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陵中药材科技开发公司和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研究发明的一项天然牛黄人工培植技术,通过外科手术将耐胆汁牛黄菌种埋于牛体胆囊内经过一段时间培育成牛黄。培植的牛黄药理药性及所含主要成分和天然牛黄一致,需求量大,市场手术操作简单,适宜以农户散养的牛为载体进行常规培育。早在1986年,乐陵中药材科技开发公司便开始开发生产天然牛黄,开展这项富民兴企工程。公司主动与农户签订牛体植“黄”合同,无偿为农户提供牛黄菌种和核体,免除麻醉、消毒药品以及手术植“黄”、取“黄”的费用。同时,他们郑重承诺:手术刀口愈合前,因植“…  相似文献   

2.
培植羊黄其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和天然牛黄极近似,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鉴此,我们于1989年3—6月对培植羊黄的急性毒性及部分药理作用进行了试验,并与天然牛黄、人工牛黄的药理作用进  相似文献   

3.
牛黄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多种中成药及中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天然牛黄生成机率很低,牦牛小于1/10~4,黄牛小于1/10~3,因此价格昂贵。1974年以来,广东率先开始研究人工培植天然牛黄,内蒙古、吉林、山西、甘肃等省区先后在黄、牦牛体内培植牛黄成功,我省于1986年在牦牛体内人工培值天然牛黄获得成功。在黄、牦牛体内培植牛黄效益较高,是一个投资少、周朗短,能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省具有进行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开发的资源和智力技术条件,全省有黄、牦牛540万头,每年屠宰、淘汰达50万头,有一支3000余人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遍布全省各地,经短期技术培训,能掌握本项开发技术。因此,于1986年开题立项,时经四年,已完成项目合同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牛黄(Calculus bovis)为牛科动物牛的胆管、肝管和胆囊内的结石,系病理性产物,又名丑宝、胆黄、土精等。系名贵中药材之一。目前,牛黄分为天然牛黄、人工合成牛黄和人工培植牛黄三种。天然牛黄系自然产生于牛体内的胆结石,所以称为天然牛黄。天然牛黄自然发生率为0.2%左右。天然牛黄产量少,国内外均以人工合成牛黄补充天然牛黄之不足,因此,世界上人工合成牛黄应运而生,我国于1956年由天津制药厂首次合成。其药理及药效远不如天然牛黄。人们便寻求其它方法获取与天然牛黄相同的牛黄。林如忠等(1974)首次在牛体内培植牛黄成功,  相似文献   

5.
于高山牧区对43头牛进行了人工诱生牛黄试验。经1年的观察,试验牛(?)情、产犊、泌乳、使役与同群放牧牛不认异常。抽样取黄7头,头头产黄,最多8.4g,最少2.2g,平均每头长黄(干重)4.73g。经用红外光谱和挂甲试验、显色试验、薄层层析试验鉴定,证明诱生牛黄与天然牛黄基本一致。此外,对人工诱生牛黄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 培植牛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牛胆囊中经过一定的培育后取出的一种可代替天然牛黄使用的药品。培植牛黄取出后的清洗、干燥、脱床、除杂等环节是影响培植牛黄质量的不可忽视因素。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经理论分析总结,将如何加工培植牛黄成为一种合格的药品这一技术进行探讨。 培植牛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牛胆囊中经过一定的培育后取出的一种可代替天然牛黄的药品,影响培植牛黄质量的因素除植黄成黄等技术环节外,  相似文献   

7.
牛黄是名贵中药材,且药源奇缺(70%靠进口),价格昴贵,获取天然牛黄的机遇率不足万分之一。因此,用人工方法获取天然牛黄的开发势在必行。每头牛产黄平均5—8克,一岁以上的牛不分牛的品种、用途均可种黄,种后无副作用,同时不影响生产种畜产品质量。这是一项经济效益高、见效快,能创汇的好项目,也是一项利用荒山草坡,变废为宝的治富之路。特别是对贫困山区开展这项工作意义更为深远。科委、民政局、农场局、畜牧局等单位,可将本省、市、区、县、乡分散和集体养的牛组织起来种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愿意种黄者可与北京人工天然牛黄研究  相似文献   

8.
提高人工培植牛黄产量和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培植牛黄,近年来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产量不稳定,二是质量上与天然牛黄相比,胆酸含量相似,而胆红素含量不稳定,偏低者居多。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日月显的因素是黄床形态和活性、致黄菌的优劣、手术技巧和熟练程度、地区类型、牛的品种及年龄、饲料和饲喂方式等。为提高人工培植牛黄的产量和质量,应根据天然牛黄形成的机理,相应地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牛黄是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一种短缺贵重药品。牛黄又称丑宝、丑玄、胆黄、肝黄、西黄、土精等。多年来只靠天然生产所获得的牛黄,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在医药上的需要,为了解决牛黄的奇缺,探索开发此项资源,从七十年代中期我国有许多地区开展了这项研究。用人  相似文献   

10.
牛体牛黄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牛黄和人工培植牛黄,前者是牛肝胆系统自然形成的病理产物;后者是以外科手术为手段,在牛的胆囊内植入致黄因子,诱发机体形成的。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手术取黄过程中牛黄的损耗,一般提倡屠宰取黄,特别是对老龄牛、残、菜牛或其它利用价值不大的牛,更应如此。但是对生产利用价值比较高的牛,若因胆结石影响使用性能或人培  相似文献   

11.
通江牛黄菌种的分离、鉴定和驯化李富育,余伯贵,吴厚明(四川省通江县畜牧局,635700)陈尚林,王珍兰(四川通江县卫生防疫站)人工培植牛黄是一项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如何培育优良的致黄菌来提高牛黄产量和质量成了研究的核心。本文从产天然牛黄的黄牛胆汁...  相似文献   

12.
对70头山羊、50头绵羊和5头奶山羊进行了人工培植羊黄研究。在植黄后一年,对42头山羊,10头绵羊和1头奶山羊取黄,在羊的胆囊内形成了羊黄。对11个羊黄样品进行了胆色素、总胆固醇和总胆酸等项目测定,结果表明与天然牛黄主要成分相同,但含量有所不同。对5个羊黄样品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天然牛黄一致。 对人工培植羊黄羊的胆囊胆汁进行了测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以下简称β-G酶活性)和粘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因接种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不同,β-G酶活性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培植羊黄羊的胆囊进行了组织学检查,胆囊壁粘膜上皮柱细胞间的杯状细胞及固有膜中的粘液腺大量增生,是胆汁中多糖粘蛋白增高的组织学基础。 对培植羊黄进行了药理学试验,其结果与天然牛黄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影响人工培植牛黄形成的内外在因素,以便为牛体内人工培黄技术的改进、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作者通过对天然牛胆石症高发区生态环境调查及牛体内牛黄形成的模拟试验,对影响牛体内牛黄形成的有关内外在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牛体内牛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土壤、水质等生态性因素,菌株宜选用毒力弱的大肠杆菌(EPEC),并加入适当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
发黄牛胆囊炎的病理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天然牛黄形成机制,对10例形成天然牛黄的胆囊和1例健康牛胆囊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形成天然牛黄的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多数表现为慢性腺体增殖性胆囊炎,个别为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型。胆囊腺体分泌机能增强,分泌物以粘蛋白和粘多糖为主,尤其硫酸化糖蛋白分泌增多构成了牛黄形成的网状支架,从而促进牛黄的形成。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牛胆囊炎发生时,不仅腺体和腺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牛黄是牛胆囊中形成的结石。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质轻,表面金黄至黄褐色,细腻而有光泽。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尿毒症。临床治疗中使用的多为人工牛黄。用活体牦牛手术植入法培植天然牛黄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地区的5枚天然牛黄及37份活体牛胆汁分别做石蜡切片及涂片,经不同染色观察,发现所有被检天然牛黄中均存在密集而纯一的大肠杆菌及大量呈鱼鳞状分层次排列的肝片吸虫虫卵;活体牛胆汁的细菌检出率为56.8%,其中大肠杆茵占89.9%;肝片吸虫虫卵检出率为 66.7%。由此对天然牛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摸索出了牛黄切片染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培牛黄因与天然牛黄的药理作用无明显差异,故可代替它制成中成药。用外科手术,将接种特殊菌种的“牛黄床”植于牛胆囊内,闭合后经1—3年后,或手术,或剖杀取黄。  相似文献   

18.
用散养黄牛研究了复植、不同育黄期限及无核育黄对牛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植可极明显地提高牛黄产量(P<0.01);育黄二年比一年牛黄产量明显提高(P<0.05);无核育黄确能形成牛黄微颗粒。  相似文献   

19.
试验用湘西黄牛培植牛黄获得成功。从有天然牛黄的牛体内分离培育出适合于湘西黄牛的优质高产致黄菌种;研究出静松灵适宜于湘西黄牛站立手术的最佳剂量;观测了培植牛黄的过程中湘西黄牛血液常规生理指数的变动情况;探讨了培植牛黄对湘西黄牛劳役、繁殖及长膘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培植牛黄的多种因子。  相似文献   

20.
1980年7月,《中国兽医杂志》报道了牛体培殖天然牛黄的研究。1981年3月,人工培殖牛黄的现场会在广东海康召开,宜宾市牛羊经理部派员参加并引进了培殖技术。此后,在宜宾地、市科委和有关单位支持下,宜宾农校与宜宾市牛羊经理部协作,于81年4~5月对12头老残菜牛埋核培殖牛黄。82年7月将10头牛取黄观察,其中3头成黄甚微,另7头共产干黄15.37克,平均每头2.19克,加工后获净黄10.97克,平均每头1.57克。产黄最高的一头获得净黄2.7克。培殖虽成功,但产黄低于海康。经分析,重要原因在核形结构和菌液含菌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