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2005年山东省某鸵鸟饲养场发病鸵鸟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01,采用一步法R-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研究了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一致(^112R—R—Q-K—R-F^11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目前报道的鸵鸟源和其他禽类NDV毒株基因型一样,说明目前我国流行的仍然是NDV基因Ⅶ型。提示,对于鸵鸟新城疫的防治,除进行疫苗免疫之外,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1997-2005年中国水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强毒特征,与致病指数测定结果一致。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0株NDV分离株中有8株属于基因Ⅶd型,1株属于基因Ⅶc型,1株属于基因Ⅸ型。表明基因Ⅶ型NDV是造成中国水禽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与同期中国鸡群发生新城疫感染的流行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技术对1株鸵鸟源新城疫病毒TN株融合蛋白基因(F基因)进行扩增,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NDV毒株对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TN株F基因的长度为1 662 bp,可编码553个氨基酸,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为1株新城疫弱毒株;与贵州省其他禽源(包括肉鸡、蛋鸡、越南斗鸡、七彩山鸡和鸽子等)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0%~89.6%,氨基酸同源性为87.5%~92.1%;与国内外NDV代表株(Lasota株、B1株、F48E9株、CH2000株和TW2000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4%~98.6%,氨基酸同源性为88.3%~98.0%.经系统发生树分析,TN株与NDV弱毒株Lasota株和B1株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II型NDV.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自广西4种鸟类的10株新城疫病毒(NDV)分离株,进行HN基因的RT-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旨在探讨广西野鸟源NDV HN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为科学防控新城疫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0株广西野鸟源NDV分离株HN基因的ORF全长均为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符合强毒株的基因长度特征。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2株鹧鸪源NDV分离株与NDV基因XII型同源性高达98.0%~98.1%, 5株斑鸠源和3株鸽子源NDV病毒与NDV基因VI型的同源性高达90.0%~91.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0株广西野鸟NDV分离株与我国经典强毒株F48E9、弱毒疫苗株LaSota和基因VII型NDV(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疫苗株基因型)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2003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收集的疑似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鸡源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2株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产生病变的新城疫病毒,并对其进行了蚀斑纯化。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含病毒融合蛋白基因47nt~420nt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2株NDV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R-R-Q-K-R-F^117。重要中和位点、糖基化位点及半胱氨酸残基高度保守。与GenBank中30株NDV参考毒株F基因序列比较和分析后,发现12株NDV分离株均为基因VIId亚型毒株,为我国目前优势流行毒株;与不同地区及宿主来源的参考毒株比较的结果表明本次分离于东北地区的毒株没有明显宿主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鸵鸟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贵州省某鸵鸟饲养场病死鸵它的脑、脾中分离出1株新疫病毒——鸵鸟ND99,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确诊该场流行的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为鸵鸟新城疫。经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3日龄雏鸡内接种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表明该分离株为缓发型毒株,其毒力弱于LaSota株。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鸡源基因Ⅸ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对两株蛋鸡源NDV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全基因测序分析。参考基因Ⅸ型NDV毒株的序列设计10对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对NDV分离株Layer/China/Yulin/10和Layer/China/Changan/10分段进行扩增及测序,拼接获得全基因序列。结果表明,2株病毒的MDT分别为37.2和56.5h,ICPI分别为1.838和1.603,F基因的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 R-R-Q-R-R-F117,HN基因均编码571个氨基酸,均符合NDV强毒株的特征;2株病毒的基因组全长均为15 192bp,同源性高达99.9%;F基因和全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2株NDV均属于ClassⅡ中的基因Ⅸ型,和其他基因Ⅸ型和基因Ⅲ型毒株的亲缘性较高,与野鸟源NDV同源性为99.9%,遗传距离为0.001 1,以上结果表明,这两株鸡源NDV与野鸟源NDV的亲缘关系较近。提示野鸟可能在基因Ⅸ型NDV的扩散与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陕西省户县某猪场患流感样症状病死仔猪肺脏分离得到1株副黏病毒,命名为猪源副黏病毒(PPMV)HX01株,对分离毒株鉴定后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全基因测序分析。参考PPMV JL-1株基因组序列设计10对引物,对PPMV HX01株分段扩增并测序,将测序成功的各序列依次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该病毒MDT为91.2h,ICPI和IVPI为0,EID50为10-10.25/mL,表明该毒株属于新城疫弱毒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HX01株(全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F795531)与NDV参考毒株全基因核苷酸同源性83.3%~99.8%,该病毒与基因Ⅱ型我国传统弱毒疫苗株La Sota全基因水平和各个基因编码开放阅读框的同源性均在99.5%以上,而与基因Ⅸ型国家标准强毒株F48E9和目前流行的基因Ⅶ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从几个发生禽病的地区分离到6株病毒,经过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确定为鸡新城疫病毒;根据GenBank公布的新城疫F基因强弱毒株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的F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10 bp,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有3株具有新城疫强毒株特性,同时还具备新城疫Ⅶ基因型特征,另外根据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静脉致病指数(IVPI)指标测定结果,最终判定这3株是新城疫强毒株且属于基因Ⅶ型,其余3株病毒分离株与La Sota的核酸序列同源性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从广西防城港市1只患病白鹭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WBE-10),为了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进行研究,对该毒株进行了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和全基因组扩增(RT-PCR)。结果显示:该病毒的ICPI值为1.846,表明该毒株属于强毒株,F基因的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112R-R-R-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特征,该结果与ICPI的测定结果一致;F基因绘制的遗传进化树表明该毒株属于基因VIIa型,与Sukorejo/019/10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分离株在全基因组序列与印度尼西亚鸡分离株Sukorejo/019/10较接近。本试验为进一步了解候鸟源携带新城疫病毒与家禽新城疫疫病传播、暴发之间的联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