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2.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蜡螟的低龄幼虫为寄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蜡螟绒茧蜂的寄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蜡螟绒茧蜂一生最多产卵68粒,平均45.85粒。蜡螟绒茧蜂卵产于寄主体内的位置多在1~4腹节;多数在寄主体内只产1粒或2粒卵。该蜂能寄生大蜡螟1~4龄幼虫,但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其选择系数分别为0.35和0.42。  相似文献   

3.
1984—1985年,在思南县塘头双季稻区,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期的主要寄生天敌进行了调查。两年来,5—10月分期分批从大田随机采集稻纵卷叶螟各代各龄幼虫,室内饲养至化蛹、羽化,调查其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 一、主要寄生蜂和寄生率 从饲养的888头幼虫中观察到:有398头被天敌寄生,主要为寄生蜂,计有: 纵卷叶螟绒茧蜂 Apanteles cypris、螟蛉绒茧蜂 Apanteles ruficrus、螟黄抱缘姬蜂  相似文献   

4.
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是为害红花天料木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形态描述和幼虫准确分龄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及林间防控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林间采样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短梳角野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调查和描述。并通过测定头宽、头长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结合戴氏法则和线性回归等试图探究准确划分幼虫虫龄的可靠方法。结果表明:短梳角野螟幼虫随龄期增长,幼虫颜色由浅黄绿色逐渐变为深绿色,头部由肉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外围红褐色中间深肉色。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短梳角野螟幼虫虫龄为5龄;头宽可作为最佳分龄指标,且头宽测量指标平均值自然对数与幼虫龄期呈线性关系(y=0.181 6x-0.602 3,R2=0.999 1)。头长和体长统计检验,符合戴氏法则,但频次分析5个峰值不是很明显,且有部分区域重叠,只能作为划分虫龄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确定了短梳角野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划分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以期为该虫林间防治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自然调控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的优势寄生蜂—螟蛉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Haliday)的室内饲养技术,开展生物防治,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研究了补充外源营养对螟蛉绒茧蜂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不同外源营养均能延长螟蛉绒茧蜂的寿命,延长时间依次为蜂蜜水蔗糖葡糖糖果糖清水不饲喂;取食蜂蜜水、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清水后,雌蜂总产卵量分别为125.7、101.2、94.3、76.1和28.9粒;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水对成蜂寿命的影响依次为15%10%20%5%;在取食频率次数大于2 d供饲1次时,随着供饲次数的增加可显著延长寄生蜂寿命,以1 d供饲1次效果最佳。该寄生蜂的日取食节律分别在08:00—10:00和16:00—17:00出现取食高峰,且种内性别存在时差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寄生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绒茧蜂已知3种: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粘虫绒茧蜂A.kariyai Watanabe及粘虫小绒茧蜂A.cirphicola Bhatnagar。 本期封面彩色照片为粘虫绒茧蜂,是我国北方粘虫幼虫期常见寄生蜂之一。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色,产卵于粘虫幼虫体内,随即孵化,取食粘虫体内物质,至寄主6龄老熟时,蜂蛆亦发育成熟,自粘虫体内钻出,同时吐丝做茧,呈白色丝绒状茧块。茧块大小及形状依叶面形状及位置不一,长约9—18毫米。每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25±1)℃,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初始寄主,对过寄生后,小菜蛾幼虫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的种内竞争进行了研究。当2头雌蜂同时寄生(10 min内)同一头寄主,2 d后几乎同时孵化的茧蜂幼虫总有一头1龄幼虫利用发达的角质化上颚攻击同类竞争者。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为24、48和72 h时,先寄生的茧蜂幼虫分别以86.7%,95.0%和96.9%的比例在发育中占据优势,1龄幼虫使用上颚将后孵化的初孵幼虫杀死,或直接攻击蜂卵致使包囊、黑化的发生,此时物理攻击发挥主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先寄生者释放畸形细胞、水解酶等生理抑制方式完全阻碍后产入的蜂卵的发育。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长达96或120 h,因寄主已不适合茧蜂的再次产卵寄生,致使过寄生率由100%分别下降为69.4%和60.7%;已发生过寄生的个体中,80.0%以上以先寄生者吐丝、结茧化蛹,后寄生者则伴随被过寄生寄主的死亡而不能完成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当种内竞争发生时,菜蛾盘绒茧蜂可通过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种途径排除同类竞争者,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雌蜂2次寄生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 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 研究其寄生性天敌, 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 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 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 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 1.5%~11.7% 和 1.9%~9.0%, 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中华茧蜂 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 (Crawford)、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 (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 Cotesia flavipes (Cameron)、环腹瘿蜂 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 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 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25±1)℃,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初始寄主,对过寄生后,小菜蛾幼虫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的种内竞争进行了研究。当2头雌蜂同时寄生(10 min内)同一头寄主,2 d后几乎同时孵化的茧蜂幼虫总有一头1龄幼虫利用发达的角质化上颚攻击同类竞争者。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为24、48和72 h时,先寄生的茧蜂幼虫分别以86.7%,95.0%和96.9%的比例在发育中占据优势,1龄幼虫使用上颚将后孵化的初孵幼虫杀死,或直接攻击蜂卵致使包囊、黑化的发生,此时物理攻击发挥主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先寄生者释放畸形细胞、水解酶等生理抑制方式完全阻碍后产入的蜂卵的发育。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长达96或120 h,因寄主已不适合茧蜂的再次产卵寄生,致使过寄生率由100%分别下降为69.4%和60.7%;已发生过寄生的个体中,80.0%以上以先寄生者吐丝、结茧化蛹,后寄生者则伴随被过寄生寄主的死亡而不能完成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当种内竞争发生时,菜蛾盘绒茧蜂可通过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种途径排除同类竞争者,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雌蜂2次寄生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0.
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 Watanabe是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幼虫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人工接虫观察法研究卷叶螟绒茧蜂对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寄生行为。结果表明,该蜂搜寻寄主的时间平均为2.38 min,处理寄主的时间仅需0.86 min;寄生寄主的最适龄期为寄主2龄幼虫;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32%,但其寄生率仅为16%,其余16%的个体为穿刺致死。饲喂蜂蜜水能显著增加该蜂的产卵量,延长其产卵历期和增强其穿刺能力。寄生蜂的寄生能力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在寄生蜂均为16头/m~3雌蜂条件下,当寄主密度从80头/m~3增加到320头/m~3时,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随之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超过320头/m~3后,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反而随寄主密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24℃下研究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对寄主生长发育、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能寄生小菜蛾2-4龄的幼虫,但当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2、3、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37、0.44、0.19。该蜂对4龄幼虫的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增大而下降。2-4龄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总发育历期与预蛹期都比未被寄生的显著延长。当小菜蛾幼虫在2龄初被寄生后,总取食量比未被寄生的显著减少;但当幼虫在3、4龄初被寄生后,各龄的取食量与未被寄生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黑龙江省乔灌木树种对美国白蛾的适生性, 本试验选取水曲柳、白桦、榆叶梅3种林木的叶片于室内饲养美国白蛾4~6龄幼虫, 研究幼虫取食量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取食3种林木叶片的美国白蛾4龄幼虫累计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 5、6龄幼虫累计死亡率由高到低为榆叶梅>白桦、水曲柳(P<0.05); 取食榆叶梅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发育到6龄时全部死亡, 而取食水曲柳、白桦叶片的幼虫能完成生活史。美国白蛾4龄幼虫取食量由大到小为水曲柳>白桦、榆叶梅(P<0.05), 5龄的为水曲柳>白桦>榆叶梅(P<0.05), 6龄的为水曲柳>白桦(P<0.05)。美国白蛾4、5龄幼虫龄期长短顺序为榆叶梅、白桦>水曲柳(P<0.05), 取食水曲柳和白桦的美国白蛾6龄幼虫龄期长短差异不显著(P>0.05); 成虫期长短顺序为水曲柳>白桦(P<0.05), 而幼虫期和蛹期长短顺序与成虫期相比正相反(P<0.05)。取食水曲柳、白桦叶片的美国白蛾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及幼虫生长指数、蛹生长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水曲柳和白桦为美国白蛾潜在适生寄主, 榆叶梅不适合其生长; 与白桦相比, 美国白蛾更喜欢取食水曲柳叶片, 且成虫寿命更长。这为预防美国白蛾传入定殖潜在适生树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护黑龙江省林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对寄主二化螟幼虫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 (Matsumura)寄生对寄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幼虫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观察并测定了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引起二化螟幼虫血细胞数量、延展、存活、吞噬和包囊作用以及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二化螟幼虫血细胞总数在寄生后1天即显著高于对照。其中,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在寄生后的数量变化均与血细胞总数变化相似,颗粒血细胞在寄生后3天、浆血细胞在寄生后0.5天起即分别与其对照差异显著,但两种血细胞在血细胞总数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与对照多无显著差异。二化螟幼虫血细胞延展能力在寄生后0.5天受到显著抑制,此后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同时寄生可增加寄主血细胞的死亡率。寄主幼虫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寄生后2天起显著降低;包囊作用则在寄生后1天起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但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说明,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使寄主二化螟幼虫的免疫反应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条件下以甜菜夜蛾各龄期幼虫为寄主,在大观察罩内的盆栽植物上模拟低龄(1~2龄)和高龄幼虫(3~5龄)在田间的分布特点接虫,在小观察罩内同质空间内混合各龄幼虫,分别观察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大小对斑痣悬茧蜂选择寄主龄期的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在大观察罩中,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1~2龄)的遭遇和放弃行为比例均大于高龄(3~5龄)幼虫,而在小观察罩内的表现则相反。虽然斑痣悬茧蜂的寄主处理时间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延长,但在大观察罩内斑痣悬茧蜂花费的寄主处理时间比在小观察罩内长。在小观察罩内,寄生蜂对低龄幼虫的再次攻击间隔时间(653.17s)长于高龄幼虫(171.32s),但在大观察罩内则相反。在大观察罩内低龄幼虫的被寄生率(23.24%~38.54%)高于小观察罩内(7.88%~21.43%),但是小观察罩内高龄幼虫(4龄)的被寄生率(34.65%)大于大观察罩(16.86%)。最后,就空间大小影响斑痣悬茧蜂寄主选择行为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菜蛾绒茧蜂的寄主选择性及寄生对寄主发育和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菜蛾绒茧寄生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对寄主生长发育、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能寄生小菜蛾各个龄期的幼虫,但当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2、3、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37、0.39、0.24。该蜂对4龄幼虫的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增大而急剧下降,对进入4龄并发育至该龄期40%时间以上的幼虫不能寄生。产卵寄生的雌蜂比例也随4龄幼虫日龄增大而急剧下降。小菜蛾幼虫被寄主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河南省漯河地区小麦田、玉米田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情况,为黏虫的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年-2017年在河南省漯河地区采集小麦田一代和玉米田二代黏虫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对饲养期间出现的寄生性天敌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黏虫幼虫寄生性天敌5种:黏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盘背菱室姬蜂Mesochorus discitergus和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麦田一代黏虫寄生天敌主要为中华卵索线虫,夏玉米田二代黏虫主要为寄生蜂类天敌,优势种为黏虫盘绒茧蜂和螟蛉盘绒茧蜂。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