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木直径和树高生长的GAM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晓筠  李永启  刘继新 《林业科技》2005,30(3):25-25,39
GAM模型是在灰色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灰色代数曲线模型,它解决了连续代数曲线建模的许多重要问题,本文对建立兴安落叶松生长的GAM灰色动态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兴安落叶松幼苗解析木资料,对原始兴安落叶松在林冠下、采伐道、次生裸地进行苗木生长分析。调查后表明,采伐道上天然更新落叶松苗生长发育最好,次生裸地次之,林冠下最差。  相似文献   

3.
林木直径和树高生长的GAM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林木生长的模拟,林业科技工作者们曾用不同方法进行过了研究.而简捷、准确的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李万绪同志在邓聚龙教授灰色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GAM模型(Grey Algebraical curve Model——灰色代数曲线模型),解决了连续代数曲线建模的许多重要问题.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兴安落叶松生长的GAM灰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引种杂种落叶松家系苗期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年生苗期数据表明,小兴安岭南部地区可以引种杂种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高生长表现突出,其次是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高生长较差,长白落叶松家系、优良种源生长都差,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长势最弱.生长较快的5个家系同当地生产对照相比快25.1%,与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比快52.9%,所有的杂种落叶松家系高生长都大于对照和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杂种落叶松适应性较好,播种当年未发现有冻害现象.  相似文献   

5.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长与收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伊尹  李凤日 《林业科学》1989,25(5):477-482
本文用临时标准地资料,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探讨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并建立了参数回收模型(PRM),为预估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天然林林分结构和收获量,编制现实收获表提供新途径。一、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数据取自原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林管局中、南部七个林业局的兴安落叶松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兴安岭原始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木株数和蓄积按径阶分布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分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原始天然异龄林特点,直径分布结构符合原始天然林的自然生长规律,总体上呈波动的倒"J"字型曲线,这可能是由于该林分中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为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更新造林树种。由于其分布较广,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所以它们的人工更新发展很快.为探讨兴安、长白落叶松的适宜栽植区,我们于1984—1985年对兴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划出兴安、长白落叶松种子调拨范围。一、材料搜集与研究方法参照各地现实栽植兴安、长白落叶松人  相似文献   

8.
对林口县青山林场23年生杂种子代测定林63个家系径生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正反交在生长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组在径生长量上要比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组大.落叶松种间生长量也存在差异,径生长由慢到快依次为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个特定的环境里生长迅速,长势良好。为了提高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它的生长优势,本文根据林木生长规律和密度效应法则,重点介绍了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5130块样方和254株解析木资料,对兴安落叶松更新层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并对落叶松幼苗幼树生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兴安落叶松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初级种子园中的5年生兴安落叶松幼树高生长资料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低强度选择下可以选出30%左右的优良家系,初步估算了用这些中选无性系组建1.5代种子园可带来的遗传增益,并提出了在大兴安岭地区组建落叶松1.5代种子园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石塘—兴安落叶松林在几乎没有土壤的条件下,能够生长繁衍,一旦群落遭到破坏,是难以恢复的。通过分析石塘—兴安落叶松林的生长过程,发现其生长规律,为保护石塘—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群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是我国寒温带典型的森林类型,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由于其在冻土地区能维持稳定生长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寒温带典型针叶林——兴安落叶松林的生理、生态及生长状况为切入点,整理归纳兴安落叶松林的自身特性及其演替更新规律,参照现阶段对于兴安落叶松林的培育经营方式,结合林分实际状态提出合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以保证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的稳定健康生长,进而有效提高森林生产力,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寒温带针叶林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兴安落叶松鞘蛾是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常猖獗发生,给林木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对兴安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及预测方法等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兴安落叶松落叶量和幼苗发生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化成  杜亚娟 《林业科学》1993,29(4):298-306
采用野外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原始老龄林下兴安落叶松的更新条件。在所研究的四种林型的兴安落叶松原始老龄林之间,更新差别表现在下种、发芽和存活三方面。种子年时,老龄林下种量每平方米达到300-1000粒,各林型落种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赤杨落叶松林→丛桦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一年中的幼苗发生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种子萌发主要在6月,幼苗死亡主要在7月,而8月份幼苗种群变化较小。从有利于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方面来说,各林型的顺序是:丛桦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赤杨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这个顺序主要取决于土壤表层的湿度,即土壤湿度越大,发芽数和存活数越多。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在张家口坝下地区引种兴安落叶松的可能性,引种了4个家系的兴安落叶松和4个家系的兴安杂种落叶松,通过调查12a生苗木的存活率以及苗高、胸径等指标来分析各家系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及其杂种的存活率都低于3组对照,但大部分家系的存活率都达到或接近70%。(2)4个兴安落叶松家系的生长性状表现优良,虽然低于本地优树,但都显著优于其他2组对照,证明兴安落叶松能够适应当地环境。(3)日12×兴9无论在存活率上还是在生长指标上都有极好表现,证明兴安杂种落叶松杂种有可能更加适应当地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 兴安落叶松林(form.Larix Gmelinii)在亚洲东北部有着广泛的分布,在中国的原始林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兴安落叶松生长迅速,成材较早,适应性强,更新容易,因此,它成了中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北部最主要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8.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和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苗期及幼林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量观察和统计分析认为:两种落叶松子代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期速生,幼林仍保持较大的生长优势,优良家系生长更为突出。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8a生材积比原产地对照大28.6%,优良家系大51.5%。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4a生树高比原产地对照大33.9%,优良家系大65.0%;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主要生长性状具有较高遗传力,兴安落叶松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58%、0.62、0.64;长白落叶松树高、地径分别为0.88、0.89;子代再选择遗传改良效果显著。兴安落叶松选择率为21.7%,材积遗传增益为32.8%。长白落叶松汪清和小北湖产地选择率分别为17.4%和35.0%,树高遗传增益分别为45.1%和33.7%;子代测定结果证明: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初级种子园质量优良,能为生产提供良种。  相似文献   

19.
以兴安落叶松成熟材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早晚材物理力学为基本单元建立无疵试样力学模型的可行性。首先通过试验法获得兴安落叶松成熟材早、晚材薄片的物理力学性质,然后运用经典层板理论建立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力学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以早晚材物理力学性质为建模基础的方法可行;密度是成熟材弹性模量变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无疵试样力学模型,其相对误差低于5%,同时该方法能够为进一步建立兴安落叶松成熟材其他力学模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于1989年初对大兴安岭林区的西林吉、绰尔等十八个贮木场接纳的原条进行了随机抽样,测试结果表明,生长在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材质较好,经济材出材率较高,其次是白桦,并统计出兴安落叶松的形状、干基和节子等木材缺陷及其分布规律,从而为确定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原条量材设计的最佳方案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