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天津自然博物馆自1913年以来所收藏的3 000多号鞘翅目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鉴定分类,计有狭胸天牛亚科(Philinae)、锯天牛亚科(Prionin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共6亚科144属379种。  相似文献   

2.
对天津自然博物馆自1913年以来所收藏的3000多号鞘翅目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鉴定分类,计有狭胸天牛亚科(Philinae)、锯天牛亚科(Prionin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天牛亚科(Cerum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6亚科144属379种。  相似文献   

3.
天牛科昆虫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牛科的起源与演化问题,目前仍有很大争论。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就天牛科及其主要亚科的起源时间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结果表明,天牛科的起源至少应追溯到三叠纪中期联合古陆分离之前;各亚科起源的时间顺序应是: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  相似文献   

4.
张广才岭南段不同林分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牛科昆虫 64种,隶属于7个亚科41属。其中,棍腿纹虎天牛和凹缘金花天牛为优势种,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为优势类群。3个优势类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林分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未经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Ⅲ和Ⅳ)中,花天牛亚科的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同时也高于其他林分;在新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Ⅴ中,沟胫天牛亚科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于其他林分。个体数量较多的13种天牛对林分的选择倾向不同,在新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Ⅴ中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杨桦林和水胡林中最低。各林分中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01)。未经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间相似性处于中等相似水平,相似性系数为0.62。   相似文献   

5.
用支序分析法对天牛总科高级分类阶元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狭胸天牛亚科及锯天牛亚科为原始类群,瘦天牛与狭义的天牛科互为姐妹群,把瘦天牛亚科提升为瘦天牛科是正确的,支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研究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的天牛科(Cerambycid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中国2新记录种,即驼花天牛属的四纹驼花天牛(Pidonia testacea(Matsushita))和短跗花天牛属的库页岛短跗花天牛(Brachyta sachalinensis Matsumura),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对已记载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26属63种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进行初步分析。各属所包含的天牛种类数量差异很大,以缘花天牛属(Anoplodera)为优势属,花天牛属(Leptura)次之,且在俄、蒙、中3国,各属的种类组成既相似又有差异;区系分析表明,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以古北界种类占绝对优势,仅分布于古北界的种类有49种,占蒙古高原花天牛科昆虫总数的74.60%;在中国无分布记录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有4种,分别是长毛眼花天牛(Acmaeops anthracina Mannerheim)、红柄短胸花天牛[Alosterna tabacicolor(De Geer)]、长缘花天牛[Anoplodera longipes(Gebler)]、东北伪花天牛(Leptura renardi Gebler)。  相似文献   

8.
天牛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牛科两个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12种成虫和幼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详细描述。发现天牛消化道组织结构在成虫和幼虫之间、亚科以及属、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中肠具4种分泌型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调查,共记录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天牛总科昆虫121种(亚种),分别隶属于2科89属.对大明山天牛总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和天牛亚科Cerambycinae为优势类群.大明山天牛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东洋界+中日界"成分占优势,在中国昆虫区划中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及华北区4区天牛种类的相互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天牛消化道的解剖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沟胫天牛科、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19属共25种成虫及12种幼虫消化道的形态及其食性与消化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动态表达进行研究。【结果】Fas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免疫器官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不相同,呈波浪样动态变化;Fas表达于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不表达于细胞核;Fas表达阳性细胞在固始鸡不同免疫器官内分布位置不同,呈散在或簇团状分布:法氏囊内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靠近上皮细胞的固有膜层内、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区域、淋巴小结边缘,淋巴小结内少量淋巴细胞也有Fas表达;胸腺内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髓质,极少出现在皮质内;脾脏内主要分布于红髓和边缘区、淋巴小结周围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周围的区域,动脉周围淋巴鞘极少有Fas表达,淋巴小结无Fas表达。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与Fas相似,但表达量与Fas相比较少。【结论】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参与了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并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广东省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应用系统研究法研究了广州市番禺南沙点、东涌点和灵山点、高州沙田点、博罗长宁点及四会大沙点这6大典型香蕉主产区蕉园土的养分状况,盆栽试验以巴西香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Brazil)为指示作物。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对各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大小顺序分别为:番禺南沙点为K>B>P>Mn>Zn>S>Cu,番禺东涌点为Mn>K>P>S>Zn>B>Cu,番禺灵山点为B>P>K>Zn>S>Cu>Mn,高州沙田点为S>K>P>B>Cu>Mn>Zn,博罗长宁点为B>P>K>S>Cu>Zn>Mn,四会大沙点为B>P>K>S>Cu>Zn>Mn。(2)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分别为:番禺南沙点为N,P,K,番禺东涌点为N,番禺灵山点为N,高州沙田点为N,博罗长宁点为N,P,四会大沙点为N,P。N是这6大香蕉主产区蕉园土普遍存在的养分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2和F3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2和F3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2和F3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2和F3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草莓体内氮磷钾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莓“宝交早生”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在开花结果前期氮磷钾含量均维持较高水平,4月25日(开花期)后氮磷钾含量开始降低;植株磷含量5月13日前,维持低磷不水平,以后呈缺乏状态。氮在各器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片、果实、茎和根,根和茎氮含量一直呈降低趋势,叶片和果实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5月13日(结果期)后,果实中氮和降低。磷在各器官含量由高低到依次为果实、叶片、茎和根,各  相似文献   

16.
松嫩草地五脉山黧豆地上生育规律及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松嫩草地不同生境和密度下五脉山黧豆地上部生育规律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五脉山黧豆植株比野生植株具有较大的株高、分枝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其中,人工一年生种群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比野生植株平均增加了19.1 cm和11.66 g。野生种群植株不同密度间个体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种群植株不同密度间个体生长差异显著(P<0.05),体现了密度制约的效应。人工二年生种群植株比一年生植株有较大的密度竞争压力,在生物量等方面比一年生种群植株小。  相似文献   

17.
短季棉中棉16高产稳产生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棉16(G. hirsutum)等5个短季棉品种大田栽培条件下第十叶片及盆栽子叶附体或离体状态下某些生化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棉16及姊妹系中427体内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强,能及时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使细胞器、核酸、蛋白质等免受伤害、保持活性。因而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降解慢,幅度小,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更多光合产物,使该品种高产优质。中棉10的SOD、POD、CAT活性小,不能及时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的危害,致使棉株过早衰老,丧失光合能力,造成低产。辽棉7号的SOD、POD、CAT活性居中,但离体子叶后期高于其它品种,叶绿素降解速度居中,田间附体叶片蛋白质降解较慢,离体子叶则降解快。由于该品种清除酶类在棉株生长前期活性强,后期稳定,同时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可能为晚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或离体露天堆放、地埋堆放、大棚内堆放等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以露天浅埋堆放的种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都在89.6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广东茂名—广西合浦—云南景洪以南)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南)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相似文献   

19.
大豆叶片和豆荚与衰老相关的某些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东农163及东农42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叶片和豆荚的衰老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结荚期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比豆荚的叶绿素总含量高。随着籽粒的成熟,叶片和豆荚的蛋白质含量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并且叶片的蛋白质含量明显比豆荚的蛋白质含量高。随着生育期的延续,叶片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豆荚的SOD活性变化呈下降趋势。可见,结荚期,大豆豆荚的抗氧化能力比叶片强。大豆不同品种的同一器官和同一品种不同器官的SOD活性变化都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几种淡水商品鱼背、腹肉一般成分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鲢、鳙、草鱼、团头鲂、鲫背、腹肉蛋白质、脂肪等的季节变化及其有关营养、风味特点,发现5种鱼背肉脂肪含量12个月平均值均低于1%;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在17.3—18.5%之间.不存在季节变化;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反之,腹肉脂肪含量在2.2—9.7%之间.具有较多的脂肪和较好的风味。针对这种特点.鲢、鳙、草鱼等大型鱼采取背部、腹部分别加工是可取的。此外还测定证实鲢肌肉中含有较多的EPA和D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