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有效地应用多角体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的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寄主世代内与世代间传递和传播,影响病毒病流行的环境因素及与寄主种群密度相互关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初步摸清了莆田地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流行规律,为今后应用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我们1976—1980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广,蔓延快,食量大,严重危害着我省沿海10多万亩木麻黄防护林。为了多渠道开辟木毒蛾生物防治的途径,我们于1983年5月在福建省平潭县木麻黄林内对各种类型的自然感病死亡的木毒蛾幼虫进行调查,新发现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感病力。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近十余年来,由于在昆虫生理、毒理、病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天敌释放、引诱剂与激素利用以及遣传防治等害虫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促使人工饲料研究迅速发展。目前约有七百余种昆虫可以应用人工饲料进行繁殖,并且有的种类已达到大量饲养的实用阶段。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一种重要害虫,它能被核多角体病毒所感染,并达到很高的死亡率。为了人工大量的生产病毒进行大面积防治,需要用人工饲料饲育大量的木毒蛾幼虫。自197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木毒蛾人工饲料的研究工作,配制了11种配方,进行20余次饲养试验,初步筛选了三种对木毒蛾幼虫生长发育良好的人工饲料,为病毒生产提供了虫源,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安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昆虫病毒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由于它具有对害虫致死力强、效果持久等优点,近年来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使用病毒杀虫剂的安全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导,但在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对森林生态系的影响及对人畜的安全问题国内尚未见报导。为了安全生产和更好地使用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xNPV),我们按照国际病毒制剂的要求,将木毒蛾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小于0.03,其饲养的木毒蛾幼虫平均化蛹率在55%以内,最低的仅有20%,平均蛹重在0.6 g以下,排粪量少;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属于感虫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3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超过0.08,其饲养的木毒蛾平均化蛹率在70%以上,平均蛹重大于0.66 g。  相似文献   

6.
杨毒蛾和舞毒蛾是我省林业方面主要害虫,从雁北至晋南均广泛分布。特别是杨毒蛾,近年来为害严重,每年成灾面积达百万亩。这两种害虫的幼虫均能受到病毒的感染,它们所感染的病毒在自然情况下,常引起流行病,是仰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经染色鉴别和电镜观察,这两种害虫的幼虫所感染的均是核多角体病毒。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包涵体为多角形,大小约为0.94~2.29微米,平均1.83微米,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为37×256毫微米,粒子2~7根成束存在于病毒束内。舞春蛾核对角体病毒包涵体亦为多角形,大小约为0.8~3.2微米,病毒粒子亦呈杆状,大小约为30×290毫微米,粒子1—12根成束存在于病毒束内。  相似文献   

7.
木毒蛾是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重要害虫,2003年以来,该虫成为厦门市龙眼果园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调查研究该虫在龙眼上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等,结果表明,龙眼木毒蛾在厦门1年发生1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幼虫一般7龄,幼虫期36~51 d。  相似文献   

8.
随着昆虫病毒用于害虫的防治,以舞毒蛾(LymantriaaispL)核型多角体(简称NPV)保护绿色植物的课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国外报导,世界各国的舞毒蛾幼虫NPV的致病力都不尽相同,而舞毒蛾地区性种的不同,对病毒的感受性也随之大不相同。为了对我国使用病毒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仅就我地区病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和感染试验。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午毒蛾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分布广,食性杂。在我国主要危害,杨、柳、桦、柞、落叶松、油杉及果树等多种针阔叶树种,它是我国林业、蚕业、果树及农业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我们先后于辽宁省庄河,沈阳市发现了午毒蛾NPV。两年来,对午毒蛾的NPV的多角体,病毒束及病毒粒子等形态结构作了电镜观察,其结果是,多角体为六面体或不规则形,每多角体内包藏着70~80条病毒束,每病毒束包藏着1~14条或更多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为杆状,释放后,略呈指状弯曲。我们完成了午毒蛾NPV对午毒蛾室内外毒力测定,其结果是:室外大面积防治是在辽宁省盖县塔寺大队120亩柞林内进行的,用8.2×10~5PIBs/ml的浓度对Ⅰ—Ⅳ令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其结果是Ⅰ令幼虫.LC_5 2×10~2PIBs/ml LT_(50)11天;Ⅱ令幼虫LC_(50)1×10~5PIBs/ml,LT_(50)10天,Ⅲ令幼虫LC_(50)2×10~5PIBs/ml,LT_(50)8天;Ⅳ令幼虫LC_(50)2×10~7PIBs/ml,LT_(50)10.5天。两年来对柞蚕经过多次反复喂饲多角体,并用午毒蛾病毒蛹的 体液注射柞蚕的蚕蛹子,结果表明均完全无害,并能在自然界形成流行病的高毒力病毒。  相似文献   

10.
<正> 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已成为综合防治中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之一.粘虫核多角体病毒已成功地用于大田防治,病毒的应用效果,主要决定于它的生物活性.而其生物活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凭多角体的数量来估计病毒的活性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生物测定.我们用本所分离的粘虫核多角体病毒涂在天然饲料上饲养各龄幼虫使受感染,然后测定1—6龄粘虫的幼虫敏感性.并根据不同虫龄的敏感性,将病毒稀释成五种浓度,梯度为各相距两倍,对一龄幼虫进行了毒力的生物测定.现将生物测定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木毒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毒蛾又名木麻黄舞蛾、黑角舞蛾、相思树舞毒蛾、相思叶毒蛾等,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地区。寄主有番石榴、荔枝、龙眼、杨梅、枇杷、柿、石榴、梨、无花果、板栗、芒果、蓖麻、木麻黄、相思树、垂柳、茶树等。往年木毒蛾在我省主要危害木麻黄.近两年来在我省部分地区龙眼、杨梅上暴发为害。我市部分乡镇木毒蛾幼虫大量暴发,取食龙眼、杨梅叶片及龙眼果穗,受害重的每张叶片上有幼虫2—3头,每株树虫量达1-2万头,受害重的龙眼、杨梅树被吃得只剩下枝条,严重影响龙眼、杨梅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正> 血清学方法是研究病毒和鉴定病毒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畜传染性病害、植物病害的快速诊断、病毒株系分类鉴别、病毒亲缘关系的分析,病毒潜伏性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研究。但有关昆虫病毒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在国内尚未见报导。为了进一步探索木毒蛾病毒的世代传递途径,传布媒介、潜伏传染过程及各虫期与各组织器官带毒体检测等方法,1978—1980年,我们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NPV)抗血清的制备与应用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几年来的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74年我们用荆州地区微生物站筛选的 VHA273核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和核多角体病毒的繁殖生产。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后。一、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接种.感染,繁殖及其致病力人工感染是繁殖核多角体的必要手段,但在自然界中不能找到量大而集中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必需用人工繁殖饲养棉铃虫并进行感染的方法,以获得大量核角体。棉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从自然界中获得大量的天然饲料。据在饲养中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棉古毒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Walker)是黑荆树的重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化蛹。幼虫5龄,少数4龄。在林间幼虫常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造成病毒病流行,是控制此虫种群的重要因素。枯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liparidis (Bouche)、荞麦毒蛾细颚姬蜂Enicospilus striolatus Townes是主要寄生天敌。辛硫磷,溴氰菊脂和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对6种幼虫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CzNPN)天津毒株病毒悬液 ,采用浸叶法 ,浓度为 2 5× 1 0 7PIB/ml,分别感染饲喂枣尺蠖 (ChihuozaoYang)、槐尺蛾 (SemiothisacinerariaBremeretGrey)、柳毒蛾 (LeucomasalicisLinnaeus)、舞毒蛾[Lymantriadispar (Linnaeus) ]、折带黄毒蛾 [(Euproctisflava (Bremer) ]、榆叶蜂 (ArgecaptivaSmith) 6种 3~ 4龄的幼虫 ,仅枣尺蠖 1种幼虫感病死亡 ,而其它 5种幼虫未见到感病症状 ,说明CzNPV对原始寄主枣尺蠖有较强专一性 ,可作为枣尺蠖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应用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PoNPV)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PoNPV悬液施入林间,可引起病毒病流行,显著降低蜀柏毒蛾幼虫的虫口密度,PIB以5×106个/mL悬液进行喷洒,喷洒量达到PIB75×1012个/hm2,防治效果可达86%以上.试验表明病毒与20%杀灭菊酯(1:3000)防治效果相近.PIB5×108个/mL、5亿/g白僵菌和20%杀灭菊酯(1:15000)的配比,防治效果最好,病毒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第 一 期杉木生物系统学研究。…………………………………………………………··阿打英 俞新妥柞X(1)杉木叶绿体发育的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lf卓文 俞新妥(13)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陈尧顺(17)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效果分析…………………………谢卿弧 未政文 连金汪(21)Ch。rnoff脸谱图的计算程序设计………………………………………………………·,··。……·朱饰掀(27)悬链线法作单跨索道设计的微机程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松茸毒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重要害虫,在广东湛江地区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3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四代9月中旬至翌年8月。幼虫一般为6—7龄,以蛹越冬,在枯枝落叶或灌木丛中结茧。 已经采集到18种天敌,包括寄生性天敌11种;捕食性天敌4种。病菌3种。其中特别重要的天敌是松茸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卵期寄生率达51—75%,蛹期死亡率达89%。 试验结果表明,除虫菊脂、敌百虫、敌敌畏和双硫磷对防治幼虫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