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近年来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油松枯梢病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对发病植物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根据柯赫法则用针刺法接种田间健康植物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是油松枯梢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属真菌Sphaeropsis sapinea。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引言野外观察及分离研究表明,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在春季对迅速生长、外表完好枝条的侵染,使塔拉韦拉森林某些地区枯梢病严重发生。为了解这种真菌作为枯梢病初期或次期刺激因子的作用,有必  相似文献   

4.
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是毛竹枯梢病的病原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喙球菌属,是该属的一个新种。毛竹是它在自然界中的唯一寄主。它引起当年毛竹株枯、梢枯和枝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自1959年在浙江沿海毁坏了大面积毛竹林后,又逐步向上海市、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省蔓延,并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外松枯梢病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松枯梢病是一种原发性生理病害导致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继发性侵染。低温冻害是发病的主导因素,适地适树防止冻害是预防枯梢病发生最根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外松枯梢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枯梢病系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浸染所致。在石灰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的梢部生长不良,松色二胞菌侵入后,易引起枯梢病。而在纲纹层和沉积层发育的第四纪粘土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生长良好,很少发生枯梢病。故应注意造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7.
松枯梢病苗期及植后病害发展过程观察与分析李振华(江西省德兴市林业局334200)德兴市自1992年苗圃地发生松枯梢病(Diplodiapinea)以来,连续几年都有为害,次年造林前虽经圃地筛选、剔除病苗,但仍有一部分病苗被用于造林。为此进行了连续观察...  相似文献   

8.
粤北地区杉木真菌性病害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粤北地区 ( 小坑林场、龙山林场、大坑山林场 )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真菌性病害进行全面调查,共采集 86 份标本,分离病组织获得菌株 162 份,主要归属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皮壳属(Diaporthe)、镰刀菌属(Fusarium)、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叶点霉属(Phyllosticta)以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等。根据病害症状粤北地区主要杉木病害包括:杉木立枯病、杉木炭疽病、杉木溃疡病、杉木顶枯病、杉木梢枯病、杉木赤枯病、杉木球果坏死。各林场杉木林中,杉木炭疽病普遍发生、分布广;种子园中杉木球果病害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球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大坑山林场 4-5 年生的林分中,杉木顶枯病大面积发生,但在其它地区少有发生;此外,杉木溃疡病、杉木赤枯病和杉木立枯病在个别无性系或者苗圃中零星发生,但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9.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大青山地区油松枯梢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大青山阳坡油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枯梢病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油松枯梢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明显,每年5~6月,油松枝条自下部、外部向上部、中部逐渐枯黄,少数针叶尖端枯死变灰或针叶段枯死。8月下旬,枝干皮下生长子实体、分生孢子器,10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器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油松枯梢病的发病与立地条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云杉枯梢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采集病害标本时,发现红皮云杉枯梢病,经分离鉴定病原为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对该菌引起的云杉枯梢病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将近年来调查研究的部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魏侠  王继伟 《林业科技》1994,19(6):20-23
樟子松枯梢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的。侵染高峰期为7月中旬和下旬。孢子飞散量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采取的防治措施有:(1)杀菌剂防治:用百菌清防治1次,效果达71.8%,防治两次,效果达90%;(2)营林技术:通过适地适树、幼林抚育和间伐可控制该病害的蔓延;(3)计划火烧:春秋两季在林内进行低强度计划火烧,可减少侵染源。  相似文献   

13.
<正> 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Desm.)Kickx]为害松树,主要是引致嫩梢枯死,一般称为松树梢枯病。据新西兰周启昆报道,此菌在辐射松(Pinus radiata)上除了引致梢枯外,还会引起树冠枯萎和树节溃疡等症状。据以往观察研究,在我国马尾松(P.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加勒比松(P.caribaea)上除会引致马尾松幼树枝枯和整株枯死外,其它几种也主要是产生梢  相似文献   

14.
由湖南省林科所、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湿地松、火炬松批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为“,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研究,特松村姑梢病区分为干枯型、流脂型和综合型三大类。侵染型(综合型)枯梢病,种子带菌但不传病,病害的流行和蔓延主要求带菌苗木传播,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状态在病树上越冬,作为次年初4k来源,在4-6月以直接侵入方式侵入树梢、新芽和针叶,造成枯梢、抽芽和抬升、南方栽培的不同松树抗病社差异显著,马尾松、白皮松、流球松较为抗病;晚松、加勒比松、江地松、火炬松最易感病;乡苗辽、改克松、代…  相似文献   

15.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林科所与汨罗县林科所经过3年多的定点、定株、定期观察,探明该省的国外松枯梢病发病原因有二:一为松色二孢菌(Diplddid pinea)侵染引起,一为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油桐枝枯病病原菌—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Zhang sp·nov·)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桂孢属。根据分离培养形态特征,鉴定为一新种,命名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在研究油桐枝枯病中,鉴定了病原菌的有性时期,命名为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nov·),同时发现其无性时期。 无性时期病原菌引起的油桐嫩梢发病,经接种试验,嫩梢感染率达100%,在林间,潮湿时产生无性时期,夏、冬季出现有性时期。  相似文献   

18.
对地处皖南丘陵的宣州区国外松上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连续5年调查观察,笔者发现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茸毒蛾、思茅松毛虫、微红梢斑螟、荔浦吉松叶蜂、浙江黑松叶蜂、桃蛀螟、铜绿丽金龟、油茶枯叶蛾、枯梢病(松色二孢菌)等病虫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国外松枯梢病和微红梢斑螟,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历,以便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作者在“国外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将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归纳为三大类型:干枯型枯梢病、流脂型枯梢病和综合型枯梢病。并对各大类型枯梢病发生特点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