了以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而封育年限较短的新封育区和对照区还是主要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 Iljin)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老封育区的生物量低于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对照区的植被盖度高于老封育区和新封育区;通过对历年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各指数高峰值和低峰值有规律的出现且周期大致为5 a,这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封育区的封育周期约为5 a。  相似文献   

11.
调查结果表明3 a生甘草的主根、株高、茎粗等商品性状的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 a生甘草和4 a生甘草;3~4 a甘草的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年增长量最大;4 a生的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3 a生;人工栽培甘草的最佳采挖期以栽培第3年的秋末冬初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甘草角鲨烯的提取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油醚为溶剂索氏提取,薄层层析定性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测试甘草种子、根中角鲨烯。辅助气相色谱/质谱进一步验证角鲨烯的存在。结果表明:甘草种子、甘草根中存在角鲨烯,但含量较低。本试验中建立的HPLC测定角鲨烯方法是可行的,确定的色谱条件为:C18柱,流动相V(乙腈)∶V(甲醇)为60∶40、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2mL/min、柱温为30℃。可以考虑将角鲨烯做为甘草中一种新的具有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物质予以深层次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柠条和甘草复合种植,有助于保护我国的甘草资源和恢复西部地区植被。采用PV技术等研究了柠条和甘草的生理特性,并进行了田间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柠条枝条的水势、根系和叶片保水力低于甘草,平均膨压、体积弹性模量大于甘草;柠条具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甘草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高,甘草耐弱光和强光的能力强于柠条,适合密植间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柠条甘草复合种植有益于甘草生长,边行效应明显,形成的植被能够适应极度干旱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作者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氮素营养对1、2年生乌拉尔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梯度试验中,当施氮量到达0.15 g/L之前,氮的增施对甘草主要生长、生理、产量和药效等指标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0.10~0.15 g/L为最佳,而超过0.15 g/L时,甘草开始受到抑制,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甘草净光合速率与生物量、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提高施氮水平对甘草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甘草营养器官解剖构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年生甘草盆栽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甘草营养器官解剖构造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时期水分胁迫后的植株成龄叶片变薄,栅栏组织变薄,即栅/海比值变小,叶脉中的导管和根及茎的木质部导管均表现为导管管腔直径变小,管壁增厚。这些器官内部结构的不同变化都是适应逆境、增强抗性所做出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盐碱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种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方法]测定丛枝菌根侵染率和幼苗干重及N、P、K和Na的含量变化,研究菌根真菌与对甘草生长的作用.[结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甘草的生物量,提高了对N、P和K的吸收,但降低对Na的吸收.[结论]接种菌根真菌,增强了甘草的生长和抗盐碱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对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为甘草规范化种植中吡虫啉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灌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依推荐剂量设1次和2次施药处理,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样品经盐酸溶液和甲醇提取及氯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净化后,采用AgilentHPLC-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对吡虫啉在甘草根部及其根际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残留动态进行分析。【结果】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低检出量为7.49×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3.75μg/kg。标准品不同进样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进样量为0.1~10μg/mL时,吡虫啉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75.4%~90.4%,相对差标准为7.01%~8.13%,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82.7%~93.6%,相对差标准为3.97%~5.1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其半衰期分别为5.44和5.63d;吡虫啉1次施药60d后,甘草中的残留低于最低检测浓度,土壤中的残留仅为0.009mg/kg;2次施药后53d,甘草中的残留量为0.013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95mg/kg。【结论】依据欧盟制定的"未纳入标准的农药均不得检出"的规定,建议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甘草上宜采用1次施药,且施药期距采收期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0d。  相似文献   

18.
乌拉尔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摘要)(英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乌拉尔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为阐明甘草药效原理和探讨人工种植甘草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传统煎煮法对人工种植乌拉尔甘草中Cu、Zn、Fe、Ca、Mg、Mn6种元素进行提取;用微孔滤膜分离提取液中的可溶态与悬浮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可溶态中的6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Ca含量最高,为3.572mg/g,其次为Mg、Fe、Zn、Mn、Cu含量最低,为3.81mg/kg。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随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甘草中6种元素的总提取率为1.71%~60.06%,浸留比为0.0183%~1.6820%。其中,Zn的提取率最高,为60.06%;其次为Mn、Cu和Ca,分别为51.86%、22.26%和19.38%,表明Zn和Mn元素的存在形态较易溶于水,与甘草具有镇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Zn的浸留比最大为1.68,是甘草中作用最大的元素或最特征的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72%~103.1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8%。[结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准确性高,用以分析乌拉尔甘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甘草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甘草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和生态价值,目前处于濒危状态,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为甘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甘草主产区的16个野生种群共320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1)利用1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75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527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9.43%;(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0.19,种群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25;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异范围在0.19~0.28,总体为0.39;宁夏地区甘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甘肃酒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3)AMOVA分析表明甘草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64%,种群内变异占67.16%。利用UPGMA聚类可将供试16个群体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中国野生甘草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种群内广泛的变异能够为野生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