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密度对高油玉米2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王璞  王伟东  王启现 《玉米科学》2002,10(2):049-052
以高油玉米298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对高油2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高油298的产量和含油率有显著影响,随密度增加,高油298的穗粒数、百粒重、子粒的含油率降低;吐丝期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子粒产量均在一定范围内先升后降.在本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子粒产量的密度为60 000株/hm2,产量为7 472.4 kg/hm2,子粒含油率为9.84%,综合考虑子粒产量和含油率二因素,密度为60 000株/hm2时油产量最高,为643.2 kg/hm2。  相似文献   

2.
施氮对高淀粉玉米子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高淀粉玉米吉单535和普通玉米军单8号子粒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淀粉玉米粒重的增长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与普通玉米军单8号比较,高淀粉玉米吉单535营养体干重增长期较长,干重下降速率低,即由营养体干物质向子粒转运量较低。适宜的施氮量可有效地促进高淀粉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子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产量。高淀粉玉米吉单535的适宜施氮量为200 kg/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鲁单50产量潜力、适宜密度和饲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鲁单50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群体产量潜力因密度提高而增加,同时,空秆率上升,败育粒数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为9399.82 kg/hm2,适宜的密度范围是7.5~8.1株/m2。最高产量密度时最大LAI为5左右,生殖生长期LAD为 210.70万m2.d.hm-2。收获后的秸秆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子粒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4.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等遗传效应对普通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通过大田试验筛选出了高油玉米为普通玉米单交种授粉来达到增产和提高普通玉米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的组合。所筛选出的3个组合(SN3×HO115、SN3×HO298、SN98-1×HO298)中,与普通玉米自身相比较,子粒产量分别提高1 457.6、1 465.1和1 363.1 kg/hm2,油产量分别提高296.1、323.3和300.8 kg/hm2,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296.0、15.6和389.6 kg/hm2。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及与普通玉米杂交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大田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玉米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kg/hm2;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群体粒数、粒叶比等反映群体特征的大部分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数指标如百粒重的变化则不明显。综合分析得出:与收获指数相比,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对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群体粒数是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不大;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6.
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2008~2012年宁夏玉米高产潜力研究示范中产量突破15 000 kg/hm2的54个品次高产田群体产量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 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01 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增加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S9914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在贵州黔西北山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种植半紧凑型玉米S9914,大面积单产可达9 052~10 717.5 kg/hm2;小面积单产可达11 797.8~12 994.6 kg/hm2.密度试验显示,S9914适宜密度范围为每公顷61 500~85 500株.产量结构:每公顷59 603~78 035穗;穗粒数475~444粒;千粒重347~312.5g.最大叶面积系数4.27~5.48,生物产量17 205~21 876 kg/hm2,经济产量9 559.5~10 639.5 kg/hm2,经济系数0.6 ~0.49.生育期中对主要生育特性和生理特性即生育期、株高、总叶数、叶面积、干物质、光合势、净同化率、叶绿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进行了调查、测定和分析.并对相关气候资源和田间小气候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同时研究了半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和组装。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玉米剪叶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抽雄期将密度为100 000株/hm2的玉米植株剪去部分穗位叶及穗位下部分叶片,将叶面积系数控制在4.5~7.0,研究剪叶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处理的产量都高于不剪叶处理(CK),剪叶后叶面积系数为5.5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4 211 kg/hm2。以叶面积系数5.5为中间值,叶面积系数距5.5越远,产量越低。收获穗数随叶面积减少而增加,穗粒数以叶面积系数5.5处理最多,百粒重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子粒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8年以主推粮饲兼用玉米陕科9号品种为材料,设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氮肥水平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产量和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等性状指标,分析施氮量对玉米子粒产量、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生物量增加;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此时最佳施氮量为268 kg/hm2,产量增加64.4%。随着氮肥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降低。饲用品质分析显示,子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270 kg/hm2处理下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2.4%、13.7%和22.5%;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减少20.4%和18.1%,秸秆粗蛋白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增加22.5%和17.6%。适当增施氮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饲用价值。陕北灌区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实践中,推荐适宜施氮量为268 kg/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28,他引:70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川杂棉28是由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新育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虫抗病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以优质、早熟、抗螨、抗病虫品系B36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杂交种,于2007—2009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0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四川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该杂交组合表现出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纤维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适应性较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新石K24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新彩棉23号(原品系名为石彩10)由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选育。2001年以自育早熟、丰产、抗病的深棕絮色品系01-5-46为母本,外引中长绒抗病(白棉)品系03Y-1选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南繁北育、病圃鉴定筛选、定向选育而成。2009-2010年正式参加自治区彩色棉组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自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宛167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解决新疆长绒棉铃小、难采摘、纤维品质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以大铃、丰产、优质为目标,培育出易采收、大铃、丰产优质的早熟长绒棉新品种新海55号。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湘K64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温振民 《玉米科学》2002,10(1):003-005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多抗、高产、稳产、高配合力、优质育种目标的复杂性(所需聚合的基因对数很多)、必要性(竞争的综合目标不能简化降低)、迫切性(竞争形势要求育种速度必须很快),提出较简便、准确、可行的玉米杂交种竞争杂种优势评估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育种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各位专家、学者,与会的同志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玉米的生产、贸易大国。在加入WTO的今天,玉米产业作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中国作物协会、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今天在这里隆重举办“全国玉米产业发展论坛”,聚集众多学者、专家,深入研讨我国玉米产业的  相似文献   

19.
高蛋白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10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玉米杂交种2021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法,用自交系156作测验种,在S3和S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305及其杂交种正红102。该杂交种区试平均产量为8077.5kg/hm2,比对照增产9.7%;子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分别高达11.9%和79.2%;具有抗病、抗倒、耐旱力强、株型好、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正红102适宜平坝、丘陵及部分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综合加工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K41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