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捕食异色瓢虫蛹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程度取食异色瓢虫蛹对广谱捕食性蠋蝽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方法]食谱因素设置11个处理,分为2个大组:第1组为单一食谱2个处理,分别为全历期饲喂异色瓢虫蛹和黏虫幼虫(对照);第2组为异色瓢虫蛹与黏虫幼虫混合食谱,设3个虫龄(态)(3、5龄若虫和1日龄成虫)与3个饲喂期(按每天1头的量分别饲喂1、2、3 d)组合共9个处理。观测蠋蝽的存活、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采用预设比对方法分析相关食谱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食谱处理影响蠋蝽从初龄若虫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5龄若虫期取食2和3 d混合食谱处理下的蠋蝽存活率分别比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分别提高25%和46%,其余食谱处理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不产卵;取食混合食谱的蠋蝽产卵量大于仅取食黏虫幼虫的蠋蝽;在取食混合食谱的情况下,3龄期取食处理下的产卵量分别比5龄期和成虫期取食处理下的多,后2个虫龄(态)处理间没有差异;同一虫龄(态)处理下的蠋蝽在不同饲喂期处理间的产卵量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寿命(14.17 d)显著短于其他食谱处理的成虫;取食混合食谱的不同虫龄(态)处理间、同一虫龄(态)的不同饲喂期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虽然只取食异色瓢虫蛹不利于蠋蝽发育和生殖,但以黏虫幼虫为主添加少量瓢虫蛹的混合食谱可促进蠋蝽发育和生殖,而且发育早期取食该食谱的促进作用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玉米叶、白菜叶、小麦叶3种植物饲料饲养对黏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饲喂蠋蝽的影响,为指导人工大规模饲养黏虫、蠋蝽,优化黏虫、蠋蝽饲养方案以及探索新的黏虫人工饲料配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以人工饲料作为对照,比较3种植物饲料饲喂黏虫的生育历期、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及饲养蠋蝽的生育历期、死亡率、平均取食量和单雌平均产卵量.[结果]白菜叶饲喂的黏虫生育历期为21.33 d,3龄以下死亡率低,黏虫化蛹率95.33%,羽化率73.81%,平均产卵量16.14粒/头;其饲喂的蠋蝽生育历期为23.67 d,活性与取食性较强,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13.82粒/头达到人工饲料的85.44%;玉米叶饲喂的黏虫,在6龄以前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历期为18.33 d,死亡率较低,黏虫化蛹率99.61%,平均产卵量15.19粒/头;其饲喂的蠋蝽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活性与取食性强,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23.95粒/头达到人工饲料的89.48%;两者都可以作为补充饲料.不同饲料饲喂黏虫作为猎物对蠋蝽的生长发育速度、活性与取食性以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影响;植物饲料较人工饲料更适宜饲喂低龄黏虫,相应处理黏虫饲喂5龄以下蠋蝽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结论]以人工饲料饲喂的黏虫作为种源和蠋蝽成虫的猎物来源,同时以植物饲料饲喂的黏虫作为低龄蠋蝽猎物来源,便于更加快速扩大种群规模,降低蠋蝽繁育周期和繁育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蠋蝽规模化养殖,测定不同宿主植物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蠋蝽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因不同的宿主植物而异。宿主植物为玉米苗时,蠋蝽若虫存活率最高,平均为85%;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存活率最低,平均仅达22.5%。不同宿主植物对蠋蝽成虫生殖力影响明显,宿主为玉米时成虫产卵量最大,平均每雌产卵量可达230粒,无宿主植物时产卵量仅为96粒。  相似文献   

4.
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观察了豆野螟取食扁豆、豇豆和四季豆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结果表明: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后的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取食四季豆为最低;豆野螟取食四季豆、豇豆和扁豆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9.9d、11.2d和11.7d,三者差异显著;取食豇豆后5龄幼虫体重达53.9mg,显著高于取食扁豆和四季豆的5龄幼虫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甘薯黄粉对黄粉虫各阶段生殖性能的影响,确定甘薯黄粉最佳添加量.[方法]喂食黄粉虫添加比例分别为10%、20%、30%、40%、50%的甘薯黄粉饲料,测定黄粉虫幼虫阶段体重、体长、头宽、死亡率、饲料转化率、幼虫历期,黄粉虫蛹阶段的化蛹率、蛹历期、蛹的重量和雌雄比以及成虫阶段的羽化率、成虫发育历期、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结果]喂食50%甘薯黄粉+50%麦麸和40%甘薯黄粉+60%麦麸的黄粉虫老熟幼虫体重、体长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喂食40%甘薯黄粉+60%麦麸的黄粉虫化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喂食50%甘薯黄粉+50%麦麸的黄粉虫蛹重最高;饲料中添加40%甘薯黄粉+60%麦麸的黄粉虫孵化率、羽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甘薯黄粉添加量的增加,老熟幼虫体重、体长、头宽、化蛹率、蛹重、羽化率、产卵量及孵化率均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结论]考虑到经济成本因素,在饲料中添加40%甘薯黄粉对黄粉虫的生殖性能效果最好,对大批量生产黄粉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同猎物对尖钩宽黾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钩宽黾蝽取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低龄若虫时,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世代历期分别为25.86在和22.67天,取食白背飞虱的尖钩宽黾蝽若虫存活率,产卵速率明显高于取食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的产卵速率。  相似文献   

7.
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siao et Ren为茶园捕食性天敌,在室内研究了温度、猎物对它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观察该猎蝽的产卵动态.结果表明,以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猎物时,角轮刺猎蝽在4个温度梯度(20、25、30、35℃)下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卵期为6.5~34.1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为26.9~72.0 d.卵孵化率在各温度下无明显差异,整个若虫期在25和30℃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20和35℃.取食茶蚜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该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在30℃下以小菜蛾为猎物时,该蝽平均产卵214.1粒·雌-1,产卵前期平均为8.0d,产卵期平均为46.1d.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温度(24±1)℃、湿度(75±5)%、光周期为12 h光∶12 h暗的室内条件下,分别以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叶片为寄主植物,观察劳氏黏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质量、成虫繁殖力并计算生命表参数。【结果】劳氏黏虫幼虫历期取食玉米时间最短,为20.18 d,取食甘蔗时间最长,为25.24 d。非成虫期存活率在玉米上最高(68%),在稗草上最低(58%);雌成虫蛹质量以取食玉米的最高(32.43 mg),取食稗草的最低(22.61 mg);取食玉米的产卵量最多,单雌产卵量为1 019.42粒,取食甘蔗的产卵量最少,单雌产卵量为665.27粒。劳氏黏虫在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3、0.12、0.10和0.10,净增殖率(R0)分别为226.54、211.48、153.71和171.85。【结论】在4种寄主植物中,玉米为劳氏黏虫最优寄主,其次是水稻,甘蔗和稗草可作为寄主或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取食干旱胁迫下小麦的黏虫及其幼虫寄生性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表现。[方法]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设置不同干旱胁迫水平(0、0.05、0.10和0.20 g·mL~(-1)PEG6000)处理盆栽小麦造成生理性干旱,然后接黏虫初孵幼虫于叶上取食直至成虫羽化,观察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并以3龄幼虫为寄主供斑痣悬茧蜂寄生,观察寄生蜂生活史和形态特征。[结果]干旱胁迫小麦对黏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体鲜质量、成虫体干质量等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高水平干旱胁迫(0.20 g·mL~(-1)PEG6000)下黏虫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4.60%,存活率降低21.00%,蛹体鲜质量下降11.76%,成虫体干质量减小33.33%。干旱胁迫处理对斑痣悬茧蜂子代蜂的卵+幼虫发育历期、茧鲜质量和雌成虫后足胫节长度具有显著影响。低水平干旱胁迫(0.05 g·mL~(-1)PEG6000)下显著延长斑痣悬茧蜂子代蜂幼虫的发育历期,从对照的9.55 d延长至10.15 d,但高水平干旱处理的发育历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高水平干旱胁迫处理的蜂茧鲜质量下降0.31 mg,雌成虫后足胫节长度缩短近0.04 mm,而低水平干旱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旱胁迫小麦对取食叶片的黏虫生长发育具有不利影响,并通过黏虫幼虫寄主对斑痣悬茧蜂子代蜂的生长发育产生间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