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低温仓和常温仓小麦进行储藏品质指标和食品工艺品质指标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低温与储粮品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储藏条件下储粮品质变化小,而常规储藏条件下储粮品质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粮食低温储藏的应用实践和发展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崔国华  曹毅 《粮食储藏》2004,33(2):20-24
通过开展粮食低温储藏技术应用的实仓试验,对试验仓和对照仓内优质稻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检测。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不论是在保持储粮品质方面,还是在提高储粮经济效益方面,低温储藏技术均呈现出常规储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针对制约低温储藏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基本对策,并阐述了推动粮食低温储藏技术应用的发展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国粮食储藏技术及工艺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国家粮食局2008年12月执行赴法国粮食储藏技术管理和标准培训所了解掌握的关于法国粮食储藏及技术应用方面的有关情况,包括港口库储粮技术、农户储粮技术、储粮害虫防治技术、储粮通风降温技术以及法国粮食主要储粮工艺与储藏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分析了法国粮食储藏技术应用及管理的特点,为我国粮食储藏工作拓宽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储粮技术,甘肃地处西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推广该项储粮技术。我库对采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仓房和常规储藏仓房进行了对比,发现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一项可以实现低温储粮的技术,也是一项绿色储粮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宁夏地处西北地区内陆,风大沙多,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采用常规储藏,粮食水分自然散失严重,稻谷整精米率下降,粮食工艺品质和储藏品质降低,损耗加大.我区灵武和青铜峡国家粮食储备库采用稻壳压盖储粮,不仅隔热保温,抑制了害虫生长繁衍,延缓储粮品质劣变,而且可以控制粮食水分散失,降低损耗,同时使储粮环境整洁、美观、卫生,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6.
气调储粮技术是公认的绿色储粮技术,具有防虫、杀虫、抑菌等优点,本项目将气调储粮和控温储粮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气调和控温的优点,解决我库小麦储藏过程中储粮害虫危害较重、偏高水分粮安全储藏的难题,实现我库粮食绿色保质储藏。项目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中央储备粮的宜存率,保证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促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荆门市国库储粮重量及质量损失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荆门市国库常规储存稻谷在1~6年的不同储存期平均自然损耗为0.22%,薄膜密闭储粮的损耗率为0.13%;露天常规储粮损耗率为0.38%,薄膜密才储粮损耗率为0.29%。储粮虫蚀率:仓内常规储粮为0.17%,薄膜密闭储粮为0.1%;露天常规储粮为0.25%,薄膜密闭储粮为0.18%。储藏稻谷品质测定结果:只要在通风控温措施,无论仓内或露天存放,其差异不明显,一般储存期在两年以内的回  相似文献   

8.
国内贸易部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经过长期酝酿,于近日组建了“储藏工程研究室”。 “储藏工程研究室”拟将储藏基础工程、计算机通讯与控制工程、测量工程、保鲜工程、干燥工程、储粮通风工程、露天储粮技术与工程、农村储粮技术与工程、仓储器材、仓库与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无公害、绿色储粮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为了交流绿色储粮技术,探讨绿色储粮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与《粮食储藏》杂志社商定于2010年4月或者5月联合举办“第六届绿色储粮技术”研讨会。欢迎从事粮食和农产品储藏保护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仓储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10.
在实仓应用中,对CO2气调储藏启封后籼稻谷的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储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O2气调储粮启封后籼稻谷的品质没有明显的变化。CO2气调储藏启封后与常规储藏的籼稻谷品质变化速度都很慢,没有明显的差异。CO2气调储藏启封后品质变化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稻谷的品质好和稻谷的水分低。  相似文献   

11.
人工模拟低温,准低温储藏对过夏大米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采用模拟低温、准低温储藏对过夏大米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储藏大米品质略优于准低温储藏,常温储藏过夏大米陈化程度比准低温高得多。在目前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不易推广的情况下,准低温储粮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又易于实施的储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会宁 《粮食储藏》2011,40(4):53-53
我库2010年轮换进一批进口大豆,储藏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储粮设施,确保了所存大豆的安全储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粮食保管的常规做法是基础1.1检查和清洁消毒入库前对仓房、器材和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总结计算机粮情测控技术、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等储粮新技术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储粮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探讨这些储粮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办好《粮食储藏》和《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杂志 ,更好地为推广储粮新技术服务、为科学保粮服务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分会和《粮食储藏》杂志社于 2 0 0 1年 10月19~ 2 3日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储粮新技术研讨会暨杂志通讯员、联络员工作会议。来自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业化转Bt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研究转Bt作物储藏期对储粮害虫的影响以及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对今后开发和利用转Bt基因作物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储藏期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转Bt基因作物储藏期Bt毒蛋白的残留风险,转Bt基因作物储藏期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影响以及转Bt基因作物储藏期对储粮害虫群落的影响,并就储藏期转Bt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所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5.
推广低温储粮技术 实现绿色储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谷物冷却机低温储藏的方法储藏粮食,既能快速有效降低储粮温度,延缓品质劣变,又可弥补机械通风的不足,有效解决在夏秋高温季节降低粮温的问题,并可根据要求降低储粮水分,真正实现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16.
温度是稻谷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低温储藏能有效抑制稻谷呼吸代谢、防虫抑霉、延缓其品质劣变。为更好实现低温储粮、保证储粮品质,不断完善和发展低温储藏技术是粮食储藏行业的长期目标。综述了稻谷低温保鲜储藏相关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稻谷低温保鲜储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储粮问题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农村储粮损失状况 由于我国农村储粮条件差,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储粮损失巨大。1984~1985年,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原名商业部四川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对全国8个省17个县70个乡的农村储粮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调研,撰写了约4万字的《农村储粮现状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储粮损失约为7%~9%;1992年,中国农业火学对全国22个省574个县的粮食产后损失进行调查,包括收获、储藏、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6个环节,总损失率为18.1%,其中储藏环节损失率为2%~5%;2004年,国家粮食局组织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  相似文献   

18.
粮食的储藏环境影响储粮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数量及种群动态,主要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食料、气体等。为明确不同环境因子对储粮害虫发生发展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不同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储粮害虫对环境的要求因种而异,其生长发育、生殖潜能、生命力、季节性行为活动等会随着粮食储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储粮害虫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多注重于通过温湿度和气体调控等方式来防控储粮害虫,以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环境因子防治储粮害虫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害虫防治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所有储藏粮堆和储粮过程,都存在着有规律运动的微气流,它由多种气体组成,造就了粮堆生态系统中的小气候,参与了储粮多种变化,形成了储粮管理方面的奥秘。74年来,我省济南谷庄粮库在195次储粮科学实验过程中揭示了这种奥秘,研究了用于微气流方向鉴别和速度测定的检流仪测定法和pH_2气体示踪法,总结了微气流的运动规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提出了气流储藏理论和气流储藏技术,开拓了微气流在储粮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储藏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收集整理全国各生态区域仓储企业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国各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的气候条件、仓储设施配置、粮食品质和粮堆生态情况对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考虑各粮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依据粮食储藏学、储粮昆虫学、储粮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参照ISO6322《谷物与豆类的储藏》国际标准中对粮食储藏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各相关因子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对储粮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