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家兔人工辅助交配就是在公母兔分群或分笼饲养情况下,配种时将母兔放入公兔笼内,在人员看守和帮助下完成配种过程。与自然交配相比,这种方法能有计划地进行选种选配,避免近亲繁殖;能合理安排公兔的配种次数,延长种兔的使用年限;能有效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家兔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獭兔的人工辅助交配与自然交配相比具有避免近亲交配和乱配,保持优良品种的优良性状,延长种兔的使用年限,有利于种公兔的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的传播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人工辅助配种的成功率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1准备一是体检。对参与配种的公母兔进行严格的体检,凡患有疥癣及其他疾病的兔,要隔离治疗,待痊愈后再视具体情况确定配种与否。检查母兔的发情状况,若未发情,外阴部苍白而干涩;若已发情,外阴部黏膜红  相似文献   

3.
在鹅业生产中,鹅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低是制约鹅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工授精技术尚未有效普及应用的情况下,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途径。(一)人工辅助配种的方法种鹅人工辅助配种的操作技术,实际上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种鹅顺利完成自然交配过程的一种配种方式。一般要求先把公母鹅放在一起,让它们彼此熟悉,以利于以后的配种管理。生产上采用的这种方法根据配种环境可以分为在陆地运动场辅助配种和在水中进行人工辅助配种。1.陆地人工辅助配种。通常在小圈内进行,把需要配种的母鹅放进圈内,再把公鹅放入。操…  相似文献   

4.
1科学地确定初配年龄公母兔达到性成熟后,虽然已能配种繁殖,但因身体各器官仍处于发育阶段,未能达到体成熟,此时不能配种,若此时配种(称为过早配种)不仅会影响公母兔的生长发育,而且配种后受胎率低,产仔数少,仔兔初生体重小,成活率低;但也不能过晚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繁殖数量,并容易引起种兔本身肥胖,生殖机能降低。确定肉兔的初配年龄,主要根据体重和月龄来决定,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公母兔体重达到该品种标准体重的70%时,即已达到体成熟,就可开始配种繁殖。一般认为,小型品种初配年龄为4~5月龄,体重2.5~3kg;中型品种为5~6月龄,体重3.…  相似文献   

5.
近来,笔者在养兔技术跟踪服务过程中,发现养兔专业户养幼兔成活率较低,特别是夏季,幼兔的死亡现象更为严重,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幼兔由于断奶,离开了母体独立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幼兔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差,很容易患病死亡。笔者认为,要提高幼兔成活率,使幼兔全活全壮,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适时配种,合理断奶幼兔成活率的高低,与公母兔配种早晚有很大关系,配种过早容易引起先天不足,配种过晚增加饲养成本。对初产母兔来讲要做到适时配种,一般应在7~8月龄,体重2.5kg以上,公兔9~10月龄,体重3kg以上方可配种,经产母兔掌…  相似文献   

6.
1.信息催情配种,方法有3种:一是把久不发情的母兔放入公兔笼,让公兔追逐爬跨挑逗10分钟后拿出,过8小时再放入公兔笼交配;二是公母兔互换笼位1昼夜后,把公兔放回原笼与母兔交配;三是把母兔放入公兔笼,让公母兔同笼12小时以自由交配。2.人工按摩催情配种。饲养人员用左手抓住母兔双耳和颈皮保定,右手轻轻按摩或快频率拍打母兔外阴部,当母兔有举臀动作时,放入公兔笼交配。3.药物刺激催情配种,用清凉油或2%碘酊少许,抹在乏情母兔的阴唇上,待30分钟后,放入公兔笼交配。4.激素催情配种。目前兔催情常用的性激素有3种:一是促排卵素3号,5毫克/只,肌…  相似文献   

7.
当公母鹅养至8~9月龄后立即分开饲养,公鹅11~12月龄,母鹅10月龄时开始进行人工辅助交配。配种宜选择在晴天的早上进行。配种时一人保定母鹅在地上,并拨  相似文献   

8.
繁殖优良种兔的方法一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繁殖优良后代;二是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提高优良母兔的繁殖力。本文就“家兔人工授精技术”介绍如下; 1.适配年龄及配种季节公母兔的适宜配种年龄,在考虑体成熟的同时,还要依据公母兔体重大小来定。由于品种、类型和饲养管理水平不同,在配种月龄和体重标准上也略有差异,一般公兔9—10月龄,体重在6市斤以上;母兔7—8月龄,体重在5市斤以上即可进行交配。  相似文献   

9.
<正>1配种繁育1.1同质选配选用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优秀公母兔配种,以获得相似的后代。如选择体型大、毛皮质量好的公、母獭兔进行配种,可使后代獭兔的体重和毛皮质量等遗传性状稳定和得到巩固。1.2异质选配异质选配分两种情况:一是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公母兔相配,以期获得兼有双亲优点的后代。如选毛长的与毛密的兔配或选体型  相似文献   

10.
家禽的配种方法大体分为自然交配和人工输精两种。自然交配又分为大群配种、小群配种、个体控制配种、同雌异雄轮换配种、辅助配种等几种主要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公禽和母禽均应按生产性能、体质、外貌、发育情况、遗传性能、品种特征进行选择。如有条件,对公禽应预先精选,即检查第二性征、性活动机能、精液品质,选留优秀者配种。  相似文献   

11.
马艳 《水禽世界》2013,(2):50-50
自然交配是让公母鸭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自行交配的配种方法。配种季节一般为每年的2~6月,即从初春开始,到夏至结束。自然交配有大群配种和小群配种两种方式。1自然交配配种方式1.1大群配种将公母鸭按一定比例合群饲养,群的大小视种鸭群规模和配种环境的面积而定,一般利用池塘、河湖等水面让鸭嬉戏交  相似文献   

12.
<正>搞好配种工作,是提高长毛兔繁殖率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养兔效益的基础.为此将有关配种技术介绍如下,供初养长毛兔者参考.一、初配年龄及利用年限长毛兔的性成熟比其身体发育成熟要早些.身体壮的青年兔3~4月龄时就有发情表现,但此时不可配种.公兔9~10月龄、体重3公斤左右;母兔7~8月龄、体重2.5kg左右方可进行交配.若饲养管理条件好,公母兔身体强壮,也可适当提前配种,但  相似文献   

13.
<正>猪人工授精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采集公猪的精液,经过检验、稀释、分装、保存、运输等一系列处理后,再将精液输入到发情母猪的生殖道内,以代替公母自然交配的一种配种方法。人工授精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生产以来,其输精材料先后由最初的胶皮半软管输精管发展到塑料硬管输精管,后来人们又发现堵住子宫颈时可以避免精液倒流,于是又在塑料硬管前设置了一个塑料膨胀囊[1]。这些技术改进,使  相似文献   

14.
一、掌握配技术 冬季气温低,兔发情有所降低,为了促进发情配种和提高受胎率,应采用如下办法: 1、重复配种:为了确保母兔妊娠和防止假孕,第一次配种时间应选在上午9-10时,再用同一种公兔在下午3-4时重复配种一次。第一次交配的目的是刺激排卵,第二次交配的目的是达到受孕,提高受胎率和产仔率,据试验,复配的受胎率达到90%一95%,胎产仔增加21%-28%。 2、对母兔实行人工催情: (1)性诱催情:对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的母兔,将公母兔放在一起,让公兔追逐、爬跨等性刺激后将母兔放回原笼,经2-3次,母兔即…  相似文献   

15.
养兔生产目的都是以母免大量繁殖后代和仔兔快速生长为前提条件。为了提高母兔繁殖率,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复配或双重配的配种方法。复配法是指母兔第一次配种后,隔5~6h用同一只公兔再配一次。由于所产仔兔血缘关系明确,育种场多采用这种方法;双重配是指一只发情母兔连续与两只公兔配种,两次交配间隔时间不超过10min。由于所生后代血统不清,这种方法被商品场广泛使用。对发情不明显、屡不接受交配的母兔,往往采用强制配种的方法,其依据是:母兔不象其它家畜有明显的发情周期,在任何一侧卵巢每时每刻都有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存在。因此,母兔可以强制配种且有受孕的可能,但强制配种需在人工辅助下方可进行。  相似文献   

16.
郑卫生 《中国猪业》2008,3(8):47-47
一般来说,适龄公猪每天配种的次数最多不能超过2次。但在配种高峰季节,由于公猪数量与发情母猪的比差悬殊,自然交配的公猪每日配种次数多达4-6次;或在实际人工输精时,采精次数频繁等,这样容易导致公猪发生配种过度症。  相似文献   

17.
输精持续时间对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猪场人工授精的效果不太理想 ,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比正常水平低。我们通过试验发现 ,在母猪发情正常、查情方法正确及公猪精液正常的情况下 ,这一问题主要与输精时间的长短有关。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在同一栋配种舍 ,随机选择经产长白母猪 ,采用人工  相似文献   

18.
1加强营养饲料营养能否满足公母种兔需要是决定配种繁殖效果的关键。首先是给予充足的优质青绿饲草,并要注意多样化,补充一定数量的精饲料。一般是每兔每日100g左右,最好是麸皮、玉米、大小麦、黄豆,还要注意补充对配种繁殖有很大作用的锌、碘等微量元素。公兔在配种前一周每天  相似文献   

19.
后备兔一般是指3月龄至配种前留作种用的公母兔.后备兔的选择与培育则主要依据季节、胎次、父母代和本身的性状.其具体选择与培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兔是多胎动物,且繁殖性能强,但影响繁殖力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其繁殖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 分笼喂养分笼喂养可使兔子增强性欲,如果合笼喂养则会影响公母兔的配种性欲,还会产生乱交乱配的现象。2 全面检查配种兔着重检查兔的膘情、性活动机能,生殖器官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