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1年夏季在黄渤海的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网采浮游微藻的多样性,并从71个站位的采水样品与12个站位的拖网样品中分离了大量可培养的藻种。调查区拖网样品中共发现浮游微藻4门30属44种藻,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s)为主,甲藻门(Dinophytas)次之。在实验室内利用毛细管法、平板法和稀释法分离纯化获得92株可培养微藻,经分子学鉴定为19种,包括9种硅藻、3种褐藻、3种不等鞭毛藻、2种绿藻、1种甲藻、1种定鞭藻。这些可培养微藻个体较小,多为微微型藻类和微型藻类,其中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既能在固定样品中观察到,又能在实验室培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梭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小型藻类虽然在固定样品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难以培养。此外,本次调查还首次在中国海域发现了Pseudobodo tremulans。黄渤海藻株的鉴定与培养不仅补充了中国微藻种质资源,还为促进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吴松 《海洋与渔业》2006,(10):38-39
本文通过利用原生动物比小球藻耐受含氯氧化剂能力差的特点向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3mg/L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6-30%),15~20min后,能有效的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而藻细胞在1~2d后逐渐恢复,并良好生长、繁殖,镜检未能再现察到原生动物;扁藻、中肋骨条藻中的原生动物,采用10ml/T的洗洁精原液,处理30min,藻细胞也能在1~2d后逐渐恢复最佳生长状态,镜检未观察到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3.
萱藻生活史中盘状体阶段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3-5月在大连沿海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Lyngbye)Link]的繁殖期内,采集具有多室配子囊的成熟萱藻,采用阴干刺激方法获得配子并在室内培育形成盘状体.观察结果显示,在20℃和15℃下,盘状体表面细胞生长出丝状体和叶状体.叶状体经生长后沿藻体纵轴裂开又形成了丝状体.丝状体上与基质接触的细胞进行放射状分裂形成盘状体,未与基质接触的细胞在继续分裂增加藻体长度的同时,在丝状体上形成了许多节状细胞团,节状细胞团与基质接触后向周边分裂又形成了盘状体.由丝状体形成的盘状体在15℃和10℃下培养2个月后形成了单室孢子囊.单室孢子囊成熟后经阴干刺激可放出游孢子,游孢子附着后萌发为直立管状萱藻幼苗.实验结果表明,在萱藻生活史中的盘状体阶段还存在盘状体→丝状体→盘状体与盘状体→叶状体→丝状体→盘状体2个循环.盘状体阶段这2个循环的存在,改变了从配子或合子获得盘状体的单一途径.利用丝状体游离培养生长速度快以及节状细胞团切碎后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盘状体的特性,在室内进行人工增殖丝状体,当节状细胞团出现后将丝状体切碎,可以获得大量盘状体,通过室内培养使盘状体形成孢子囊并放出孢子,经孢子采苗后在室内培育出萱藻幼苗.本研究旨在为萱藻人工育苗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雌、雄裙带菜克隆配子体切割扩大培养的藻丝适宜长度平均分别为172μm和104μm;分离的雌、雄配子体在设定的10、15、20、25℃的培养条件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作为经济浓度0.5×10-6的GeO2不仅可以杀除杂藻(硅藻),同时能有效抑制配子体的性发育;用克隆配子体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进行采苗育苗,1996~1999年培育出的裙带菜苗平均长度分别为 4、5、2~3和 2~3 mm,平均密度分别为58株/cm、170株/cm、152株/cm和 136株/cm,裙带菜苗绳总长分别为17×62.5 m、679×62.5m、1200×62.5m和 2745×62.5m。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酶消化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肝组织分离和培养条件,获得鲤鱼肝原代细胞培养的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首先,结合细胞数量和台盼蓝染色所得的细胞存活率,比较了胰蛋白酶消化鲤鱼肝组织的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肝组织用0.25%(m/V)胰蛋白酶在25℃消化40 min时细胞分离效果最好。其次,经酶消化得到的肝原代细胞粗制液,设置4种不同的细胞纯化和培养条件:1)将细胞直接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FBS)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2)以10%鲤鱼血清取代培养基中的胚牛血清重悬细胞并培养;3)将细胞经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4)细胞经Percoll纯化后,重悬于含10%鲤鱼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进而通过HE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经Percoll纯化后,肝细胞纯度显著提高;采用MTS/PMS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鲤鱼血清代替胚牛血清培养细胞,肝细胞活力显著提高。本研究将为建立稳定的毒理学肝原代细胞实验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婧  严兴洪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12,36(11):1706-1716
通过室内培养, 观察了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 研究了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 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铜藻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卵, 卵子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完成受精和早期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 受精后, 8个核迅速融合成1个大核, 开始细胞分裂。前二次的细胞分裂均为横裂, 在萌发体的一端产生一个很小的“假根原细胞”, 后者最终发育成假根, 萌发体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苗体。受精后约48 h, 受精卵发育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 开始脱落附着; 培养15 d, 发育成具有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的幼孢子体。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 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增加, 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1~24 ℃, 光密度40 μmol photons/(m2?s), 光周期14 L∶10 D。  相似文献   

7.
利用Cytodex 3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规模化培养大鲵肌肉细胞(GSM)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研究了微载体培养GSM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同时测定了病毒在培养系统中的增殖动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Cytodex 3微载体培养系统中,将GSM细胞在贴壁期以转速30 r/min,每静置40 min搅拌2 min的方式间歇搅拌,10 h后贴壁率可达95%,培养基中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微载体浓度为2 g/L,最适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2×10~5 cells/mL;增殖期以25 r/min的连续搅拌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SM细胞呈长梭形,紧密贴附在Cytodex 3微载体上,生长良好。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培养GSM细胞,以感染复数(MOI)为0.5的剂量接种GSIV至规模化培养的GSM细胞,48 h后GSM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72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TCID_(50)=10~(–8.50±0.20)/mL。本研究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
微绿球藻的培养及保存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 《水产养殖》2007,28(3):35-37
本文论述了在海水苗种生产中被大家称为海水小球藻的微绿球藻,在细胞大小、形态、色素组成上等与小球藻的差异,阐述了有关微绿球藻的培养方法、藻种分离及保存方法以及微绿球藻的营养、饵料生物价值。文末,对微绿球藻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17,(8):1-3
试验采用Ⅰ型胶原酶(collagenaseⅠ)消化法分离培养刚出生未哺乳仔兔原代IEC细胞,并进行纯化和鉴定,以及使用LPS诱导构建纯化后的F3代IEC炎症细胞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胶原酶Ⅰ(0.2%)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原代IEC,经纯化和CK-18单克隆抗体鉴定纯度可达95%以上。终浓度1000ng/mL的LPS作用IEC培养体系24h,可使IL-1β、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论:1000ng/mL的LPS诱导家兔IEC细胞24h,可成功构建IEC炎症细胞模型,为研究肠道和IEC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将养殖生产中发现的中肋骨条藻分离、保存,并进行室内水泥池规模化培养,指数生长状态可维持72h,实现了短期内大量繁殖。中国明对虾幼体投喂实验表明,利用4万个cell/mL中肋骨条藻投喂组与未投喂组比较,Z_3~M1变态发育所需时间缩短24h,Z_1~Z_3期变态发育成活率分别为93.3%、68%,差异显著。利用中肋骨条藻所育中国明对虾苗活力强,变态期成活率高,育苗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