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成熟度对全株玉米青贮性能的影响。玉米收割时间分为4个成熟期,即凹陷期、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整株玉米切碎后,装入1.5L的厌氧罐中发酵2、4、8、15和90d,每个处理有3个发酵罐。青贮90d后对青贮玉米进行为期5d的好氧稳定性试验,测定二氧化碳产量、化学和微生物参数。此外,还对4个成熟阶段的瘤胃纤维含量和瘤胃原位降解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中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凹陷期青贮玉米中乳酸、乙醇、发酵失重、酵母和霉菌的含量高于其他3个成熟期。凹陷期阶段的青贮玉米比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P 0.05)。在有氧条件下,凹陷期阶段的青贮玉米发酵不太稳定。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青贮玉米较凹陷期显著降低(P 0.05)。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由527g/kg下降到421g/kg干物质(P 0.05)。玉米半纤维素含量在整个成熟期变化不一致,但乳线消失期粗蛋白质含量较凹陷期和1/3乳线期显著下降(P 0.05)。2/3乳线期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和有机物瘤胃降解性和降解产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性在凹陷期阶段最高,但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产量在2/3乳线期阶段最高。全株玉米具有良好的青贮特性,特别是在1/3和2/3乳线期两个阶段,其中干物质和有机物的可降解性最高,可降解干物质和有机物的产量在2/3乳线期最高。玉米的最佳收割时间是在2/3乳线期,其可以提高玉米青贮的养分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登海605玉米品种为材料,于蜡熟期2/3乳线时进行刈割,乳酸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10,20和30 mg·kg-1,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在室温条件下发酵45和90 d,取样测定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等指标,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DM)受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发酵90 d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线性降低(P=0.018),而相对饲喂价值(RFV)显著线性增加(P=0.006)。发酵90 d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pH值较45 d显著降低(P<0.01),而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乳酸含量显著线性增加(P<0.05)。24 h的DM和NDF消化率受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90 d时,48 h DM降解率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P=0.034),48 h NDF降解率较45 d显著增加(P=0.022)。发酵90 d时,20 mg·kg-1组的RFV、总可消化养分(TDN)和有机酸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综上所述,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和DM瘤胃降解率均有显著影响,全株玉米青贮在发酵90 d且乳酸菌添加量为20 mg·kg-1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探讨用不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型日粮化学成分、pH和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将常用的肉牛全混合日粮分成16份,每份1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进行普通发酵,处理1组添加20 g/kg糖蜜,处理2组添加3 g/kg丙酸,处理3组为联合发酵组(20 g/kg糖蜜+3 g/kg丙酸),青贮6周后,收集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糖蜜青贮组干物质、乳酸和乳酸菌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11.94%、19.82%和23.20%(P<0.05),但处理组丁酸、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全株玉米型日粮青贮7和14 d后pH显著降低(P<0.05)。青贮1 d和14 d,糖蜜组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19.93%和71.77%(P<0.05),而青贮7 d,丙酸组乳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7.42%(P<0.05)。青贮1、7和14 d,糖蜜组和丙酸组全株玉米型日粮氨氮与总氮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青贮1和7 d后糖蜜组全株玉米型日粮中乳酸菌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青贮14 d后,处理组乳酸菌数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了10.75%、16.05%和17.17%(P<0.05)。结论:在全株玉米型日粮中添加20 g/kg糖蜜可以提高青贮产物乳酸含量,同时改善发酵好氧稳定性,添加3 g/kg丙酸发酵虽然降低了青贮过程中乳酸产量,但提高了发酵产物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荒漠灌溉地区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第三师地区最佳青贮玉米栽培品种,选择4个青贮专用和11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和3/4乳线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发酵60 d进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测定,以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消化特征为评价指标,利用相似优先比法对15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各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鲜草产量、全株鲜重、茎秆鲜重、果穗鲜重、籽粒鲜重、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含量和代谢能(ME)不断递增,到3/4乳线期达到峰值;其中,3/4乳线期大丰30鲜草产量最高,金玉9号DM含量最高,新饲玉10号CP含量最高,先玉696 WSC含量最高,屯玉765淀粉含量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机物消化率(OMD)和产气速率不断递减,ADF、NDF、NH3-N/TN在3/4乳线期达到最优,其中,3/4乳线期新饲玉12号ADF含量最低,新饲玉10号NDF含量最低,新饲玉11号NH3-N/TN最低,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OMD和产气速率在灌浆期最优,其中,先玉696 OMD最高,新饲玉10号产气速率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各玉米品种pH值先降低后升高,乳酸(L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酸(AA)和丙酸(PA)无明显变化规律。pH值在1/2乳线期达到最优,最优品种为屯玉765,LA在1/4乳线达到最高,最优品种为新饲玉12号,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3/4乳线期收获能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玉米,新沃1号、屯玉765和大丰30综合价值较优,适宜在第三师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全株玉米为材料,试验分为对照组(不含添加剂)、纤维素酶组(添加1 g/kg纤维素酶)、复合益生菌组(添加2 mL/kg复合益生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1∶1)、菌酶联合组(添加1 g/kg纤维素酶和2 mL/kg复合益生菌),每组3个重复。青贮45 d后,测定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落数,分析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纤维素酶组和菌酶联合组全株玉米青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纤维素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全株玉米青贮的感官品质得到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pH显著降低(P0.05);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总氮(P0.05)。3)与对照组相比,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中的乳酸菌、酵母菌和需氧菌的数量(P0.05)。本试验得出,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的联合处理有效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于2018年以'豫青贮23'?青贮玉米(Zea mays)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其1/2、2/3、3/4乳线期收割,然后分别添加不同的青贮发酵促进剂,青贮60?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定并取样检测青贮玉米营养品质,旨在研究青贮发酵促进剂宜生贮宝(Sila-Max)、宜生贮康(Sila-Mix)对不同收获期全株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  相似文献   

7.
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对其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青贮专用型玉米全株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差异,以郑青贮1号、金岭青贮17号和京科青贮516为试验材料,于1/2~3/4乳线期刈割,使用聚乙烯发酵袋(50 cm×80 cm)在实验室条件下发酵60 d,开袋后进行感官评价,测定发酵品质,风干样粉碎后用于常规化学成分及消化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感官评分等级均为良好级,其中,籽粒含量和总评分差异极显著(P<0.01),色泽及气味差异显著(P<0.05)。品种间各项发酵参数差异极显著(P<0.01),费氏评分≥110.00分,发酵品质均为优级。各品种青贮后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粗灰分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差异极显著(P<0.01),且相对饲喂价值>121.00。品种间青贮产量及能量价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郑青贮1号的奶吨指数、总可消化养分及各项能值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干物质产量及奶亩指数极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金岭青贮17号的干物质产量显著较高(P<0.01),奶吨指数、总可消化养分及各项能值均极显著高于京科青贮516(P<0.01),奶亩指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各品种碳水化合物组分剖分及体外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金岭青贮17号的体外干物质及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京科青贮516和郑青贮1号(P<0.01),京科青贮516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郑青贮1号(P<0.01),郑青贮1号的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极显著高于京科青贮516(P<0.01)。综上所述,金岭青贮17号为优异的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其次为京科青贮516。  相似文献   

8.
3个因素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品种、收获期和添加剂3个因素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青贮玉米原料为桂青贮1号、豫青贮23和北农青贮208,玉米分别于乳熟期、完熟期收割,分别采用复合乳酸菌A和复合添加剂B进行青贮发酵,发酵35 d后采样检测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北农青贮208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低;与完熟期相比,乳熟期全株玉米青贮饲料p H和NDF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CP)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增加;乳酸菌剂A增加了LA、WSC和CP含量,复合添加剂B显著提高了LA、WSC和ADF含量;从互作效应看,北农青贮208×乳熟期处理有较高的LA和CP含量;豫青贮23×乳酸菌剂A和豫青贮23×复合添加剂B处理的p H较低且有较高的LA、CP和WSC含量;在乳熟期收获的桂青贮1号和豫青贮23添加乳酸菌剂A能获得p H较低且CP含量较高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乳熟期收获的北农青贮208添加乳酸菌剂A或复合添加剂B均能获得品质较优的青贮饲料。品种、收获期及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均有影响,并产生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酶制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以蜡熟期刈割的全株玉米为材料,设对照组和6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5 g/kg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每组3个重复,青贮56 d后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青贮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可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碳水化合物(WSC)和乳酸的含量(P>0.05),同时使青贮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青贮发酵品质较好;添加纤维素酶的全株玉米青贮中干物质(DM)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添加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处理的粗蛋白质(CP)含量较高;添加纤维素酶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和β-葡聚糖酶组青贮中性洗涤纤维(NDF)、AD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更适于用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全株大豆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燕  王彦靖  王秀飞  刘鹏 《中国饲料》2021,(5):124-126,130
为研究不同比例的全株大豆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对营养成分、发酵品质、能量值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的比例分别为1:0、2:1、1:1、1:2、0:1,每组3个重复。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相比,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1:1混合青贮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钙的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55.89%、192.10%、107.69%、250.00%、6.52%(P<0.05),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产奶净能、维持净能显著提高(P<0.05);与全株大豆相比,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1:1混合青贮的乳酸含量提高了34.65%(P<0.05),乙酸和丁酸含量及pH显著降低(P<0.05)。综上,建议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以1:1比例混合青贮。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6种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花生秧、大豆秸秆、甘蔗渣、甘蔗梢)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规律,为其在肉牛生产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头30月龄、体重[(415±20) kg]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利鲁牛阉牛(利木赞牛×鲁西黄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技术评定其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秧的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花生秧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N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2) DM有效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花生秧>大豆秸秆>甘蔗梢>玉米秸秆>水稻秸秆>甘蔗渣,除玉米秸秆和甘蔗梢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粗饲料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花生秧的OM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OM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不同粗饲料的CP有效降解率均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花生秧>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甘蔗梢>水稻秸秆>甘蔗渣。大豆秸秆的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NDF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花生秧和大豆秸秆的A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 <0.05),甘蔗渣的ADF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由此可见,6种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和瘤胃降解规律各异,其中,花生秧的可利用价值最高,甘蔗梢也是一种优质的粗饲料资源,甘蔗渣可利用价值很低,不适合单独饲喂肉牛。  相似文献   

12.
单宁作为植物源的天然物质,其抗菌、无残留、环保、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在动物饲料添加剂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推广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单宁的来源、分类、结构、性质、活性特点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的利用单宁类物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建立肉用杂交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为研究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营养吸收、免疫调控及肠道屏障功能提供原代细胞培养模型。选用新生未吮乳的肉用杂交犊牛的空肠组织,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法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应用相差消化法和相差贴壁法对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法来鉴定细胞。结果表明:1)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法得到的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经纯化后得到90%以上纯度的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代至10代以上; 2)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为"S"形,符合细胞增殖规律; 3)免疫荧光鉴定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角蛋白13和绒毛蛋白; 4)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边缘有微绒毛结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清晰可见; 5)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细胞内含有60条染色体,形态正常,呈二倍体核型。综上所述,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及相差贴壁纯化成功得到犊牛小肠上皮细胞,为研究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营养物质吸收、免疫调控和肠道屏障功能提供了细胞素材。  相似文献   

14.
选择体重100-110 kg杜长大商品猪120头,研究不同静养时间对试验猪肉质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肉色评分试验4组比试验2组提高3.59%(P<0.01),大理石纹评分1组分别比2组、3组和4组提高24.42%(P<0.01)、55.17%(P<0.01)、39.18%(P<0.01),2组比3组和4组分别提高24.71%(P<0.01)、11.86%(P<0.05);电导率4组比1组和3组分别提高12.83%(P<0.01)、4.94%(P<0.05),2组、3组分别比1组提高10.18%(P<0.01)、7.52%(P<0.01);宰后2小时失水率1组比2组提高27.72%(P<0.05);a值3组分别比1、2、4组提高3.70%(P<0.05)、8.51%(P<0.01)、7.33%(P<0.01),1组比2、4组分别提高4.63%(P<0.05)、3.50%(P<0.05);b值2组比1组和4组分别提高7.57%(P<0.05)、16.38%(P<0.01),3组比4组提高12.41%(P<0.01);PH451组、2组分别比3组、4组提高2.35%(P<0.05)、2.67%(P<0.05)、2.19%(P<0.05)、2.52%(P<0.05);24 h肉色评分3组和4组分别比1组提高2.31%(P<0.05)、2.59%(P<0.05);24 h电导率2组比1组提高19.83%(P<0.01),3组和4组分别比1组提高10.74%(P<0.05)、11.16%(P<0.05);24hL值2组分别比1组、3组、4组提高3.15%(P<0.05)、3.67%(P<0.05)、5.30%(P<0.01);24 h a值4组分别比1组、3组提高4.32%(P<0.01)、6.19%(P<0.01),2组比3组提高3.88%(P<0.05);24 h b值2组分别比1、3、4组提高15.69%(P<0.01)、14.24%(P<0.01)、9.45%(P<0.01);24 h pH 4组比2组提高0.90%(P<0.05)。丙二醛和肌酸激酶试验4组比试验1、2、3组分别提高26.93%(P<0.01)、25.37%(P<0.01)、32.21%(P<0.01)和33.09%(P<0.01)、32.04%(P<0.01)、31.16%(P<0.01);乳酸含量试验3、4组比试验1、2组分别提高103.49%(P<0.01)、73.27%(P<0.01)、96.51%(P<0.01)、67.33%(P<0.01);皮质醇试验1、2、4组分别比试验3组提高60.06%(P<0.01)、61.43%(P<0.01)、55.15%(P<0.01);白细胞介素-1β试验1组比试验2、3、4组分别提高10.80%(P<0.01)、9.70%(P<0.01)、5.53%(P<0.05);肿瘤坏死因子试验1组比试验3组提高12.43%(P<0.01),试验4组比试验3组提高8.40%(P<0.05);结合珠蛋白试验1组分别比试验2、3、4组提高14.81%(P<0.05)、16.04%(P<0.01)、13.02%(P<0.05);多巴胺试验4组比试验3组提高15.38%(P<0.0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引起我国部分地区进口白羽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疫情的病毒来源及其变异趋势,本研究对从进口白羽肉种鸡分离的8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8株ALV-Jgp85氨基酸遗传演化分析显示,其与ALV-J肉鸡分离株(包括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美国肉鸡ALV-J分离株、国内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2.5%,而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同源性较高,为93.5%~95.1%,处于同一分支。8株ALV-J的3'非编码区(3'UTR)在rTM区缺失203bp,DR-1区缺失7bp,E元件位置缺失125bp,仅保留了22个碱基,这一缺失特征与GD14J2一致。8株ALV-J的3'LTRU3区序列与ALV-J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1.5%,而与GD14J2病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4.3%~96.3%。序列分析发现U3区存在连续11bp缺失和164位碱基突变(C/T),该突变形成2个新的转录调控元件AIBREP1、AIBREP2。综合gp85、3'UTR和U3区序列特征,推测引起本次进口白羽肉种鸡禽白血病的ALV-J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为同一来源。但本次分离到的ALV-J病毒株也有新的变异趋势,这些变异是否与ALV-J致病性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ALV-J有效防控和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以来,某进口品种肉种鸡发生疑似禽白血病病例,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为确定该次疫情的病原,本研究从辽宁、山东等地发病鸡场采集55份疑似禽白血病病料样品。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病料样品肝脏和脾脏均有髓细胞样肿瘤细胞增生。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显示,55份病料样品中ALV阳性样品12份(21.8%),MDV阳性样品1份(1.82%),REV均为阴性。将12份ALV阳性病料样品经处理后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有8份ALV群特异性抗原阳性。ALV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8个分离株均为J亚群ALV(ALV-J),测序结果显示,8个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100%,与A、B、C、D、E亚群ALV的同源性仅为56.5%~58.8%,与ALV-J的同源性为90.7%~96.6%,进一步表明所有分离株均为ALV-J。上述结果表明,引起该次进口白羽父母代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的病原主要以ALV-J为主,该研究结果为疫情的溯源和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扩增口蹄疫病毒(FMDV) 3C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 3C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并将该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应用于3C的检测。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3C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256 000; IFA结果显示,该抗体能够检测到3C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检测到在细胞中过表达的3C蛋白。本研究制备的FMDV 3C蛋白多克隆抗体为FMDV及其3C蛋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测定了杜长大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试验猪的胴体瘦肉率较高为65.82%,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50和3.05,背最长肌中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比例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较高,分别为79.18%和57.52%。  相似文献   

19.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AIV)冷适应疫苗可以弥补灭活疫苗临床保护效果的不足。为明确宿主对冷适应疫苗的免疫应答效应,本研究将H9N2AIV(A/chicken/Shandong/903/2013,CK/903/2013)接种10日龄SPF鸡胚连续降温传代,获得在25℃能够稳定复制的冷适应株Ca30。实验结果显示:Ca30株具备冷适应性和温度敏感性,在传代过程中病毒HA蛋白出现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在25℃传代20次后已经获得稳定的氨基酸突变。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以106.0EID50的剂量鼻腔感染1周龄SPF鸡,Ca30株仅在喉气管中低水平复制,病毒接种后第3周SPF鸡血清针对Ca30株、异源病毒株1167的血凝抑制效价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2log2和5.8log2,接种后第4周针对母本病毒CK/903/2013的血凝抑制效价达到最高值7.6log2。qPCR检测结果显示,Ca30在25℃时能够在鸡胚肺脏、肝脏和心脏中复制,对肺脏的亲和力最强。利用qPCR检测冷适应株Ca30接种鸡胚后各脏器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Ca30株感染鸡胚后,引起鸡胚肺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18~16.47倍;感染后8h引起鸡胚心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的转录水平上调,之后降低甚至下调;72h时引起鸡胚肝脏中IL-1β、IL-6、IL-8和OAS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28~6.53倍;在鸡胚脑组织中,各类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本研究培育了一株H9N2AIV冷适应毒株Ca30,为深入研究冷适应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20.
体型性状在家畜育种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体型各性状的关系及其在育种中的联合应用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对一核心种猪场大约克猪的体重、背膘厚、体高、体长、胸深、胸宽、管围、臀围共8个影响猪体型的性状测定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8个性状可以聚为3类,体长、体高、体重和胸深聚为类Ⅰ,臀围、胸宽和管围聚为类Ⅱ,背膘厚与其它性状相关最低,单独聚为类Ⅲ;主成分分析把8个性状简化为有独特的信息侧重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08%),分别为体重因子、体高因子、背膘因子和胸深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