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校常 《茶叶》2010,36(1):25-25
1月8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余姚市人民政府在余姚市联合举办了“瀑布仙茗-河姆渡论坛”,100多位国内外茶文化人士参加了论坛。期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于授予余姚“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余姚瀑布仙茗“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近年来,以河姆渡文化著称的余姚,其茶产业也发展迅速。古老的名茶“瀑布仙茗”日渐生辉,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政府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准备从2010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安排财政投入1000万元来壮大瀑布仙茗茶产业。余姚茶产业迎来了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  相似文献   

2.
竺济法 《茶叶》2008,34(1):64-65
史籍难找丹丘子出处陆羽《茶经》“七之事”先后记述了有关丹丘子的茶事,开头有这样的记述:“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下文又引述《神异记》记载:“《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2008,30(12):7-7
11月26—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市举行。会上,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省农业厅、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听取史料介绍,并展开了研讨,最终形成余姚是中国原始茶源头、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是中国名茶故里,以及余姚瀑布仙茗已为中国驰名商标4项共识。  相似文献   

4.
余姚瀑布茶     
绝迹百年的浙江余姚瀑布茶,别号仙茗、香茗,今已恢复生产。这名茶出在万壑争流的浙东四明山上,野生于岩石缝中,不施农药、化肥。茶叶汲瀑布水气,浴云霞雾霭,色香味俱佳,有其特独的天然丰姿,形若罗汉树枝叶。据文字记载,瀑布茶在汉朝时已有名望,唐朝时,陆羽《茶经》上对余姚瀑布茶已有明确记述。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夸。历代骚人墨客为之称颂。明朝思想家黄宗羲深夜品茶,写有诗句“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美国出版的《茶  相似文献   

5.
邓隆  韩震  李明 《中国茶叶》2011,33(1):37-38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浙东宁波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唐·陆羽在《茶经》中有四处记述了余姚茶事,“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大者殊异。”说明余姚瀑布仙茗在唐朝之前已有,并久享盛誉。余姚市通过十余年来坚持名优茶“并、转、扩”策略,积极实施“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战略,形成了茶产业良好发展格局,茶叶已成为余姚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唐陆羽《茶经·八之出》:"浙东以越州上(余姚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婺州次(明州贸县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这里陆羽提到了宁波地区两地名茶。现在余姚生瀑布泉岭曰仙茗者已经找到,确切地点为余姚梁弄镇白水冲瀑布之巅。2009年5月20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在道士山立《瀑布泉岭古茶树碑记》。甬上著名艺术家曹厚德先生为此作《宁波茶赋》并书其文。另一处"明州贸县生榆荚村者"至今  相似文献   

7.
朱逢秋  保梦兆 《茶叶》1995,21(1):20-21
瀑布仙茗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有多处记述,但其制茶工艺早已失传。余姚市茶叶科技工作者,为恢复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当年即被评为省级一类名茶。但由于手工炒制,随意性大,工艺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炒制量又少难以形成规模。为保障和稳定瀑布仙茗的品质,生产能上规模,制茶工艺规范化,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我们于1992年~1994年在手工瀑布仙茗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为助推"瀑布仙茗"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余姚市紧抓"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简称转化工程)项目"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的契机,及时出台相关的补助政策,在浙江省农业厅和浙大茶学系等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和推广,助推余姚瀑布仙茗驶向"高铁时代"。转化工程主体实施单位余姚市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茶园面积800亩,基本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和智  相似文献   

9.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3,(11):38-38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第二版,下同)“七之事”在述评《神异记》中关于“虞洪获大茗”的故事中,作有如此评说:《神异记》(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神异经》一卷,是一本假托西汉东方朔所作的神怪故事集。此书最先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瓢”的说明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并说发生于“永嘉中”(晋怀帝永嘉年问,即307~313年),说明此书的撰述年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10,(1):1-1
1月8日上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余姚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余姚瀑布仙茗“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相似文献   

11.
<正>余姚,一颗镶嵌在宁绍平原中部的明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秦时就已置县,素有"文献名邦"、"东南名邑"、"越州巨镇"的美称,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茶经·四之器》记载:"永嘉中,余姚人虞洪人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  相似文献   

12.
邓隆 《中国茶叶》2012,(4):25-25
本刊讯春茶伊始,余姚瀑布仙茗协会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内一片繁忙的景象,茶厂负责人将刚做好的新茶一批批送进中心,称重后送进审评室,评茶员认真进行评审,工作人员仔仔细细,包装工作有条不紊。 这是近三年来,余姚市茶叶质量管理新的模式。2009年,该市投人200余万元资金专门设立了余姚瀑布仙茗协会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为全市茶农提供茶叶质量管理及相关服务,中心设置了首席评茶员岗位,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评审、统一包装、统一指导价的模式,将全市茶叶纳入中心评审和包装,审评合格的产品,将由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包装,  相似文献   

13.
<正>宁波古称明州,简称甬,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港口城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具有7000年"河姆渡史前遗址"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宁波茶文化底蕴丰厚,陆羽《茶经》分别记载了唐代名茶瀑布仙茗和鄮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榆荚村出好茶,是传统的名优绿茶产区。宁波是海内外专家公认的海上茶路启航地,唐贞元廿一年(805),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到天台山等地学佛回国时,将天台山、四明山茶籽带回日本,在日本多处播种,这是中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学习借鉴浙江省其他县市茶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促进建德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建德市茶研会于2014年底前往宁海县和余姚市,对两县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题考察。考察组先后实地参观和考察了宁海县茶文化促进会、宁波赤岩峰茶业有限公司、余姚市德氏家茶场、余姚市屹立茶厂、余姚市余姚瀑布仙茗协会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和余姚市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并与宁海和余姚两县市茶文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江山市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盛产茶叶,古称仙霞茶,北宋苏东坡有诗誉其"色香味"三绝,称其"奇茗极精",明代正德皇帝赐名为绿茗,并列为御茶. 为挖掘传统名茶,1980年春科技人员在保安乡化龙溪、裴家地、龙井等村恢复试制成功,取名为"江山绿牡丹茶",且在1982年商业部首届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第二,作为全国名茶载入了<中国土特产大全>、 <中国茶经>等书籍,因其品质优异,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本刊通讯员 《茶叶》2011,37(2):115+63-64
2010年4月2日,约900名省、市老领导、茶叶学会老会员及有关茶叶专家有幸相聚在山光如淀、湖光如练的西子湖畔,品一口暖暖的余姚瀑布仙茗,卸下冬天的寒冷和沉重,共同迎接由浙江省茶叶学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浙江省‘余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和省市老领导沈祖伦、王家扬、陈法文、吴敏达、李德葆、薛艳庄、黎清、王一夫、夏仲烈、胡灿时、杨招棣、戴盟、丁可珍等共聚钱王祠,同品余姚瀑布仙茗。  相似文献   

17.
规范机制工艺提高扁茶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省名优茶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机制扁茶为主的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由于能显著提高工效,节省加工成本,提高名优茶质量,巳在浙江省茶区广泛推广,掀起了“机制名优茶热”,机制名优茶品种扩大到29只,其中机制扁茶有西湖龙井、杭州旗枪、大方、莫干剑峰、千岛玉叶、清溪玉芽等。为提高机制名优茶质量,浙江省于1997年举行了全省首届机制名优茶评比,共评出一类机制名茶七只,二类机制名茶十只。同时全程机制的“余姚瀑布仙”茶以其优异的品质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这是我省第一只在全国获奖的机制名茶。但由于我…  相似文献   

18.
名茶,顾名思义是有名气的茶叶。既然有名气,那么不外乎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被视为茶中极品,因而有“雅号传千里,芳茗播九州”的美誉。我国有众多的名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白毫银针等,它们之所以成为名茶,就是因为各有  相似文献   

19.
名优茶加工采用机械化是解决劳动力不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功效、保证产品质量、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茶叶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余姚名优茶加工全部采用了茶叶机械,瀑布仙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要实现连续化生产则是余姚名优茶加工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探索的课题。为此,依托良好的惠农政策,余姚市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进行名优茶加工连续化机械的研制,大力提高了茶叶机械的科技水平,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20.
浅论名茶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名茶在群芳茗中越益显得耀眼,又由于名茶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生产单位都千方百计地生产优质茶,争创名茶,这无疑对推动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提高茶叶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名优茶概念不清,名茶与优质茶不分,混为一谈,再加上市场体制不完善,少数人以短期牟利为目的,以至名茶遍地开花,大有泛滥之势。据农业部的资料,至1992年,全国获省级以上冠以名茶称号的就达500多个,如果加上各市县评定的名茶,那晶类就更多了。如今,有的茶不论得了一个什么奖,更有些茶什么奖都未曾获得,而只是用较高档的原料经手工加工而成,其外包装上都冠以“名茶”称号。面对如此众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