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黄金梨为试材,采用显微切片染色技术,对黄金梨"铁头病"发病部位果肉组织中果胶、纤维素、胼胝质、淀粉等物质进行了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与正常果相比较,发病果实果肉石细胞密度大、体积大,纤维含量高,而胼胝质无明显差异;淀粉粒增大,果胶含量高,在靠近果皮部形成团块状物质。试验表明,黄金梨"铁头病"的发生与果肉中石细胞大小、果胶含量和纤维素等物质变化相关,纤维素和果胶增多可能是引起果肉硬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水芹黄酮含量及 PAL 酶活性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份不同产地的水芹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产品器官中的黄酮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水芹的黄酮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均以大叶水芹最高,清镇水芹最低;水芹叶中黄酮含量和 PAL 酶活性均高于茎中。水芹的黄酮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二者的相关系数极显著,说明水芹黄酮的合成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妃”杧为试材,测定接种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后杧果叶片内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感(“贵妃”杧)抗(“红杧6号”)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病菌后均直线上升,抗病品种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幅较高,且感病品种在侵染后期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均迅速降低;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幅较高。推测杧果叶片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团及几种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梨品种西子绿、菊水及砀山酥梨为试材,对不同发育时期梨果实石细胞团的密度、大小及几种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细胞团的分布密度在幼果期较高,以后随着果实的发育和膨大,密度逐渐减小,接近成熟前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石细胞团的直径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变大;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果实发育初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随着果实的生长逐渐降低,花后75d后保持低水平不变;过氧化物酶活性高峰出现稍迟于苯丙氨酸解氨酶,高峰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多酚氧化酶活性波动较大,总的变化趋势逐渐下降。品种间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石细胞团的形成之间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苹果苦痘病的发生与钙、镁离子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苹果苦痘病果实钙离子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果实, 镁离子含量只有果肉外部显著高于正常果实。病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过氧化氢酶(CAT) 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X) 等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果实。用CaCl2 溶液真空渗透处理苹果果实明显提高APX活性, 降低正常果实酶活性, 表明钙离子调节抗氧化物酶活性。苦痘病果实缺钙富镁导致酶活性下降, 病果丙二醛(MDA) 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明显高于正常果实,表明细胞膜系统的过氧化作用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金梨’果实的果顶呈现细胞硬化,俗称‘铁头’‘硬头’‘黄头’‘绿头’,为生理病害。发病果实果肉失去应有的酥脆、多汁的口感。该研究分析了连续多年生长期易发生果顶"硬化症"的树与从未发生果顶"硬化症"的正常树的叶片和果实水势变化的差异,比较了2种类型果实中木质素含量、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以及H_2O_2、丙二醛(MDA)含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的‘黄金梨’树相比,易发病树的叶、果水势低,果实中的H_2O_2、MDA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不发病树;易发病树的叶片水势与H_2O_2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8 3,P0.01),H_2O_2含量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4 2,P0.05);SOD活性显著低于不发病树;POD、CAT、APX的活性极显著高于不发病树。因此认为,发生果顶"硬化症"的树体或者结果部位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导致了体内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变化,使H_2O_2、MDA过量生成和POD活性增加,从而促进了木质素的合成,这可能是导致近表皮薄壁细胞木质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游离钙离子对‘砀山酥’梨"铁头病"是否有缓解作用,在发病果园外施CaCl_2,同时在正常果园外施游离钙离子螯合剂(EGTA)抑制游离钙离子吸收,对不同处理下‘砀山酥’梨果实游离钙离子分布、含量、次生代谢及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aCl_2处理后"铁头病"发病率显著降低,果实游离钙离子含量显著提高,木质素含量和石细胞含量均显著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酸-4-羟化酶(C4H)、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基本显著降低,果实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正常果园外施EGTA之后,果实各部位游离钙离子含量均低于正常果实,石细胞含量明显升高,木质素含量及PAL、4CL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实,品质变劣。因此,‘砀山酥’梨"铁头病"可能是由于果实游离钙离子含量低,木质素沉积,石细胞大量合成导致,花期连续喷施2%CaCl_2溶液可降低"铁头病"对‘砀山酥’梨果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冬枣湿冷贮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湿冷贮藏和普通冷藏两种方式贮藏的冬枣维生素C含量与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可溶性果胶含量与果胶甲酯酶(PME)和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统计了贮藏60天和贮后模拟运输后再贮藏7天冬枣脆果率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湿冷贮藏可以延缓冬枣维生素C含量和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抑制可溶性果胶含量、抗坏血酸氧化酶含量、果胶甲酯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上升速度,提高冬枣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辣椒4个不同抗性品种为材料,研究成株期感染白粉菌后,叶片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材料接种白粉病病原菌后3种酶活性均有所提高。受白粉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与辣椒对白粉病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酶解法测定梨果肉中石细胞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果胶酶的酶解反应,分解梨果肉中石细胞间层及石细胞壁周围果胶[1、2],快速、准确地测定梨果肉中石细胞含量的方法。并对酶量、PH值及不同品种梨对石细胞分离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酶分离石细胞最适PH值为7.0;石细胞分离的速度随酶量增大而加快;不同品种梨的酶解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以黄芩悬浮细胞为试材,研究了悬浮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采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不同激素配比对黄芩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细胞悬浮系生长呈较典型的"S形"曲线,黄芩苷变化与生物量积累基本一致;在黄芩悬浮培养周期中,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强弱与黄芩苷的积累有一定相关性,培养第12天时活性最强。经均匀设计实验法得到最适宜黄芩悬浮培养生物量积累的激素配比为MS培养基附加6-BA 0.75mg/L,NAA0.5mg/L,KT 1.5mg/L。  相似文献   

12.
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 Zao’)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幼果期、膨大期及成熟期)叶面喷施CaCl_2对果皮与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细胞壁成分原果胶与纤维素、裂果率、显微结构的影响,为明确钙与‘壶瓶枣’裂果的关系及其潜在生理机制,有效降低枣裂果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喷CaCl_2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裂果率,显著降低了果皮和果肉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了果皮和果肉原果胶与纤维素含量;裂果率与果皮和果肉中果胶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原果胶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aCl_2处理后,枣果角质层保持完整,不发生龟裂;枣果表皮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增加;表皮细胞小于对照且排列紧实,果肉细胞排列规整,果肉空腔数减少。幼果期和膨大期喷钙可作为减少‘壶瓶枣’裂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用辣椒疫病菌生理小种ph3人工接种抗疫病的辣椒品系A5、A3和感病品系EC,并用生理小种ph1接种抗病品系A3,接种后分别测定和分析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和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疫霉菌后,抗病品系与感病品系体内4种酶的活性有明显差异,并显示出辣椒品系的抗病性与植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杧果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其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农1号’杧果(Mangifera indica L.‘Tainong 1’)为试材,研究了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杧果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50 μmol · L-1 MeJA采前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的病果率和贮藏期的病情指数,抑制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病斑直径;有利于杧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提高了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同时,采前MeJA处理可以提高杧果果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的活性,提高贮藏早期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抑制贮藏后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这些结果表明,采前MeJA处理提高杧果抗病性和保持果实品质与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桃果实缝合线软化的生理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志民  马焕普  王兴华  蔡青 《果树学报》2006,23(4):519-522,i0002
为了明确桃果实缝合线软化的原因,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久保桃果实缝合线软化过程中乙烯释放、果胶酶含量、种胚呼吸、矿质元素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果实症状出现初期,乙烯主要存在于种仁中,并开始向果肉释放,此时缝合线处果胶酶活性最高;种仁的呼吸高峰是在果实缝合线软化后,此时病果果肉、种仁和种壳含水量明显高于正常果;N素含量病果明显高于正常果,干物质含量则相反;种仁充水、呼吸加强,使种仁提早释放乙烯是缝合线软化的主要原因。建议采收前减少灌水和氮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6.
砀山酥梨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对石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处理的砀山酥梨为试材, 研究了果实石细胞团的密度、大小、含量、几种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及果实品质等。结果表明, 套袋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单果质量及果实内石细胞含量等均低于对照; 果实内石细胞团的分布密度在幼果期较高,随着果实发育膨大密度渐低, 接近成熟前两个月左右趋于稳定, 石细胞团的纵径、横径是随着果实发育先增大后减小, 而后又稍有增大, 果实石细胞含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少, 在盛花后49 d达到最大值。不同时期套袋的果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 其活性变化是在果实发育初期较高, 盛花后63~77 d处于低水平, 且缓慢下降, 这与果实内石细胞最终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BTH(苯并噻重氮)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cv.Hongmang No.6)果实抗病性诱导的效果及其对几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用质量浓度为50mg·L-1的BTH水溶液对杧果果实作喷雾处理后,将杧果贮藏于(20±1)℃,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箱内,观察贮藏过程中杧果发病情况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BTH处理不仅能显著降低杧果果实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而且明显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β-1,3-葡聚糖酶(GUN)等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此外,BTH处理也提高了过氧化氢(H2O2)和总酚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因此,BTH处理提高采后杧果果实的抗病性可能是通过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金梨虎皮病的发病机理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李湘利  张子德 《河北果树》2008,(1):18-18,23
1 黄金梨虎皮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原因 1.1 发病特点 虎皮病是梨贮运期间极易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黄金梨果皮薄、脆,酚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其它部位,贮藏后期如遇到库温骤然升高:不良外界刺激及不适运输环境,即在梨果表面出现不规则褐色斑块。虎皮病发病初期,病斑较小,皮下果肉组织正常,不变褐,不影响正常食用。发病后期病斑连成一片,以后可扩至整个果实,并形成凹陷褐色至深褐色病斑,类似人体烫伤,故又称黑皮病(Skin-brown)、褐烫病。虎皮病多在黄金梨果实货架期大量表现,严重影响外观和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3个贮藏温度(15、20和25℃)下,使用3种比例的CO_2+N_2混合气体对菠萝进行充气包装处理,以暴露在空气中为对照,调查分析黑心病发病情况、果实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种比例的CO_2+N_2充气包装处理在3个温度下均能抑制菠萝黑心病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肉总酚含量、PAL活性及PPO活性。15℃、10%CO_2+90%N_2充气处理为试验中抑制黑心病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0.
青梅果实的采后成熟特性和肉质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20℃,相对湿度93%条件下青梅果实的采后成熟特性和肉质变化,结果表明,青梅果实采后呼吸活性和乙烯生成量随着成熟作用的进展而加大,乙烯生成量极高,在呼吸类型上属于跃变型果实;果皮急速黄化,果肉急速软化,主要原因在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活性的增大,导致水溶性果胶含量上升和盐酸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