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园土壤铝动态及茶树铝吸收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了在茶园和根际土壤铝动态及茶树铝吸收特性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1.对210个样品测定,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为2.5-988mg/kg,平均238 mg/kg。无定形和层间铝是茶园土壤铝的主要形态;植茶后茶园土壤的水溶性、交换性和有机结合态铝趋于增加。2.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供给茶树NH_4~+-N时,茶树根际土壤(距根表 1mm)的交换性铝显著增加。3.铝在一定范围(≤400 μmol/L)增加茶树侧根数量和长度。4.动力学研究表明茶树根系对铝的吸收表现为可饱和特性,初始时有一快速的吸收过程,并在约6h后转变为缓慢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的方法,研究了茶树对铜及铜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CuSO4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铜含量,茶树主根和吸收根对土壤有效铜含量的反应较敏感,可作为茶园缺乏或污染诊断时植物分析的适宜部位,施铜能明显提高茶树体内的铜含量,但铜的移动性较差,叶面喷施主要积累于成熟叶,生产枝和新梢中,土施则集中于吸收根和主极中,施铜对茶树磷,锌的吸收有不利影响,但能提高锰的含量,铜对钾,镁,钙,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茶园土壤、茶树芽叶及加工后的绿毛茶含铜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当地红壤茶园土含铜量平均为 2 3 9mg/kg。不同品种茶树老叶、嫩叶、嫩梗 ,正常芽叶、对夹叶其含铜量均有差异 ,其含量嫩叶>嫩梗 >老叶 ,正常芽叶 >对夹叶 ,且差异显著。鲜叶加工后的绿毛茶含铜量略有增加 ,可能与加工机具污染有关 ,但不论鲜叶或成茶 ,其含铜量均符合我国茶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红壤成年条栽茶园免(少)耕的技术效应。八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免(少)耕能增加茶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效应。免耕与常规耕作比较,平均增产10.2%,纯收入增加15.98%;在100×20×60cm~3土体内的茶树根系总量(含吸收根、输导报)多1.2倍,其中吸收根多1.8倍,有利于茶树水肥的吸收。免耕还具有较好的水热效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土壤冲刷量仅为常现耕作的17.3%。  相似文献   

5.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处理对茶树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与茶树吸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对锌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间和根部吸收的锌能很快转移到茶树的其它部位,除成熟叶外,新梢,生产枝,主根和吸收根含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达极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田间条件下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大田条件下1、2、3、5和10龄龙井43茶园头年秋天整株茶树、第二年采摘新稍、修剪物和落叶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养分量,研究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1龄茶园到5龄茶园,茶树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增加约32倍、21倍、25倍、29倍,到10龄茶园,与5龄茶园相比,仅分别增加约71%、17%、13%、14%。从1龄到2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90.01、5.71、31.11kg/hm2,从2龄到3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22.74、9.63、45.14kg/hm2,从3龄到4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44.03、10.33、47.99kg/hm2。幼龄茶树经过定型修剪后,吸收的养分有一部分通过修剪物和落叶回归土壤,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养分量占总量的43.9%、48.7%、61.3%左右。进入青年期,如5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约为164.4、12.68、71.29kg/hm2。进入采摘后,茶树所需的养分主要用于新稍生长,一部分分配到修剪物和落叶之中,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氮、磷、钾养分量比较稳定且只占较少份额(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约为7.54、0.53、5.44kg/hm2)。本试验对田间条件下不同生育期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量的研究建立了试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茶树养分需求规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针线虫对茶树的致病作用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线虫是福建省茶园中普遍发生的植物线虫,在一些茶园的茶树根围线虫区系中针线虫量占92%以上,100克茶根围土壤中含针线虫可高达1500~2000条。对采自福州郊区针线虫(图1)的鉴定结果,确认为弯曲针线虫(Paratylenchus curvitatus Van derLinder)。然而,弯曲针线虫对我国茶树的为害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笔者从1988年至1990年就弯曲针  相似文献   

9.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处理对茶树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与茶树吸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对锌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部(喷施)和根部(土施)吸收的锌能很快转移到茶树的其它部位,除成熟叶外,新梢、生产枝、主根和吸收根的含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新梢可作为茶树缺锌诊断的取样部位。叶面喷锌对茶树体内P含量影响不大,对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土施则降低P和K的吸收。P—Zn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发生在茶树体内,而是表现在茶树根系的吸收上。对Fe、Mn、Ca和Mg含量的影响,则无论是叶面喷锌还是土施锌,均表现为茶树多数部位降低,其中土施对这此元素的影响比叶面喷施明显。施锌对Cu和Na含量的影响不大。从施锌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对矿质养分吸收进行综合评价来看,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  相似文献   

10.
王立 《中国茶叶》1993,15(2):2-3
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要使当前茶叶产量有重大的突破,关键在于了解根系的形态建成及其生长初态,克服限制根系生长的不良因素以促进茶树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几乎所有的农业技术措施首先影响到茶树的根系,根生长在土壤中不易引人注意,其实根系的分布与生长动态,是制订茶园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栽培,首先  相似文献   

11.
一、茶树钾的营养特征钾与氮、磷一样是茶树生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茶树体内各器官组织中都含有钾,且含钾量比磷高,一般根茎叶全株平均含钾(K_2O_,下同)占干重为1%左右,其中幼嫩芽叶含钾达2.5—3%,一般嫩芽叶中含钾低于2.0%,或老叶含钾低于1%为缺钾的标准。茶树多年生,以采叶为目的,长期在一块地上生长采叶,带走钾亦多,亩产干茶三百斤的,就要带走钢6—7.5斤,钾肥吸收率以45%计算,应施钾13.2—16.5斤,可见茶树需钾量是较多的。  相似文献   

12.
茶园——土壤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植茶后土壤酸度逐渐增高,盐基含量降低,铝饱和度增加,土壤呈现酸化现象。本文通过茶园—土壤系统中铝、锰、钙、镁等矿质元素循环,探讨了茶园土壤酸化的原因。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茶场的黄棕壤上,对不同植茶年限(9龄、29龄、80龄)茶园的茶树茎流、透冠水和土壤渗漏水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茶树是富集铝和锰的植物,茶树茎流与透冠水相比,具有含铝多、含盐基少、pH 值较低的特点。茶园土壤酸化受茶树群体分布的影响而存在着不均一性,植茶初期离茶树根颈近的土壤率先酸化,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和茶树群体覆盖度的增加,茶树落叶  相似文献   

13.
与N素肥料一样,P、K肥料也是茶树营养的主要元素.尽管在田间试验中已经知道,施用P、K肥料的效果远不及施用N肥料的效果,但是如果茶园土壤一旦缺P、K,也会造成减产,因此,茶园P、K肥料也一直为有关研究人员所关注.一、有关磷素的研究1、茶树对磷的吸收与含量分布日本石垣幸三用P~(32)培养液和涂抹等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和叶面对磷的吸收状况,结果表明,由茶树根系所吸收的P~(32)起初大部分都积累在根中,以后徐徐地向上部输送,培养液中P~(32)的含量越高.根系吸收的时间越长,p~(32)被输送到各器官的数量也越多.用P~(32)涂抹茶树叶片,表明了叶片对P~(32)的吸收量以涂抹在叶子背面的多.  相似文献   

14.
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茶树(3个品种)受铬(Cr3+)、镉(Cd2+)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铬、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铬(20~100mg/L)、镉(1~5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铬、镉含量总体随铬、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铬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老叶>新梢(一芽二叶);镉则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根部吸收的铬、镉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但镉在茶树体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强于铬,运输到地上部的镉极易迁移到新梢中。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茶树对氟的吸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氟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茶树对溶液氟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茶树生长对溶液氟的反应.结果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性与品种有关.低氟(<50 mg/L)能够促进茶树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但高氟(≥50 mg/L)不利于茶树的生长;1mg/L氟处理下,茎和叶中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R茎2=0.9164,R叶2=0.9706),根中氟含量变化不显著;10 mg/L氟处理下,根、茎和叶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并于32 d达到最大值.低氟下(0.1~10 mg/L),茶树根系吸收溶液氟符合Micha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说明茶树根系吸收氟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过程;高氟下(50~100 mg/L),表现出被动吸收的过程,根系和茎氟含量迅速上升,叶在50 mg/L氟处理下达到饱和状态.茶树根系氟吸收短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是快速的吸收随后是缓慢的饱和吸收,这可能与根细胞壁吸附氟离子和氟离子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茶树氟的吸收速率与转运速率均与氟处理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茶树铜含量及其与土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炎 《茶叶》1992,18(4):12-15
本文研究了铜在茶树体内的分布以及不同品种、土壤与施肥对茶树鲜叶含铜量的影响,并提出在中小叶种地区提高红茶品质的一些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土是根土是棉花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生长发育的场所。土壤条件适宜与否,对棉花个体发育和增产潜力影响很大。棉花是深根作物,主根竟可深入土层2—3米,侧根可达1米左右,其根系多分布在30厘米左右的耕作层内。因此,它需要深厚平整,肥沃疏松,水分适宜的棉田。在一些贫瘠的土壤和浅耕的棉地,往往可以看到侧根生长过浅,局限于犁底层之上,主根碰到坚实的犁底层被迫卷曲,骤然变细的现象。据我们一九七八年调查,棉地深耕6寸的比深耕3寸的单株大型侧根数多3.9根。据原我省彭泽棉花试验站从深耕0.6尺、0.8尺、1.6尺、2.4尺的棉田中测定棉根生长情况,随着耕作的加深,主根增长,增粗,侧根增多,增长(见表一)。棉花只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才有良好的根系,从而吸收较多的肥水,增强抗旱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瑞昌县横立山公社,  相似文献   

18.
茶肥1号埋青对茶园土壤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肥1号是生长量大,含N量高的绿肥,施用茶肥1号可以改良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茶园土壤固C和茶树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硼处理下大豆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强  严红  王帆 《大豆科学》2007,26(1):111-114
缺硼可导致大豆不结实,根系是缺硼最敏感的部位.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对生产中普遍使用并对硼敏感的大豆品种(Glycine max(L.)Merrill)北9395的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 处理的主根长、主根粗、主根干重、侧根数、侧根总长度、侧根干重、须根干重、根干重、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主根粗、侧根数、总侧根长与BO对比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硼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根系性状及其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主根生长的好坏可以作为评价其它根系性状的重要指标;主根干重和根干重与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可以作为判断大豆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茶树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洵  茹国敏 《茶叶科学》1986,6(2):15-24
用同位素~(16)N 示踪法研究了茶树对氮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茶树在春茶期间所吸收的氮肥大部份被输送到地上部,保留在根系中的只是少数;地上部以芽叶中含量最高,根系以吸收根中含量最高。茶树在整个秋冬季节都能连续不断地吸收氮肥,但吸收能力从秋到冬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秋冬期吸收的氮表现出利用——积累——再利用的特点;贮藏于根中的可溶态氮具有较高的再利用率。茶树对肥料氮的利用率,春肥达44.7%,夏肥为20—30%,秋冬肥到春茶结束时达18.08—30.82%,其中以早施的利用率高;三种氮源的利用率:铵态氮>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