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重庆市采集到表现花变叶症状的中国樱桃枝条样品,利用透射电镜在感病樱桃枝条韧皮部筛管细胞内观察到直径为200~500nm的圆形或者近圆形的植原体粒子。提取感病和健康花瓣的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延伸因子rp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感病植株中扩增得到了长度分别为1.4kb的16SrRNA基因和1.2kb的rp基因。序列一致率分析表明,樱桃花变叶植原体16SrRNA基因和rp基因均与四川甜樱桃花变绿植原体相应基因的核苷酸一致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9.8%;16SrRNA基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樱桃花变叶植原体与四川甜樱桃花变绿植原体、枣疯植原体的相似系数均为1.00;基于16SrRNA基因和rp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时发现,樱桃花变叶植原体均与16SrV-B亚组成员聚为一簇,该植原体属于16SrV组的B亚组。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抗体法观察病毒病感染植物组织时,过去一般用透光型荧光显微镜。作者用RFM研究出一种简便诊断黄萎型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MLO)病害的方法。 作者将新鲜的感染病毒和类菌原体植物,用徒手把韧皮部组织切成0.5~8.0mm厚 成玻片后用落射型荧光显微镜(reflecting  fluorescence microsope简称R F-M,型号:Olympus BHS-RE-A)观察染病韧皮部组织有明显黄色荧光细胞群,而健康的植物从未发现象染病组织部样明显的荧光。同一试材用常规法固定、多埋,超薄切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证实在染病植物韧皮部细胞中病原的存在。通过对感染引种不…  相似文献   

3.
刘林 《果树学报》2011,(6):1050-1053,I0003
蚜虫是以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的专性寄生昆虫,杏树春生新梢易受桃蚜等蚜虫侵染,桃蚜在新梢上迅速繁殖并聚集,汲取韧皮部富含糖分的汁液,通常引起杏叶卷曲变形,抑制新梢生长。为了解桃蚜侵染对杏幼叶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以采集被蚜虫寄生的幼叶,经过固定、脱水和包埋,做成厚度60nm超薄切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受桃...  相似文献   

4.
依据已获得的16S rDNA序列,通过BLAST和DNAman软件分析其同源性,找到其保守序列,并设计出NTF1/NTR1、NTF2/NTR1、NTF3/NTR1、NTF1/NTR2、NTF2/NTR2、NTF3/NTR2共5对引物序列,通过优化,筛选出了适宜的PCR检测体系,通过检测验证,该体系能很好地应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检测。利用优化的检测体系对新疆部分样品进行检测,发现灰枣品种的个别样品携带植原体。  相似文献   

5.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桃品种"津柳早红""巨佳""春雪""中油16桃"为试材,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拟合得到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二氧化碳响应曲线。结果表明:"津柳早红""巨佳""春雪""中油16桃"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明显,其中"津柳早红"饱和光强最小,光能利用率较高;CO_2补偿点最低,最耐CO_2亏缺,于适宜设施条件下栽培,生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桃品种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导法、萌芽生长法和组织变褐法对82个桃品种或优系的耐寒性评价,结果表明:桃一年生休眠枝的耐寒温度为-19.0~-27.0℃,叶芽为-18.5~-26.1℃,花芽为-17.0~-24.0℃;枝、叶芽和花芽三者间耐寒性呈显著正相关,抗性强弱的顺序为:枝>叶芽>花芽;枝组织的耐寒力顺序为: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髓;品种间、品种群间及变种间抗寒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出在很少发生-23.0℃以下低温的地区为桃适宜经济栽培区。  相似文献   

7.
桃果实维管束的分布及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桃果实输导组织分布及结构特征, 以‘大久保’桃果实为试材, 观察了维管束系统的分支体系和分布状况, 并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维管束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维管束分为骨干、分支和毛细3级, 其中骨干维管束又分为种胚维管束、内果皮维管束和中果皮维管束(腹维管束、背维管束及分布在内果皮两侧着生于果柄的维管束) , 分别为种仁、内果皮、中果皮的物质运输通道。种胚维管束韧皮部极其发达, 并伴有三生结构; 内果皮中分布的维管束韧皮部发达; 腹维管束、背维管束粗大且分支较多, 兼具发达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分支维管束和毛细微管束主要分布在中果皮中。毛细维管束的特点是韧皮部处有腔, 腔体随着果实的发育不断扩大。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由此推测种仁和内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有机营养为主, 中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则涵括有机物、无机物、水分。  相似文献   

8.
张忆青  刘杰 《落叶果树》1993,25(2):21-22
近年来,利用昆虫病原线虫《泰山1号》Het-erorhabditissp,在苹果园中防治桃小食心虫获得成功。但利用线虫防治害虫要求条件比较严格,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防治效果不够稳定,另外线虫用量大,工厂化繁殖才起步,因此大面积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尚在试验阶段。 1992年,在山东省寿光、莱州、泰安等地的130hm2(公顷)苹果园利用S.carpocapsaeAgriotos品系进行防治桃小食心虫试验,取得较好防效,现初报如下。18虫在果国土壤申分布、存活、但染力 的测试1.1试材及方法 试验地点在山东省寿光县以寿光园艺场为中心,沿弥河两岸100hm’苹果园,…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类型欧李与桃枝条解剖结构的差异,采用硝酸-铬酸离析法、徒手切片法和显微照相技术,检测并比较了6种不同类型欧李和桃枝条的横切面以及导管分子。结果表明,6种不同类型欧李导管类型有4种,其中以网纹导管居多,其次是孔纹导管、螺纹导管,环纹导管最少,穿孔板类型为单穿孔板;桃导管类型也有4种,以环纹为主,穿孔板类型也是单穿孔;从导管长度、导管直径可看出欧李与桃导管存在差异。桃枝条横切面木质部率明显大于欧李,而桃枝条横切面髓率及韧皮部率明显小于欧李。  相似文献   

10.
以同起源的二倍体为对照,采用显微测量和离体培养方法,对3份桃三倍体种质的花粉形态及萌发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桃三倍体种质的花粉在大小、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花粉粒径大小分布无明显的规律,横径的众数占比约为20.0%~40.0%,远低于二倍体种质的66.0%~76.0%;三倍体种质的花粉萌发率低,仅4.1%~17.5%,而二倍体的萌发率高达60.2%~75.8%;二倍体花粉萌发花粉以体积为(67.1±7.1)×103μm3的正常花粉为主,而三倍体种质‘10-15-23’,‘10-15-16’萌发最多的为体积分布在(95.3±7.1)×103μm3的大花粉。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栽培中发黄腐烂子实体的细菌组成,构建16SrDNA文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和RsaI分别对随机克隆进行酶切筛选,并测定代表性克隆16SrDNA序列,BLAST分析结果表明刺芹侧耳子实体病状组织中存有两类菌群,分别为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属。同时,对刺芹侧耳子实体病状组织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16SrDNA鉴定及BLAST分析,病原细菌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同源性较高,其作为引起刺芹侧耳工厂化栽培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应用SSR标记进行部分黄肉桃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6份黄肉桃种质和19份其它桃或桃近缘种种质为试材,利用定位于李属参考图谱上的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亲缘关系分析。SSR扩增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06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性等位基因159个(占76.56%)。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2时,黄肉桃资源在聚类图上呈两组:美洲、欧洲和亚洲育成黄桃品种聚为一组(Ⅰ),中国地方黄桃品种中唯‘西安杏瓤桃’和‘天津黄肉’出现在这一组;来源于云南、华北、西北地区的中国地方黄桃品种聚为另一组(Ⅱ)。在相似系数为0.87时,育成黄桃品种(Ⅰ)分为8个亚组,美洲育成品种分布在所有8个亚组中,欧洲育成品种分布在Ⅰ-2、Ⅰ-3和Ⅰ-4亚组,而亚洲育成品种仅分布在Ⅰ-3和Ⅰ-4亚组;亲本相同的育成品种在聚类图中临接或出现在较近的位置,育成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的系谱关系基本吻合。在相似系数为0.87时,中国地方黄桃品种分为7个亚组,西南黄桃和西北黄桃存在一定的组群界限,来自西南的黄桃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Ⅱ-1和Ⅱ-5亚组,而来自西北的黄桃地方品种主要出现在Ⅱ-2、Ⅱ-4和Ⅱ-7亚组。品种群的聚类结果表明,亚洲育成品种与美洲育成品种间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欧洲育成品种;中国地方黄桃品种与育成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桃3种颜色果肉中10种酚类物质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了桃酚类物质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测定和比较了红、黄、白色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组分。以甲醇(0.1% H3PO4)为提取剂,采用C18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 H3PO4)和水(0.1% H3PO4)为流动相梯度冲洗,流速1.0 mL · min-1,温度30 ℃,检测波长280 nm,适于桃果肉酚类组分分析。在桃果肉中检出了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根皮苷和根皮素。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红肉桃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和新绿原酸,黄肉桃为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儿茶素,白肉桃为新绿原酸、儿茶素和芦丁;红肉桃含量最高的酚类为表儿茶素最高(78.91 ~ 673.90 mg · kg-1FW),黄肉桃为新绿原酸(7.28 ~ 25.57 mg · kg-1FW),白肉桃中含量最高的酚类因品种而异,规律不明显,以新绿原酸(3.17 ~ 6.16 mg · kg-1FW)和儿茶素(4.21 ~ 14.55 mg · kg-1FW)较高;各酚类含量差异显著,对于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等桃果肉中的主要组分而言,红肉桃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桃。同一肉色不同品种间一些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可用于筛选桃特异种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仙3个特异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rDNA在黄花水仙和两色花水仙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两色花水仙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NOR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即黄花水仙上具3个45S rDNA位点,两色花水仙具有5个位点;5S rDNA在位点和数量上表现出一致性。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两色花水仙的染色体有10条来自于黄花水仙,22条来自于白花水仙。根据rDNA在这些种质资源上的分布,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两色花水仙是黄花水仙和白花水仙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双城市西瓜生产中新发现的病害进行了分离培养、纯化以及致病性测
定,得到了2 个具有致病性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 序列分
析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这2 个菌株均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可引起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这是该病在黑龙江省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从贛州脐橙园脐橙根际土壤中获得192个细菌分离物,通过平板拮抗测试,筛选出对柑桔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有较强拮抗作用的6个芽孢菌株,抑菌圈直径达12.0~25.0mm,其中菌株G32对柑桔溃疡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稳定性高;温室控病试验表明,菌株G32的控病效果最佳,接种溃疡病菌前喷施拮抗菌G32的预防效果达60.7%,接种溃疡病菌后喷施拮抗菌G32的治疗效果为53.2%;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将G3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在北京通州试验基地的一温室内发生一种甜瓜新症状病害,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害,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is。该病原菌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比较适合的碳源为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比较适合的氮源为酵母浸膏。该病原菌对光照不敏感,菌丝致死温度为68℃下10 min。通过分析病害的发生特点,推测这种病害初侵染源可能是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山药漆腐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山药(Dioscorea opposita)主产品种‘铁棍山药’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田间发病株率为6.6%。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病斑圆形褐色,具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孢子堆。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其分生孢子座碗状或浅盘状,分生孢子梗呈笤帚状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棒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棒形、长卵形或梨形,透明无色,不分隔,两端钝圆,大小为1.7~2.5μm×4.9~6.8μ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毛状,产生大量墨绿色胶质状分生孢子团,呈环状排列。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KY369166),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的一致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pH 5~10之间该菌生长良好,光暗(12 h/12 h)交替最有利于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丙氨酸,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果糖和酵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 个二倍体蔷薇野生种:多苞蔷薇(Rosa multibracteata Helm. et Wils.)、川滇蔷薇(R. soulieana Crép.)和金樱子(R. laevigata Michx.)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 了45S rDNA 和5S rDNA 物理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 在这3 种蔷薇的染色体上的数量和分布模式较 一致,都有1 对位点,均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点异形同源染色体的短臂上。5S rDNA 在多苞蔷薇上有1 对位点,在川滇蔷薇和金樱子上各有2 对位点,都分布于染色体长臂的近着丝点处。这3 种蔷薇各自的 rDNA 位点数量、所在染色体和信号强弱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识别3 种蔷薇各自的染色体提供了明确 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柑橘黄龙病菌16S rDNA序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芳  洪霓  钟云  易干军  王国平 《园艺学报》2008,35(5):649-654
 运用PCR技术对来自中国7省区不同寄主上的黄龙病菌16S rDNA基因区进行了PCR-RFLP-SSCP分析, 采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单酶切、双酶切及三酶切反应,对酶切产物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表明来自7省区不同寄主上9个黄龙病病菌分离物的16S rDNA无可见变异;同时对9个代表性的分离物16S rDNA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多重比对结果与PCR-RFLP-SSCP一致,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中国柑橘黄龙病病菌的16S rDNA序列高度保守, 在不同的地域、寄主内没有发现分子变异,为进一步研究柑橘黄龙病菌系统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