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华招 《中国稻米》2013,(3):29-30,32
以2009-2011年寒地各积温区参试水稻为研究对象,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积温区间水稻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寒地四个积温区水稻品种品质普遍较好,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碾磨品质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一积温区与第四积温区差异极显著,随着积温的减少,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明显增加。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三积温区最高,第四积温区最低。蒸煮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第二积温区>第三积温区>第一积温区>第四积温区。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提供的65个水稻品系为试材,分析了这些水稻品系食味值的总体表现,及食味值与各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系品质普遍较好,但品系间各品质性状有一定差异;各参试品系食味值在60.44~84.00之间,品系间差异显著,并接近正态分布;食味值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籽粒长宽比较小的品种,这样可以提高食味值。但是,食味值的提高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辽粳9号为对照,对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工品质中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低于对照,互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外观品质中新品系的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高于对照;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中新品系的碱消值和胶稠度低于对照,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均有影响,对糙米率、精米率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明显降低,外观品质变劣,且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食味值变化因品种而异。对品质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受播期影响最大,属于敏感性状;糙米率、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受播期影响较小,属于迟钝性状;整精米率受播期影响变异幅度在二者之间。综合而言,早播对5个水稻品种整体品质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从食味值角度出发,早熟品种龙粳31和龙粳46适当晚播可能更有利于口感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2-2007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参试材料为试材,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品质性状的省份间差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水稻碾磨品质普遍较高,其中吉林省参试品种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辽宁省参试品种整精米率最高;对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辽宁省与吉林省相差不大,但都显著高于黑龙江省;长宽比吉林辽宁黑龙江;蛋白质含量辽宁吉林黑龙江,直链淀粉含量则相反,但辽宁与吉林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胶稠度辽宁黑龙江吉林。近年来黑龙江和吉林水稻整精米率、黑龙江糙米率有所降低。粒长、长宽比与糙米率、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水稻育种和栽培中,辽宁和吉林应主攻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黑龙江和吉林应注意防止整精米率降低,黑龙江还要注重提高糙米率。  相似文献   

6.
以优质水稻不育系荃211S为母本选育的13个荃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分析品种的耐热性和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耐热性与其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荃两优系列杂交稻品种耐热性水平整体较强,其耐热系数与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普遍降低,垩白度普遍增加;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等主要米质指标的变幅小于高温相对敏感的品种。本研究为选育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喷施叶面肥对两优培九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双龙 《中国稻米》2005,11(5):39-40
开展施氯量和喷施叶面肥对两优培九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纯氮施用量的增加,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与喷清水比较,后期喷施叶面肥,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下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均有改善,蛋白质含量也育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25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各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改良;提高糙米率有利于整精米率、稻米食味的提高;延长胶稠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使米饭有弹性不回生;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糙米率、整精米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稻米品质的提高。影响稻米品质的第一主成分因子是整精米率因子,其次为垩白度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垩白粒率因子、食味评分因子、胶稠度因子。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逐年退化的趋势,对黑龙江省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目的在于摸清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探讨影响稻花香品种品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因土壤、施肥或降水量等不同其食味品质有较大差异,来源于五常市的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较好;品尝评分超过对照空育131的品种占样品总数的75.00%,说明目前稻花香品种品质总体优良;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峰值时间等对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生育后期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轻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重穗型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品种的产量有所升高,但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的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而龙粳21在7∶3时产量最高。空育131获得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而龙粳21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全生育期用氮总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中低用氮水平间在出糙率、精米白度、直链淀粉和食味评分等米质指标上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穗粒肥用氮比例提高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差,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寒地水稻生产栽培管理中,在适宜的氮肥用量(138 kg/hm~2)前提下,控制一定的穗粒肥用氮比例(30%),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已发表的文献数据,综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41%的样本量数据表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产量高于水稻单作,而59%的样本量呈相反趋势;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穂数和穗粒数普遍减少,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于水稻单作,稻田综合种养稻米的加工、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其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极显著提高0.72%~2.74%,胶稠度增加2.11%,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则分别下降13.78%、11.76%、3.01%和6.67%。  相似文献   

12.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4149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室内控温试验,将头季与再生季的温度设置成相同,探究再生稻两茬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再生季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和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头季稻,胶稠度两者差异不显著;适温条件下,再生季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粒长显著高于头季稻,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两者差异不显著。再生季稻的粗蛋白含量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均显著低于头季稻。因此,同等控温条件下,与头季稻相比,再生季稻的碾米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要好,但营养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3.
冷水胁迫对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11个云南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与品质性状冷水反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品质性状的冷水反应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具体的品质性状有关。冷水胁迫使粒宽、千粒重、垩白粒率、精米白度、糙米率、味度值、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使长宽比、整精米率、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和消减值极显著增加,而粒长、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到达最高黏度时间(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不因冷水胁迫发生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综合耐冷性与稻米的味度值、蛋白质含量、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的冷水反应指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因此,提高育成品种的耐冷性对稳定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问通过审定54个水稻品种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为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为88.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为98.1%;提高出糙率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增加胶稠度长度,提高食味品质;影响食味品质第1主因子是垩白粒率,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然后是整精米率、胶稠度。  相似文献   

15.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技术培育有机水稻生产环境,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与常规有机水稻生产技术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有利水稻生产可以提高稻米品质,其中尤以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方面指标提升显著,表现为整精米率升高、垩白米率、垩白度降低。而对于受遗传影响较多的蒸煮品质指标以及主要以蒸煮品质指标判定的食味品质,稻鸭共作影响较小,其中胶稠度基本不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变幅也较小。  相似文献   

16.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研究了麦田免耕套种水稻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与移栽稻相比,免耕套种水稻株高较低,单茎叶面积略小,生物量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量增加迅速。第1年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翻耕移栽秸秆还田的产量略高于移栽秸秆不还田的产量,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第2年免耕套种的产量降低。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免耕套种水稻每穗实粒数较少,千粒重较高,套种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水稻免耕套种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翻耕移栽秸秆还田也能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使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变优;而水稻移栽秸秆还田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略增,胶稠度变硬,食味品质有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北方粳稻在南繁北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辽宁省主栽品种辽粳9号、辽星1号、辽星21和杂交粳稻骨干亲本C62、C41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品种在沈阳、海南三亚及海南乐东种植时稻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粒长及长宽比等不同产地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稻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品质指标可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且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在水稻南繁北育过程中,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可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协同选择,而其他米质指标应以北方当地育种区域的性状为主进行考察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杂交稻旱优7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育期内旱管和水管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查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水稻旱直播模式下进行旱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和齐穗期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进而提高了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其中,黄华占和旱优73产量分别增加14.0%和11.9%。旱作处理对加工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同时降低籽粒中重金属砷的含量,增加了重金属镉的含量。【结论】水稻旱直播模式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稻适应性栽培提供了可能,但稻米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因品种而异。因此,旱直播模式下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品质和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有机肥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水稻的品质、食味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外观品质虽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处理的数值高于常规处理,其中,酒糟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食味方面,蛋白质含量、直连淀粉含量、RVA特性,除味道以外的食味品尝结果不同处理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食味特性各项指标上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米糠处理在食味特性和品尝上都优于其他处理,而且蛋白质含量最低,常规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单硅酸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稻米品质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生长分蘖末期和破口前分别喷施单硅酸(≥100 g/L)50 ml/667 m2,以喷等量清水为对照,调查水稻的产量性状和测定稻米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单硅酸能够显著提升稻谷产量,增加水稻的千粒重、实粒数以及实粒率;能够提升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水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并降低垩白度;对稻米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及食味值等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没有出现倒伏、药害等症状。因此,在滨海稻区使用单硅酸用于水稻生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