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对苏州市牛奶公司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SMT逐月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牛奶的分布无明业季度性,但存在牛群差异性,而新感染发病率与季度有明显关系(P〈0.01),以三,四季度为高,3,4胎牛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胎次(P〈0.01);左侧乳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处于3~4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率也高于其它牛,提示: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牛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电导率与隐性乳房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发情盛期、怀孕初期、怀孕中期、怀孕末期的泌乳奶牛的正常乳和隐性乳房炎阳性乳(简称隐乳),测定了其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电导率,探讨了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变化与隐性乳房炎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泌乳牛隐乳的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正常乳汁的酶值(P<0.01);隐乳的电导率值比正常乳的亦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乳汁部分成份的检测与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两群临床健康的336 头泌乳奶牛的混合乳进行了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数、乳脂率和蛋白质检测。336 份混合乳样经青海乳房炎试验(QMT) 检测,检出乳房炎阴性牛( 包括可疑反应)175 头(5209 % ) ,乳房炎阳性牛161 头(4791 % ) 。乳房炎阴性牛的乳汁体细胞数为2317 ±1299 万/ml,乳脂率为360 % ±076 % ,乳蛋白质为293 % ±034 % ,乳房炎阳性牛乳汁体细胞数为182 万/ml±15227 万/ml,乳脂率为340 % ±070 % ,乳蛋白质为305 % ±035 % 。乳房炎阴性牛乳汁体细胞数,乳蛋白极显著低于乳房炎阳性牛(P< 001) ,而乳脂率显著高于乳房炎阳性牛(P< 005) 。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合肥市某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SMT逐月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牛的分布无明显季节性,但存在牛群差异性,而新感染阳性率与季节有明显关系(P<0.01),以三、四季度为高;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右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左侧乳区(P<0.01)。  相似文献   

6.
采用SMT法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38.79%(313/807),乳区阳性率为19.35%(606/3132)。阳性牛的分布在不同牛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胎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在不同乳区间有显著差异,左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同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床位置、泌乳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SCC体细胞计数法对西宁市某奶牛场48头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头被检奶牛和38个乳室的乳汁呈阳性反应,隐性乳房炎的头患病率和乳室患病率分别为31.2%和19.8%。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4~6胎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牛(P<0.01);2~4月份隐形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其他阶段;第5、第6个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  相似文献   

8.
泌乳牛隐性乳房炎危害巨大,为了了解奶牛小区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现状,对不同环境卫生条件奶牛小区的不同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检测。CMT检测结果:前乳区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后乳区,但差异不显著;环境卫生条件差会明显地提高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大乘牛场乳牛隐性乳房炎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大乘奶牛场88头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调查,其中个体阳性率为79.55%,乳区阳性率为41.00%,瞎乳区阳性率为3.69%,隐性乳房炎随胎次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且与产奶量呈负相关(r=-0.9852,p<0.01);左侧乳区阳性率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治疗试验的的29头泌乳牛中用2.5%来苏儿进行乳头药浴,效果极其显著(p<),用盐酸左旋咪唑肌肉注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常见病之一。某奶牛场成母牛存栏516头,曾于1999年、2000年的11月至1月份发生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占泌乳牛总头数的11.6%,隐性型乳房炎阳性率为73.3%,乳区阳性率为57.8%,每日损失奶300千克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乳房炎对一般抗生素敏感性不强,治愈困难。据2001年3月份统计显示瞎乳区约169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场从2001年3月份起对乳房炎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到2001年12月底,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已控制在0.7%左右,隐性型乳房…  相似文献   

11.
重庆部分地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  相似文献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北疆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通过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该牧场在群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初步分析该场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该牧场2020—2022年各年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69%(110/2 980)、5.01%(150/2 993)和3.87%(86/2 22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0.93%(110/11 856)、1.35%(160/11 880)和0.97%(86/8 860);瞎乳头率分别为0.13%(16/11 920)、0.19%(23/11 972)和0.23%(20/8 880);夏季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间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5胎和6胎及以上牛的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胎次。[结论]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改善,夏季炎热潮湿的饲养环境和高龄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奶牛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可能是该牧场奶牛患乳房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家兔初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琼脂单项免疫扩散法测定家兔初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结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常乳(P<0.01),补体C4的含量显著高于常乳(P<0.05);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于产后2天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乳房炎及病原菌组成对中国荷斯坦牛测定日泌乳性能及体细胞数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江苏某奶牛场140头成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和DHI测定,同时对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乳房炎类型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对测定日泌乳性能和乳中SC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牛场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正常奶牛比例分别为10.00%、51.10%和37.90%,其中隐性乳房炎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最多(19头,占26.00%),其次为链球菌单独感染(17头,占23.30%).由1种细菌单独感染的比例为26头(占36.11%),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44头(占61.11%).乳房炎类型对测定日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4个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奶,同时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正常奶,而临床乳房炎奶和隐性乳房炎奶在所有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临床乳房炎奶比隐性乳房炎奶体细胞数高出约100万·mL-1.不同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感染奶牛测定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同时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乳房炎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P<0.01),正常奶牛维持较低SCC的能力较强,隐性乳房炎奶牛在下一泌乳月体细胞增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奶牛生产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对测定日产奶量和乳中体细胞数影响最大.该结果为奶牛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Po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妒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183;陕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0),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0.01)。  相似文献   

17.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乳区奶样和健康奶牛的奶样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6.67%(13/15)、87.83%(130/148)和73.00%(46/63);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全棉籽比例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 4×4拉丁方试验设计,选择 8头泌乳早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胎次、产犊日期接近,健康无疾病),分为 4组,每组 2个重复,每个重复 1头牛。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 D组分别饲喂含 5%、10%、15%全棉籽的试验饲粮。每期试验 28d,其中预试期为 7d,正试期为21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棉籽比例的增加,奶牛产奶量有提高趋势(P>0.05),校正乳产量极显著提高(P<0.01)。全棉籽极显著地提高了奶牛的乳脂率(P<0.01),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非脂固形物率无显著影响(P>0.05)。全棉籽极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P<0.01),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P<0.05或 P<0.01);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长链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或 P<0.01)。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全棉籽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优化乳脂脂肪酸组成,改善乳脂品质,并以 10%为泌乳早期奶牛最佳饲粮全棉籽比例。  相似文献   

19.
左旋咪唑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左旋咪唑,对西宁奶牛场二分场43头荷斯坦(中国)泌乳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由投药前的83.7%,下降为55.8%;乳区阳性率由46.4%下降为31.5%。防治效果明显(P<0.05)。  相似文献   

20.
随机抽取473头荷斯坦奶牛1892个乳区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地区荷斯坦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为25.42%。奶牛阳性率为52.64%。在1、2、3、4、5胎以及5胎以上的乳区阳性率分别为23.12%、24.53%、25.88%、22.41%、23.03%和44.08%;奶牛阳性率分别是47.95%、52.34%、52.33%、51.72%、52.63%及73.68%。1~5胎乳区阳性率的变异范围是22.41%~25.08%,差异不显著(P〉0.05),而5胎以上乳区阳性率为44.08%,极显著(P〈0.01)地高于前5个胎次。同样,奶牛阳性率随胎次发生变化的趋势与乳区阳性率是一致的,只是在前5个胎次中第1胎47.95%的奶牛阳性率分别低于2~5胎次各5个百分点左右,但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胎次不同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及奶牛阳性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