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儒家的鬼神思想由来已久,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对古建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儒家鬼神思想中隐含的忧患意识、正名思想、"天人合一"及风水意识为例,来探究其对古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调处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它具体分为为邻里亲朋调处、宗族调处、乡治调处和诉讼调处等形式。调处制度存在的原因为无讼思想的影响、礼仪文化的熏陶、限讼与禁讼以及司法自身缺陷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儒家大同理想与小康图景地分析,对儒家民本思想以及儒家和为贵价值观地阐释,说明了儒家行政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疑古辨经思想笼罩着整个中国学术界。"古史辨"派的疑古辨经思想既是历史上疑辨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在以科学与民主为主题的新时代影响下的产物。"古史辨"派将奉若神明的儒家经学拉下神圣的殿堂,既推动了经学时代的终结,又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乐学"思想今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至今,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乐学"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它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快乐教学"的思想.古代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对它有许多精辟论述,儒家在这一领域更是有过许多宝贵建树,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于今,对"乐学"思想进行历史性考察,并辩证分析其利弊得失,对我们实施快乐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中蕴涵的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研究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讼卦”主要要讨论争讼及诉讼问题,讼卦本身含义所表现出的息争止讼的思想,与易道倡导的“大道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以追求“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本文从易道阴阳观视角入手,通过对“讼卦”的诠释和解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诉讼观念,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周易》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礼治"、"德治"、"人治"等法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稳固江山社稷的基本手段。儒家法思想视宗法伦理、道德形态、贤人意志优先于法律公正性、平等性,与现代法治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从权益保护、德法并重、依法行政等法治理念来看,儒家法思想在诸多方面又与现代法治不谋而合。因此,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儒家法思想中的精华,将其融入现代法治建设当中,是新时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农业思想主要体现在劝农、设立社仓和井田制理想等方面。其中,劝农及设立社仓的措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其主张的儒家仁政思想及民本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已露端倪,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想都充满了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平民普及教育主张,"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当代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被认为是“一宗宋儒”,但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内涵除了坚持宋儒的德性修养之外,还进一步拓展了其“周知庶物”的智性与刚直明强的血性方面。应该肯定,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充分表达了他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兼容并蓄,也体现出明清以来价值观念变革的时代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注重导源于儒、道的理想人格设计。当这种设计受挫时,不同历史时期对儒、道的侧重又有所不同。而身处战乱的阮籍、嵇康,他们更多的是从道的思想出发,试图由否定现实而寻求超越,从而建构起一种超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以制度化利他主义作为特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实质是一种人学, 强调仁者爱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在注重个体价值的同时, 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追求这一理想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直接启蒙着后来的探索者,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也为后来的改革家们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毕铭玉 《农业考古》2021,(2):144-149
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兴盛得益于统治阶层基于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在自上而下的扩散传播中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不断融合互构,而由此形成的儒家茶文化、禅茶文化、道茶文化等诸多面相,也被注入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意涵。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丰富的尊尊亲亲礼治规范内容;在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众生平等、导人向善的安邦智慧意涵;在与道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赋予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追求。茶文化中的国家治理伦理意涵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经由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精英群体到辐射普通百姓,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和静怡真、天人合一的全民人格追求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发展状态,已经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念,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高校党的建设在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和谐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纷乱交织之际,管仲作为现实政治之实践者,既主张以法治国,又肯定道德教化的必要性,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而孔子则为理想王国之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虽在当时恓恓惶惶四处奔走犹如丧家狗,却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管仲终于成就了齐桓公春秋霸主的地位,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则创造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被尊为"圣人"。  相似文献   

20.
陈妮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310+3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社会下建设农村基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