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不能人工培养、存在于植物筛管内的专性寄生菌,世界各地已报道植原体可引起1 000余种各类植物系统性病害,涵盖农作物、园艺、花卉、果树和林木等,该病害传播性强、症状明显、危害较大,可不同程度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变异,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樱桃植原体病害就是其中一种,近年来该病害已经成为威胁樱桃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引起樱桃花变叶(绿)及花器官、叶片、果实的生长发育异常和变异,并最终导致植株2~5 a(年)内迅速死亡,对我国乃至世界樱桃产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损失。随着我国近几年不同地区樱桃植原体病害发生面积、规模及危害程度地不断增加,尤其是笔者研究发现的重庆地区大规模爆发引起了极大威胁,使得有关其致病机制、植株生长发育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系统研究显得迫在眉捷、尤为重要。针对樱桃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需求,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主要从植原体的分类、检测与传播以及樱桃植原体病害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樱桃植原体病害研究与防治等提供重要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与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抗体法观察病毒病感染植物组织时,过去一般用透光型荧光显微镜。作者用RFM研究出一种简便诊断黄萎型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MLO)病害的方法。 作者将新鲜的感染病毒和类菌原体植物,用徒手把韧皮部组织切成0.5~8.0mm厚 成玻片后用落射型荧光显微镜(reflecting  fluorescence microsope简称R F-M,型号:Olympus BHS-RE-A)观察染病韧皮部组织有明显黄色荧光细胞群,而健康的植物从未发现象染病组织部样明显的荧光。同一试材用常规法固定、多埋,超薄切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证实在染病植物韧皮部细胞中病原的存在。通过对感染引种不…  相似文献   

3.
植原体是柔膜菌纲的致病微生物,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靠刺吸式昆虫传播。目前已有6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还有19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测序成功。这些植原体基因组G+C含量低(19.3%~28.6%),缺少氨基酸合成、脂肪酸合成、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生化途径的基因,具有大量的潜在移动单元。植原体能够通过信号肽(Sec)依赖性分泌系统向寄主细胞分泌致病效应因子蛋白,目前功能研究较多的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蛋白有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天狗蛋白和花变叶诱导蛋白。翠菊黄花植原体蛋白11和天狗蛋白能够引起植物丛枝、矮化等症状,花变叶诱导蛋白引起寄主植物花器发育不正常,这些症状的发生有利于叶蝉等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有助于植原体的传播。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能够和寄主植物的TCP转录因子家族互作,影响茉莉酸和生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导致丛枝症状的发生。花变叶诱导蛋白能够和寄主植物的A和E类MADS转录因子互作,使调控花器发育的MADS转录因子降解。今后要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序更多植原体种或株系的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植原体寄主选择机制,筛选鉴定效应因子,综合应用表型组、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其致病机理,为植原体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发现了一类比细菌小的微生物,人们称这类微生物为“立克次氏体”。有关科学工作者在电镜下观察认为是类菌原体为害的植物韧皮部组织超薄切片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新奇的粒,该粒子有约20—30毫微米厚的、坚突的细胞壁(类菌原体无壁),呈山脊状或波浪形突起。它们的形状多样,大都是棒状,也有球形或纤维状的,大小一般宽0.32—0.5微米,长1—4微米。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重庆市采集到表现花变叶症状的中国樱桃枝条样品,利用透射电镜在感病樱桃枝条韧皮部筛管细胞内观察到直径为200~500nm的圆形或者近圆形的植原体粒子。提取感病和健康花瓣的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延伸因子rp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感病植株中扩增得到了长度分别为1.4kb的16SrRNA基因和1.2kb的rp基因。序列一致率分析表明,樱桃花变叶植原体16SrRNA基因和rp基因均与四川甜樱桃花变绿植原体相应基因的核苷酸一致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9.8%;16SrRNA基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樱桃花变叶植原体与四川甜樱桃花变绿植原体、枣疯植原体的相似系数均为1.00;基于16SrRNA基因和rp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时发现,樱桃花变叶植原体均与16SrV-B亚组成员聚为一簇,该植原体属于16SrV组的B亚组。  相似文献   

6.
桃黄化病病原植原体的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云  王靖  赵艳琴  何苗 《园艺学报》2009,36(3):341-346
 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桃植原体黄化病病原进行了研究。经DAP I荧光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叶叶脉韧皮部存在荧光点; 在透射电镜下病叶韧皮部存在植原体菌体, 其大小为40~650 nm, 平均大小350 nm, 单位膜厚度10~16 nm。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桃植原体黄化病患病植株提取的DNA进行nested2PCR扩增, 获得115 kb的特异片段, 同时构建了16S rDNA系统进化树。桃黄化病植原体序列与油桃黄化NecY2In1 (nectarine yellows) 病原同源性最高。从而探明了桃黄化病病原为植原体及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该病病原物为类菌原体,在寄主的筛管及伴胞中存在,是一种无细胞壁、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态质粒。枣疯病的寄主有枣树和酸枣树。据多年观察,该病一般在枣树上1个枝或几个枝的枣股上先发病,有的是根蘖先发病或枝条同时发病,而后扩展到全株。病原侵染树体后,芽不正常  相似文献   

8.
刘林 《果树学报》2012,(5):872-876
【目的】果实韧皮部胞间连丝分布特点决定韧皮部同化物卸载途径类型,为了解‘富有’柿果实膨大期韧皮部胞间连丝分布特点,【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膨大期果实韧皮部做超微结构研究,统计不同类型细胞界面上胞间连丝发生频率。【结果】结果表明,柿果实维管束没有维管束鞘,直接与果肉细胞连接,韧皮部由筛管分子、伴胞和维管薄壁细胞构成,筛管-伴胞界面、伴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维管薄壁细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以及维管薄壁细胞-果肉细胞界面上都存在胞间连丝,伴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上的胞间连丝发生频率约为维管薄壁细胞-果肉细胞界面上的一半。【结论】据此认为,‘富有’柿果实韧皮部伴胞与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上分布有中等数量的胞间连丝,显示韧皮部卸载途径为共质体类型。  相似文献   

9.
《蔬菜》2018,(12):82-82
正2018年11月9日,Plant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波兰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RobertMalinowski课题组题为"芸薹根肿菌刺激植物早期韧皮部分化及诱导蔗糖转运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描述了芸薹根肿菌如何通过刺激根韧皮部的分化和韧皮部特异性表达糖转运蛋白SWEET11和SWEET12,增加其向感染部位递送蔗糖的能力,从而与宿主建立长期摄食关系。芸薹根肿菌通过根毛细胞感染植物,产生次生游动孢子,将其从根毛细胞释放到土壤中。释放的游  相似文献   

10.
梁静思  祝菊澧  徐裴  张佩  李灿辉  唐唯 《园艺学报》2020,47(9):1777-1792
植原体能引起多种植物的丛枝、缩叶、紫顶及果实和花畸形。近年来植原体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已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对植原体病害的传播特点和植原体的分类学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植原体基因组和质粒研究现状,分泌蛋白、寄主抗病基因克隆和致病机理相关的研究进展;对几种马铃薯植原体病害进行阐述;讨论了植原体病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植原体病害研究、田间快速检测及病害流行预测、植原体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马铃薯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几种典型的黄化和丛枝病,即矮牵牛上感染翠菊黄化“病毒”病,泡桐和马铃薯丛枝病,和桑树矮缩病的病原重新作了研究,发现所有感病植株的韧皮部都有菌原质类的粒体存在,而在健康的植株内则没有。这些菌原质类的粒体只存在于韧皮部的筛管、伴细胞和韧皮部的薄壁组织,只存在于细胞质中。它们的形状有园形、椭园形或不规则形。粒体的直径80-800毫微米。没有细胞壁,有一个膜,直径在100—250毫微米的较小粒体,是近园形的,其中充满直径约13毫微米的似核糖类的微粒。在许多微粒中可以看到有类似细菌体内去氧核糖核酸绳状物质。直径300毫微米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苹果锈果病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有的资料认为该病原可能是类菌原体。随着抗菌素在植病上的推广应用,对类菌原体已有一定疗效。据此,我们设置了几种锈果病的防治试验,于198。、1981两年在忻县大南宋大队果园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刘英胜 《果农之友》2014,(11):37-37
枣疯病又称丛枝病、公枣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一旦发病,翌年就很少结果,发病3~4年后即可整株死亡,对生产威胁极大,近年来在衡水市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病原植原体,旧称类菌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态质粒。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10纳米单位的膜所包围。  相似文献   

14.
柑桔黄龙病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病原大体上被归于三个类群:螺原体,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或类立克次氏体细菌、亦有人称为类细菌。前两者缺乏细胞壁,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无反应,而类立克次氏体或类立克次氏体细菌则有细胞壁,对四环素和青霉素都敏感。目前,细胞壁的有无和对四环素青霉素的反应是区分有关病原物类群的重要依据。 在柑桔黄龙病研究中,广西柑桔黄龙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柑桔病毒病,是指由病毒(Virus)引起的柑桔病害。柑桔的类似病毒病害是指由类病毒(Viroid),螺原体(Spiroplasma),植原体(Phytoplasma)和某些细菌引起的柑桔病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系统侵染、嫁接传播。  相似文献   

16.
苹果锈果病也叫苹果花脸病或裂果病,是由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近年又发现病株组织中有植原体(类菌原质)存在.该病主要由带病接穗或带病砧木通过嫁接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树根部接触传播,还可通过刀、剪、锯等工具传播.梨树是苹果锈果类病毒的潜隐性寄主,故苹果和梨树混栽或靠近梨树的苹果树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7.
发现辣椒有植原体病害后,对永安市的辣椒种植田进行抽样,涉及8个乡镇的6种辣椒品种,共取样50株,用16SrRNA通用引物对各样本进行Nested-PCR扩增,结果显示有4个辣椒品种,30株辣椒含有植原体。说明当地辣椒植原体病害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6个枣树品种枣疯病抗性差异以及枣树体内植原体迁移特性差异,为抗枣疯病枣树品种的选择利用以及枣疯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采集携带植原体的鸡心脆枣接穗,嫁接到健康枣树砧木上,采用田间调查与普通PCR技术相结合方法,比较不同品种抗枣疯病情况与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中迁移情况。【结果】不同枣树品种发病时间不同,发病率差异显著,蜂蜜罐枣、尜尜枣和猴头枣为抗病类型,冬枣、红螺脆枣和鸡心脆枣为感病类型。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中迁移速度不同,植原体在鸡心脆枣和冬枣内迁移速度最快,其后依次为蜂蜜罐枣、红螺脆枣、尜尜枣,在猴头枣内迁移速度最慢。【结论】6个枣树品种中蜂蜜罐枣、尜尜枣和猴头枣表现一定的抗病能力,初步确认了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体内迁移特征的差异,可为抗枣疯病品种的选择利用和枣疯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中分别得到175和164个候选的枣AP2/ERF转录因子序列,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去除重复序列,采用SMART软件预测蛋白结构域发现,枣基因组中包含有145个AP2/ERF基因,其中ERF、AP2、RAV亚家族分别含有116个、23个、5个,另有1个独立基因。预测枣AP2/ERF转录因子氨基酸数量在111 ~ 692之间,分子量在12 446.87 ~ 76 154.10之间,pI在4.31 ~ 10.11之间。鉴定出的145个AP2/ERF转录因子,105个分别定位到12条染色体上,40个未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嫁接病芽方法将枣疯病植原体转至健康枣植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和qRT-PCR手段,分析了AP2/ERF转录因子对枣植原体侵染的响应,在植原体侵染枣的6个不同时期,枣AP2/ERF表达数量和表达量均不相同,共有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ZjAP2*9、ZjERF49和ZjERF91是响应枣疯病植原体最为重要的AP2/ERF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20.
谈谈柑桔茎尖嫁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往往感染一种或多种病毒、类病毒和类菌原体等病原微生物。为防止这些病害的蔓延危害,过去曾用多胚性品种种子播种得到无病的珠心系植株。但珠心苗进入结果期迟,枝条多刺,且果实品质不稳定。根据一般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