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生产正向减量增效方向转型。以陆育4号为材料,研究了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移栽密度可以获得增产,并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减少10%氮肥用量、增加20%移栽密度的处理比对照增产6.37%,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5.84%;减少20%氮肥用量、增加30%移栽密度的处理比对照增产4.07%,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8.63%。  相似文献   

2.
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生产实行节水栽培 ,采用浅湿交替间歇灌溉 ,平均公顷产 72 0 0~ 82 50kg ,比淹水深灌增产 10 %~ 2 0 % ,公顷用水量 6 0 0 0~ 750 0m3,比淹水深灌省水 35%~ 4 5%。浅湿灌溉是一项既节水、节能又增产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灌溉产量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超出22.6%、37.9%、55.8%,湿润灌溉水分利用率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0.29、0.33 kg/m3.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显著减少了灌水量.受旱灌溉虽节省了灌水量,但显著减产,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因此,采用湿润灌溉方式既能确保水稻稳产,又能显著减少用水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田小区试验,采用圆柱体静止箱/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不同水肥模式下早晚稻在各生育时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比较了不同水肥组合模式累积排放量差异.结果表明:早晚稻甲烷排放均表现为单峰模式,早稻峰值出现在齐穗期,晚稻在分蘖期;早稻氧化亚氮排放通量随着水稻生长呈递增趋势,晚稻季节变化明显.淹水灌溉甲烷累积排放量高于间歇灌溉;早稻淹水灌溉施高氮甲烷排放量最高,间歇灌溉无氮肥处理甲烷累积排放量最低,极差为8.97 g,/m2;晚稻甲烷累积排放量以淹水灌溉施高氮最高,间歇灌溉施低氮肥最低,极差为13.11 g/m2;早稻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以间歇灌溉施高氮最高,淹水灌溉不施氮最低,极差为40.6g/m2;晚稻间歇灌溉普遍高于淹水灌溉,极差为152.5g/m2.甲烷排放与5 cm、10 cm处土壤Eh值呈显著负相关,氧化亚氮与之相关性不显著.因此,间歇灌溉减少甲烷排放,促进了氧化亚氮排放,淹水灌溉有利于甲烷排放,但抑制了氧化亚氮排放;高氮肥施用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5.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当地主栽的3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在辽西地区进行增密试验。结果表明:所试品种的适宜密度比当地生产上的实际密度(37 500株/hm2,对照密度)高出20%~40%,多数品种比对照密度产量增产20%~30%,说明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密植潜力还很大。有11个品种的最高产量比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增产或与其相当,其中有8个品种增产幅度为5.9%~17.4%,高产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也相对较高。增加密度后,株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在密度增加到45 000株/hm2或52 500株/hm2时株高明显增加,继续增加密度时株高不再增加的品种增产幅度大;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持续上升的品种增产的幅度明显下降;密度增加而株高不变的品种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增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对10%井岗·蜡芽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井岗·蜡芽菌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喷施10%井岗·蜡芽菌的处理纹枯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14.36%,防效达到68.67%,理论产量689.4 kg/667m2,比对照增产6.4%。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志强  黄璜  朱华武  陈灿 《作物研究》2011,25(4):299-303
为建立湘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栽培模式提供依据,设置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在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生理特性以及产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4种灌溉方式下水稻生长与产量表现以浅水灌溉最优,受旱灌溉最差,与受旱灌溉比,浅水灌溉株高、分蘖数、光合速率均有提高,结实率提高了41.5%,千粒重增加了1.6 g,产量增加了15.8 g/盆;浅水灌溉下水稻产量、灌溉用水利用率分别比深水灌溉高出7.6 g/盆和0.69 kg/m3。间歇灌溉产量与深水灌溉差异很小,但间歇灌溉水分利用率高出深水灌溉0.44 kg/m3。因此,在湘南双季稻区,针对季节性干旱的特点,采用浅水灌溉方式有利于晚稻高产稳产,间歇灌溉有利于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荣  陈成冬 《北方水稻》2011,41(5):35-36
通过对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都有一定的效果,相对防效最好的是满穗,防治效果54.5%,产量634.0 kg/667 m2,比清水对照增产76.2 kg/667 m2,增产率为13.7%。  相似文献   

9.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即:插秧至返青阶段有水不淹心;返青至分蘖高峰期寸水不露泥;拔节孕穗至蜡熟末期间歇灌溉,缺水补水。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模式稻田可节水1800m3/hm2,可增产625.5kg/hm2,纯增收1431元/hm2。  相似文献   

10.
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省江山市实施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单季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通过运用"水稻合理群体起点、精确定量施肥、精确灌溉"等技术,甬优9号最终产量达660.4kg/667m2,比对照田增产80kg/667m2以上,增幅14.1%。  相似文献   

11.
以宜优673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对未碾压区再生季增施氮肥的方法,延迟未碾压区再生稻的成熟时间,促使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再生季熟期一致。结果表明,各时期对未碾压区增施氮肥,对熟期调节作用明显,在3个时期的施肥处理中,早施比晚施效果更好,当头季稻收割后10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的处理,未碾压区和碾压区的再生季熟期最相近,比较稻谷成熟籽粒率,仅相差10.06个百分点,收割日期上,仅比对照推迟7 d,实收产量为339.28 kg/667m2,比对照增产17.99%,净增收143.19元/667m2。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2015年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青木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150 hm~2,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拱棚旱育机插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4~4.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8278.5 kg/hm~2,晚稻9415.5 kg/hm~2,比常规栽培(水育秧手插秧)分别增产15.36%、22.89%,双季稻增收7600.9元/hm~2,节支6150元/hm~2,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年旱地新植甘蔗节水灌溉地膜覆盖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旱地春植甘蔗干旱年景3月底种植时不灌出苗水,不论盖膜与否,均不能保证甘蔗出苗,产量较低。采用灌水宽膜覆盖技术栽培可起到显著的增温保湿作用,对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分蘖率、提高蔗茎产量、提高早期糖分具有明显的效果。宽膜覆盖蔗茎产量比半膜覆盖增产1537~1918 kg/667m2、增28.9%~38.1%,早期蔗糖分提高0.53~0.6个百分点,含糖量增加236~277 kg/667m2、增34.1%~44.7%;宽膜覆盖比不盖膜增产3635 kg/667m2,增109.6%,早期蔗糖分提高1.19个百分点,增糖507kg/667m2、增131%。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密度对垦啤麦1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麦10在不同播种密度下产量和品质的研究,探讨垦啤麦10的最佳播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增加,产量表现先增后降,蛋白质表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对产量和品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垦啤麦10的最佳播种密度应该选择450万株/hm2,平均产量达到最高为4 984.7 kg/hm2,比播种密度300万株/hm2增产1 010.5 kg/hm2,增产率为25.4%,达到1%极显著水平;同时品质表现也最好。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品种合作88产量及大薯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云南省高寒冷凉山区大春一季马铃薯种植的主要推广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大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云南东北部马龙县土地平整、肥力上等的栽培条件下,合作88以每667m2种植1389株的密度和60cm×80cm的株行距为最佳,平均单产达到了4096.6kg/667m2,产量名列第一位,比对照(密度4167株/667m2的处理)每667m2增产鲜薯865.6kg,增产26.8%,增产极显著;大薯率达到了61.9%。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试验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深施肥具有肥效长、肥料利用率高、省工节本等特点,它对水稻生产具有增产增效的作用。2018年,高邮市开展了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法对水稻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的A1处理产量最高,为685.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8 kg/667 m2,其次A2处理,产量为668.4 kg/667 m2,比对照增产8.9 kg/667 m2。另外,从生产效益上看,侧深施肥处理A1收益最高,达1 188.5元/667 m2,比对照增加88.6元/667 m2,其次为处理A2,效益达1 146.3元/667 m2,比对照增加46.4元/667 m2,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松辽186品种,是吉林省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内蒙古恒正集团保安沼农工贸有限公司,以作物遗传理论为指导,品种间有性杂交,优势基因与有利基因重组聚合,经穿梭育种,系谱法世代选拔鉴定试验,育成株型理想、源库协调,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66.7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9.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7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15.2%,丰产性、稳产性好。生产上应注意培育壮秧,移栽密度合理,平衡施肥,科学灌溉,生育期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接种方法测定土壤中接种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二龄幼虫不同初始密度(0、0.125、0.25、0.5、1、2、4、8和16条/cm3)对黄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受损程度与象耳豆根结线虫初始接种密度呈正相关,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形成的根结指数不断提高,而黄瓜植株高度和苗鲜重相比对照均表现为下降,即发病程度逐渐加重。当土壤中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初始接种密度为0.25条/cm3,即可对黄瓜的株高和植株鲜重产生显著危害,初始密度为8条/cm3处理,则可导致黄瓜植株死亡。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防治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浙江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琦英 《中国稻米》2003,9(3):19-20
1.嘉早312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早籼稻品种。2001年浙江省早籼稻区试 ,平均单产483.39kg/667m2,比对照浙733增产13.6% (极显著 ) ;2002年续试 ,平均单产420.9kg/667m2 ,比对照嘉育293增产8.14%。2002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74.6kg/667m2 ,比对照嘉育293增产1.82 %。该品种全生育期109.45天 ,茎秆粗壮 ,株高适中 ,分蘖力中等 ,穗型较大 ,穗粒重结构协调 ,耐肥抗倒。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 ,中感稻瘟病。适宜浙江省作早籼稻种植 ,但应注意稻瘟病的防治。2.中早21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早籼稻品种。2001年浙江省金华市区试 ,平均单…  相似文献   

20.
晚稻免耕抛秧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抛30万~39万穴/hm2范围内,产量与穗数呈正相关,随着抛栽密度的适量加大而增加。以每公顷抛30万穴为对照,抛栽39万穴的增穗11.85%,增产8.39%;36万穴的增穗7.6%,增产5.68%;33万穴增穗4.2%,增产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