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硒(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类主要通过植物和动物性食物摄取硒元素,而食物中硒的含量决定于土壤中硒的有效形式以及植物和动物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我国72%的地区都处于缺硒或低硒状态中,其中29%的地区含硒量小于0.02 mg/kg,属于严重缺硒地区。因此,提高食物中的硒含量十分必要。植物是人体吸收硒最丰富的来源,通过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从而提高人类饮食中的硒含量,对于缓解硒缺乏引起的人类疾病至关重要。硒生物强化是提高植物硒含量的最有效手段,植物硒生物强化技术是食品中硒富集的有效策略。目前,植物硒元素生物强化主要通过农艺管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等途径来实现。笔者系统综述了硒的重要性,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因素对硒有效性的影响,硒元素的生物强化途径及其应用前景,这可以有助于解决人类及其他动物缺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硒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丰富和发展富硒作物对全民补硒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缺硒中国,综述了影响土壤硒含量的因素、硒存在形态、植物对硒的吸收和转运方式,并阐述了通过施肥、接种微生物、改良土壤、筛选合适的富硒作物品种等增加作物硒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硒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食用富集硒元素的农产品是缺硒人群最有效的补硒途径.土壤中硒含量因受母质影响普遍较低,土壤理化性质对其有效性影响强烈,导致作物吸收的硒较少.施用适量硒肥能增加作物硒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简要综述了植物体内硒形态、转化及影响因素,不同作物对硒肥的响应,硒肥种类和硒肥施用技术等方面研究动态,以期为农产品增产提质施硒关键技术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富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硒元素营养失衡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中国约7亿人口生活在低硒地区,而小麦作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其籽粒中硒元素含量普遍较低。通过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硒肥等途径来增加小麦籽粒内部硒元素累积量,进而改善人体硒营养水平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手段,这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分布特点,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的途径、影响因素,富硒小麦的加工工艺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富硒小麦产业的研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试验项目来自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壮园牌生态菌肥是北京双龙万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植物营养生理学和土壤微生态学原理,采崩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制开发的一种高科技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该制剂内含多种有益微生物,并含有生物发酵产生的激素等物质,具有能固定并转化空气中氮素,活化和分解土壤中的磷、钾矿物,促进土壤有机物和矿物质转化为植物叮吸收的营养元素的一种肥料。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含硒量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生态环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硒元素在人体中具有抗氧化、排毒、预防癌变、提高免疫力等多方面的功能。硒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很低,通过根系吸收很难达到人体所需的含量。新疆是缺硒的地区,只有通过叶面喷施硒肥来提高水稻籽粒中的含硒量,对补充人体缺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硒(Se)作为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我国部分缺硒地区人均日摄入硒量仍不能满足卫生行业标准(WS/T 578.3—2017)推荐量,因此,寻找硒富集量大、有机硒转化效率高且生物可利用率高的硒强化材料的任务依然迫切。硒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多与氨基酸结合,进而参与构成蛋白质。蚯蚓是一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动物,系统分析了蚯蚓对硒的富集转化、蚓体硒的生物可利用率、硒对蚯蚓生长繁殖和蚓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并对蚯蚓作为动物源硒强化材料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铁是所有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尤其是通过生物强化培育富含铁营养的农产品是解决人类铁营养“隐性饥饿”的重要技术途径,而螯合态铁肥由于见效快被广泛应用。因此,创制和研发新型微量元素螯合剂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竞争热点。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和微生物铁载体等,能够高效螯合难溶铁并被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是潜在的新型生物源螯合剂。该类新型铁肥在改善植物铁营养的同时不需要外源铁的投入,而是发挥菌株自身活性物质较强的螯合特性高效活化土壤中丰富的铁资源,为植物提供足够的生物有效铁。为进一步挖掘和研发新型生物源的绿色、高效且稳定的螯合剂,并为绿色智能肥料研发、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和技术突破,本文基于近年来植物和微生物对铁营养吸收利用的分子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从植物缺铁现状及诱因、改善铁营养的途径,到机理Ⅱ植物根系分泌物吸收利用铁的分子生态优势以及微生物铁载体改善植物铁营养的潜力,对生物源新型铁螯合剂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期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新型生物源螯合剂的作用机制以提高植物的铁营养吸收效率,为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防癌抗癌、抗氧化防衰老、提高免疫力等特性。硒元素不能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只有通过植物吸收利用或食草动物食用富硒牧草后转化为硒蛋白,才能为人类所吸收利用。开发富硒农产品是人类补硒的主要途径之一。2009年6月,对兰州市部分典型土壤及农产品含硒量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在永登苦水及秦王川、皋兰泥湾、七里河袁家湾和西固金沟所取的14个土样中,6个样品硒含量达到了  相似文献   

10.
硒是动物必需的营养矿物质,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等重要生理功能.文章从硒活性形式和转运方式、代谢模式、吸收器官和体内分布、排泄途径及生物效力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硒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硒元素在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植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植物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等多种有机硒形态存在。对植物中硒的分布规律、赋存形式及主要生物态有机硒的分离纯化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为植物中有机硒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物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硒是哺乳动物、细菌等许多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植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经进一步代谢成为人类所需硒的直接或间接来源。研究表明,植物主要利用硫酸盐转运蛋白吸收硒酸盐,而吸收亚硒酸盐的方式还不太清楚。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水孔蛋白及阴离子通道蛋白等参与亚硒酸盐的吸收,且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如呼吸抑制剂、代谢抑制剂、pH值、硝酸盐、磷酸盐及谷胱甘肽等。对近几年植物硒转运蛋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研究综述了硒的形态及植物对硒的吸收及代谢、小麦体内硒的生理功能、小麦对硒的吸收和积累、硒对小麦的毒害及其拮抗重金属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展望了富硒小麦生产的发展广阔应用前景和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体内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植物将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介绍影响植物吸收硒的主要因素,硒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以及硒对植物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影响,并对富硒植物的研究进行展望,以为硒和富硒植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富硒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富硒植物的种类、富硒能力、植物体内硒的吸收、代谢、积累过程及施硒方法等.为今后富硒作物高效栽培管理及富硒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importance of zinc (Zn) as a micronutrient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Much of the world’s soil is Zn-deficient, and soil-based Zn deficiency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Zn deficiency in human populations. MicroRNAs (miRNA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plant gene expression at the level of translation. Many miRNAs involved in the modulation of heavy metal toxicity responses in plants have been identiifed;however, the role of miRNAs in the plant Zn deifciency response is almost completely unknown. Using high-throughput Solexa sequencing, we identiifed several miRNAs that respond to Zn deifciency in Brassica juncea roots. At least 21 conserved candidate miRNA families, and 101 individual members within those families, were identiifed in both the control and the Zn-deifcient B. juncea roots. Among this, 15 miRNAs from 9 miRNA familie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e control and Zn-deifcient plants. Of the 15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13 were up-regulated in the Zn-deifcient B. juncea roots, and only two, miR399b and miR845a, were down-regulate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se miRNAs were involved in modulating phytohormone response,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abiotic stress responses in B. juncea roots. These data help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iRNA function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plant Zn deifciency response and its impact o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从土壤微生物贮存、释放营养和其与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两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并介绍了有效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浓度的Na2SeO3进行青花菜叶面喷施田间试验,研究青花菜对硒的吸收、转化特点,以及硒对青花菜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显著提高青花菜的含硒量;青花菜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与施硒浓度呈正相关,同时随施硒量的增加,青花菜中有机硒的转化率不断提高,但至最高浓度(100 mg/kg)时转化率又有所降低。除硒浓度为0.1 mg/kg外,硒浓度对青花菜产量均呈负效应;另外,低浓度硒使青花菜中维生素C含量有所增加,并且一定硒浓度可提高青花菜的部分矿质营养水平。综合各因素,青花菜施硒量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9.
广西鹿寨水稻及其种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广西鹿寨水稻及其种植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广西富硒有机稻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广西鹿寨具有代表性的28套水稻植株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水稻植株各部位的硒含量,并与其对应根系土中的硒含量进行对比,考查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富硒能力。【结果】28个水稻根系土样品的足硒率、富硒率及硒中毒率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57%、92.86%和3.57%;28个水稻籽实样品中有26个样品达富硒标准值,富硒率达92.86%,剩余的2个样品硒含量低于标准值(占7.14%)。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及对应根系土硒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根系土>根须>茎叶>籽实;水稻籽实、茎叶、根须硒含量与对应根系土硒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随着根须、茎叶、籽实与对应根系土距离的增加,其相关性随之依次减弱。【结论】广西鹿寨水稻田土壤富硒率高,其平均值(1.002 mg/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9 mg/kg),产出的水稻有92.86%达国家富硒水稻标准,具备生产天然富硒水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铝毒和缺磷是酸性土壤上作物生产的2个主要限制因子,解决酸性土壤铝毒和缺磷问题是提高作物产量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酸性土壤中铝毒和缺磷经常共存,磷与铝在土壤、根-土界面和植物体内关系密切,其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该文总结了酸性土壤中铝的存在形式、磷的现状及存在形式,简述了近年来磷与铝元素交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