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寄生蜂作为一类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于鳞翅目、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卵或蛹,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对害虫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寄生蜂发生及转移规律,为控制农田、交错带、沙漠植物的害虫及沙漠天敌昆虫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网捕法,定时定点调查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农田及交错带植株上寄生蜂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采集寄生蜂533只,5个总科、10科,其中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6.90%;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和细蜂总科Proctotrupoidea分别占寄生蜂总量的27.02%和21.20%,茧蜂科Braconidae数量为144只,占总数的27.02%,为优势科。在农田、交错带、沙漠三个生境中,寄生蜂的发生均为先增后减的趋势,5月均开始发生,6月交错带生境(0.90头/(m2·d))达到全年高峰,农田生境与沙漠生境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分别为(0.94头/(m2·d))和(0.80头/(m2·d))。从5~9月在不同的样点中,杂草样点(0.82头/(m2·d))寄生蜂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样点,交错带短命植物样点(0.20头/(m2·d))最低。【结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丰富的天敌昆虫资源,寄生蜂种类丰富数量多。沙漠与交错带为寄生蜂提供了稳定的庇护所,故保护沙漠与交错带植被。减少近沙漠农田杀虫剂的施用以保护寄生蜂,更好的发挥天敌控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园黑刺粉虱天敌名录及对该害虫的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宝瑜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1):40-41,43
记录了茶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cence)〕天敌66种,其中20种蜘蛛,27种捕食性天敌昆虫,8种寄生蜂和11种虫生真菌。虫生真菌和寄生蜂联合种群对该害虫具有较强的跟随和控制作用。蜘蛛类和瓢虫类对该粉虱成虫有着一定的捕食效能。  相似文献   

3.
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得到广泛的利用。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很多寄生蜂的基因组被测序。深入研究寄生蜂的基因家族进化,对揭示寄生蜂克服寄主免疫反应,从寄主血淋巴中获得营养的分子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对9个寄生蜂基因组数据开展了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家族分析,包括4个茧蜂科物种、4个小蜂总科物种和1个尾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科的寄生蜂,在基因家族的扩张和收缩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同时在3个以上(含3个)物种中扩张或收缩的基因家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细胞运动、营养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家族在寄生蜂中发生了收缩和丢失,而代谢和遗传物质合成等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明显的扩增。  相似文献   

4.
新疆蔬菜斑潜蝇发现两种寄生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为害蔬菜的斑潜蝇发现两种寄生蜂--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和圆形赘须金小蜂.后者数量不多,而前者是当地的优势寄生蜂,其寄生率常随作物、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变化,化防的影响更大. 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在寒冷的乌鲁木齐可在不加温温室土中越冬.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小蠹虫天敌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小蠹虫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率的调查,分析了天敌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小蠹幼虫的寄生率为20.70%,对小蠹蛹的寄生率为15.82%,对小蠹成虫的寄生率为1.71%。  相似文献   

6.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蜂雄蜂,从而导致其性比升高。非传粉小蜂中Acophila mikiiSycobiomorpha sp.、Otitesella ako Ishii为造瘿类群,Philotrypesis sp.、Sycophila sp.属于寄居者或寄生者类群,非传粉小蜂中的寄生或寄居类群与造瘿类群相比,对传粉小蜂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苹果园金纹细蛾寄生蜂种类及空间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生境比较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苹果园金纹细蛾寄生蜂种类、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杨凌和洛川苹果园中,绒茧蜂、姬小蜂和跳小蜂为优势种群;洛川以姬小蜂、绒茧蜂和跳小蜂为序,杨凌则为绒茧蜂、姬小蜂和跳小蜂.杨凌寄生蜂总量是洛川的1.9倍.寄生蜂幼虫在杨凌苹果园属聚集分布,洛川为均匀分布;树冠不同方位金纹细蛾寄生蜂在两地均有显著差异,而无极显著差异;杨凌苹果园水平方向无显著差异,在垂直方向上,金纹细蛾寄生蜂上部与中部差异显著;洛川仅东侧和西侧有显著差异.金纹细蛾寄生蜂在苹果树冠内聚集度较小,在1≤λ≤2.47之间显现聚合.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防治植物寄生性线虫的合成农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开发天然生物型农药迫在眉睫。基于线虫动物门所有物种都表现出相似性,且寄生性线虫与模式动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之间的差异小于不同种类寄生性线虫之间的差异,以模式生物秀丽线虫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天然产物百里香酚对生长发育期(L4时期)和生殖时期(有卵时期)秀丽线虫的寿命、运动能力、成活子代数目表型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处理L4时期的秀丽线虫4 h,其半数致死浓度为50 mg/L,最低致死浓度为125 mg/L。百里香酚处理有卵时期的秀丽线虫4 h,其半数致死浓度为50 mg/L,最低致死浓度为100 mg/L。同时,百里香酚能显著性降低上述两个时期秀丽线虫的运动能力以及有卵时期秀丽线虫的成活子代数目。综合以上结果,选取125 mg/L的百里香酚处理线虫4 h,其杀虫效果最佳,能达到低成本、高效、环保的防治植物寄生性线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蠹虫寄生蜂种类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针阔混交林内小蠹虫寄生蜂的基本状况,探讨了黑龙江省小蠹虫寄生节在世界动物区划及中国昆虫区划中的归属,论述了黑龙江省小蠹虫寄生蜂区系特征种类组成特点和共有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田寄生线虫的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18个地区采集棉花根际土样及根样127份,对其中的寄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根据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1属、11种寄生线虫.其中真滑刃线虫、茎线虫、螺旋线虫是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1.
周银丽  张国伟  张薇  胡先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78-1478,1493
2003~2006年,对云南省主要石榴产区蒙自县、会泽县和建水县的石榴寄生线虫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寄生于云南石榴根际的线虫有15属12种,其中有11个种是寄生石榴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统计了对叶榕隐头果接受的传粉榕小蜂数量,以及所生产的种子和传粉小蜂繁殖后代数量。结果表明:对叶榕具有执行不同繁殖功能的雌果和雄果,在性别间和性别内单果接受的传粉小蜂数量都不一样,进入榕果内传粉和产卵的榕小蜂中,仅有34.71%传粉榕小蜂进入到雄果果腔内产卵繁殖;有52.06%的传粉榕小蜂进入雌果果腔内传粉,其他榕小蜂被夹死在苞片通道里。果腔内小蜂数量分布格局雌果是2.72只/果,雄果是2.08只/果。 雌果单果平均生产的种子数量1891.63粒/果,雄果内平均繁育榕小蜂的数量630.21只/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福建省柑桔蚧虫寄生蜂种类调查鉴定结果,并参考文献记录,共整理出小蜂总科寄生蜂5科21属47种.计蚜小蜂科 Aphelinidae 23种,跳小蜂科 Encyrtidae 20种,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2种,姬小蜂科 Eulophidae 和棒小蜂科 Signipkoridae 各1种.其中2种为中国新记录,13种为福建新记录.对2个中国新记录种,克氏长索跳小蜂 Anagyrus clauseni Timberlake 和盾蚧多索跳小蜂Thomsonisca typica(Mercet)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天敌引进和利用的顺序综述应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包括引进天敌的种类与可行性分析、引进流程与安全性评估、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基础生物学与人工繁育,以及释放技术和跟踪评价技术,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应用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昆明地区伪角蜡蚧的寄生性天敌有5种,其中蜡蚧扁角跳小蜂和绵蚧阔柄跳小蜂是主要寄生蜂,占寄生蜂总数的88.1%。寄生蜂的平均寄生率为13.4%。寄生蜂在大叶黄杨上部枝条的寄生率高于下部;阴面寄生率高于阳面和中间。伪角蜡蚧寄生蜂的种群空间分布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伪角蜡蚧寄生蜂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苹果榕(Ficus oligodon)雄树和雌树分别在小蜂侵入前后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小蜂侵入前后,苹果榕雌雄树上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种类基本相同,有10属565株。优势菌株变化很小,均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小丛壳属(Glomerell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n)。4属真菌在雄树和雌树中分别占总真菌数的37.55%和33.55%,18.39%和19.74%,13.03%和12.50%,10.34%和12.50%,其它真菌所占比例均未超过10%,属于偶见类群。此外,Aspergillus sp只在雄果里分离到,而Cephalosporium sp和Trametes sp仅在雌果中分离到。这可能是由于环境不同或者进入榕果内不同小蜂的身上所带菌株不同,小蜂侵入榕果后,携带真菌在榕果内发育并在榕果内定植,从而导致真菌种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武夷山的农业景观为背景,于2007年8月-10月在稻田、田埂和毗邻杂草地对寄生蜂进行系统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稻田中有86种寄生蜂,隶属16科;田埂中有113种寄生蜂,隶属18科;毗邻杂草地中有152种寄生蜂,隶属17科.分别采用Rarefaction曲线和多样性三维度量对稻田、田埂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和稻田周围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物种丰度、多样性、优势集中度指数均比稻田高,而均匀性指数比稻田低.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地区柳树害虫及寄生蜂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地区柳树食叶害虫及寄生蜂资源初步调查研究,为柳树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乌鲁木齐及其周边柳树上,柳树害虫大暴发大泛滥时期,进行网扫并且徒手采集柳树害虫各龄期标本及寄生蜂标本,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分组解剖、饲养.[结果]发现了5种主要柳树害虫,其中杨毛臀萤叶甲的危害最严重;其次是柳虫瘿叶蜂;再次是叶蝉,数量较多,但危害程度不 是很明显;而柳蚜和斑潜蝇,数量较少,危害程度也较小;同时发现了693只寄生蜂,隶属于11科.其中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类群依次为姬小蜂科、细蜂科和蚜茧蜂科.[结论]通过在柳树食叶害虫暴发期间调查,发现的5种主要柳树害虫在危害程度上虽有差异,均未造成柳树死亡的现象,但对柳树的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效果带来了严重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及时防治;同时发现柳树害虫的寄生蜂资源丰富,这为今后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任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55-305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研究重庆市栗瘿蜂寄生蜂的种类及其对寄主种群消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有9种,分别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葛氏长尾小蜂Torymus geranial(Walker)、日本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nipponicus Kamijo、斑翅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maculipennis Kamijo、姬黄色长尾小蜂Megastigmus koebelei Ashmead]、旋小蜂科(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跳小蜂科(跳小蜂Encyrtidae sp.)、刻腹小蜂科(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广肩小蜂科(广肩小蜂Eurytoma sp.),全部为幼虫期体外寄生性小蜂,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为优势种。个体数量较多的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和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分别占寄生蜂总个体数量的30.77%,20.98%,18.88%。在重庆地区寄生蜂是控制栗瘿蜂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Biological control (biocontrol) is a safe, sustainable approach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natural enemies such as predators, parasitic insects or pathogens to manage pests in agroecosystems. Parasitoid wasps, a very large evolutionary group of hymenopteran insects, are well-known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for arthropod pes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cosystems. Here,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rasitoid wasps in biocontrol in China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These include species diversity of parasitoid wasps,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parasitoid wasps associated with insect pests and biocontrol practices (three types of biological control, i.e., classical, augmentative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in several Chinese agroecosystems. We then treat different mass-rearing and release technologie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everal parasitoid wasp species. We also summarize other work that may have a potential use in biocontrol,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plant volatiles on parasitoids and recent advance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host regulation by parasitoid wasps. Future research area and applied perspectives are also discussed, noting that advances in biocontrol technologi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informs research at the glob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