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1年3—5月份,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白枕鹤求偶期的食性与营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白枕鹤求偶期的食物组成包括8科19种植物,禾本科、蓼科、莎草科和眼子菜科占取食的主要部分(89.13%),其中玉米、碱蓬、马来眼子菜、芦苇和糙叶苔草、扁秆藨草是主要食物(75.68%);食物组成比例(RD)与植物营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粗蛋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粗纤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植物的营养成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粗蛋白与粗脂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影响该时期取食的关键因素之一,白枕鹤偏好取食粗蛋白质量分数高、粗纤维质量分数低的植物;人工投食影响白枕鹤该时期的食物组成。建议投食时慎重选择投食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冬季食物组成和食物的营养质量,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取食的植物种类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粪便显微组织学方法分析了蒙古野驴的冬季食性,并测定了其采食植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蒙古野驴共取食13科26种植物,其中,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蒙古野驴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其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24.44%、15.31%、9.48%、9.41%;禾本科植物是蒙古野驴冬季的主要食物,占取食植物的54.74%;其次为藜科(14.96%),柽柳科(9.48%),豆科(5.43%),蔷薇科(2.17%),鸢尾科(1.57%)。蒙古野驴冬季取食的关键因子是能量高、适口性好,植物分布的丰富度是取食的决定因子。蒙古野驴冬季取食选择性低,因而对该地区生存环境高度适应。  相似文献   

3.
扎龙保护区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5年3—5月份,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散养与野生丹顶鹤觅食生境类型一致,均选择芦苇沼泽;因子分析表明:觅食微生境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均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影响散养丹顶鹤取食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警戒因子和食物保障因子为主,而野生丹顶鹤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食物保障因子和警戒因子为主。得出结论:孵化期,在扎龙保护区繁殖的散养丹顶鹤繁殖对的觅食生境选择策略与野生丹顶鹤繁殖对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和样方取样法,确立了扎龙保护区内,丹顶鹤的主要植物性食物为芦苇根及嫩芽、碱蓬种子及其嫩芽、苔草的根茎和坚果.水生动物性资源主要有鲫鱼、泥鳅、麦穗鱼、葛氏鲈塘鳢(俗称老头鱼)等鱼类,中国林蛙、黑斜线蛙、花嘴蟾蜍等两栖类.底栖动物主要为昆虫的幼虫和螺类.应用ERDAS软件,Landset7图像转化处理,再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栅格插值,计算出扎龙保护区内丹顶鹤三个不同季节的食物量分别为:4月食物总量为2.7×106 kg.6~7月和8~9月食物总量分别为3.01×108 kg和3.57×108 kg;水生动物总量分别为2.67×108 kg和3.51×108 kg,底栖食物总量分别为1.35×107 kg和3.56×108 kg.丹顶鹤在扎龙保护区进行繁殖和生活期间,食物总量随季节变化而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丹顶鹤种群数量也随季节的变化出现波动,即每年迁徙越冬的数量显著大于迁徙繁殖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草青期食性、可食植物的营养组成和干物质消化率,并利用minitab17软件分析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相对密度和营养成分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20科37种,食性选择多样性指数1.32,生态位宽度15.79。笔直黄耆(12.8%)、弱小火绒草(11.2%)、半卧狗娃花(9.72%)、西藏柳(9.64%)构成西藏马鹿的主要可食植物,占食物组成的43.36%;菊科(29.66%)、豆科(21.38%)、杨柳科(9.64%)、莎草科(8.86%)、蓼科(8.08%)、禾本科(7.07%)、蔷薇科(6.86%)、紫草科(3.74%)所占比例较大,其他12科植物种类比例较小。西藏马鹿草青期食物组成,与可食植物能量、蛋白质、脂肪、干物质消化率呈正相关,与木质素、灰分、纤维素、单宁呈负相关,其中能量(0.735)、纤维素(0.899)、单宁(0.657)呈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设计了不同培养条件(培养箱、简易温室、塑料膜覆盖)来观察微齿眼子菜、丝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小眼子菜、布氏轮藻、苦草和刺苦草7种沉水植物的越冬表现和生长状况,结果显示7种植物在3种人工条件下均能够越冬,其中小眼子菜和布氏轮藻在该3种条件下存活率均为100%;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刺苦草的(茎)长度、生物量和分枝数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小眼子菜的分枝数随温度升高显著减少(P0.01)。  相似文献   

7.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野生丹顶鹤在此期间,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显著高于散养丹顶鹤,差异均达极显著;散养丹顶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驱赶、鸣叫)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成年个体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也有一定差异。观察发现,野生丹顶鹤大量觅食,是为长途迁徙储备能量;散养丹顶鹤作为不迁徙种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表现出对保护区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和散养丹顶鹤家庭组中个体间行为差异体现丹顶鹤个体在家庭组中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从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在秋季迁徙季节中行为节律观察,建立行为谱,可了解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行为差异,改进人工饲养技术,改善丹顶鹤生存环境,也为完善丹顶鹤行为生态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入侵地的地下病害南方根结线虫、地上寡食性天敌虾钳菜披龟甲为研究对象,研究被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空心莲子草叶片对不同龄期虾钳菜披龟甲的生长发育(虫质量、成活率)和食物利用(取食量、消化率、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龄期增加,虾钳菜披龟甲幼虫的虫体质量、取食量逐渐升高,成活率、消化率逐渐降低,食物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线虫侵染显著增加了虾钳菜披龟甲1龄幼虫的食物转化率和3龄幼虫的虫体质量,但显著降低了虾钳菜披龟甲的化蛹率。由此说明,根结线虫侵染对虾钳菜披龟甲幼虫发育的影响因龄期而异,对其化蛹的抑制作用尤其显著,从而可能间接削弱虾钳菜披龟甲对空心莲子草的取食胁迫。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域,观察鸟类物种并收集鸟粪,分离粪便内残渣中保留完整的种子,同时以去除果肉(皮)的种子、未经处理种子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分析食果鸟与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后的鸟粪含种率为79.90%,含种数最多时为104粒,含种种类约为每份1~5种,其中,每份含1、2种种子的数量占比分别为63.40%、28.17%。经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为22.22%,其与去除果肉(皮)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食果鸟粪便内共鉴定出食源植物5目10科11种,其物种果实主要以聚花果为主。取食多样性高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及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不同月份食果鸟取食食源植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0.05),取食高峰期为8—11月份。不同生境间食果鸟及食源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取食活动扩大了植物的传播距离,且经鸟类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以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秋两季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油重法等方法,测定风干样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和总磷等成分,比较不同取食部位食物间及春、秋季节间不同食物类型营养成分的差异,并对春、秋季的采食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春、秋两季野外各采集13种白眉长臂猿的食物,春季包括植物茎1种,果实4种,植物嫩叶8种;秋季包括花1种,种子2种,果实和嫩叶各5种;2个季节白眉长臂猿共同取食的植物仅有丝线吊芙蓉。结果表明,白眉长臂猿春、秋季食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但除嫩叶粗蛋白含量(P=0.016)和果实的钙(P=0.003)及总磷(P=0.010)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测定组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恢复初期丹顶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2—2005年3—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丹顶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积累濒危鸟类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丹顶鹤对觅食生境的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警戒因子、食物保障因子和生境类型是其觅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适宜生境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隐蔽物、水源、人为干扰等多个影响因素确定了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适宜生境,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丹顶鹤适宜生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不断萎缩,破碎化现象严重,对于丹顶鹤的生存极为不利.适宜生境退化是由于天然降水的波动,但最主要还是人为活动干扰所致.虽然保护区内适宜生境呈现明显的退化,调查表明丹顶鹤的数量却逐年增加,一方面是丹顶鹤的数量还远远未达到保护区湿地的承载量,另一方面可能是丹顶鹤对于退化的生境具有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火烧及湿地注水后扎龙丹顶鹤孵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2002年的4月~5月份,于扎龙自然保护区被严重火烧后注水的大面积湿地上,用扫描取样法对6对丹顶鹤(Grus japonertsis)的孵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在孵化期内,丹顶鹤孵化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高(47.84%),其次为觅食(27.77%),再次为警戒(15.59%),游走和静栖等其它行为所占比例较小;野生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8.84%)所占比值明显高于半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2.34%),而孵化和觅食行为要低于半散养丹顶鹤;营巢于芦苇沼泽中的丹顶鹤,花费在孵化(48.92%)和觅食(29.16%)行为上的时间要高于在苔草沼泽中营巢的丹顶鹤(分别为46.73%和26.63%),而花费在警戒(13.18%)行为上的时间却明显低于在苔草沼泽(17.93%)中营巢的丹顶鹤。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和2004年春季,在对扎龙保护区观鸟路线鸟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比较了3条观鸟路线的春季水鸟组成,有选择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了采集、提供和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扎龙保护区观鸟路线图,并在3条观鸟路线上设置了最佳观测点。  相似文献   

15.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4对野生丹顶鹤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丹顶鹤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静栖、警戒、游走、修饰、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丹顶鹤为保证繁殖成功而建立领域,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其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化: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在孵化期,繁殖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静栖行为显示的强度下降,警戒行为显示的强度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及可操纵试验法研究人为干扰前后不同群体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丹顶鹤在春季对人类干扰具有耐受性并表现出适应性。人为干扰对3种小群体丹顶鹤有不同影响,不同时期的丹顶鹤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有所差别。建议保护区在春季适时禁止放牧、控制捕鱼、控制放火烧荒等人为干扰活动;在保护区内尽量减少人为景观的建设,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游客人数,合并或迁出人口较少的自然村屯。  相似文献   

18.
杨晓杰  佟守正  李学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30-17932
[目的]揭示扎龙湿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表型变异规律,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羊草居群保护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对扎龙湿地5个羊草居群的4个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5个居群4个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节数〉株高〉叶宽〉叶长;居群间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克钦湖(KQH)、满代(MD)、局址(JZ)、赵凯(ZK)、唐土岗(TT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性状都是造成羊草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5个居群的羊草分为3类,其中满代、局址、唐土岗聚为一类,克钦湖和赵凯居群各单独聚为一类。[结论]羊草的表型变异较大,对不同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这对开展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