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芳香族香气成分是青梅果实及其加工产品杏仁特征性香气的贡献者,目前此类特征性香气的累积规律及形成机制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探究青梅果实中芳香族特征香气物质的形成累积及其生源机制,以不同成熟期的青梅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芳香族特征香气成分,结合特异性氨基酸等前体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成熟过程中芳香族特征香气差异明显,成熟中期(花后80~100d)香气物质代谢最为活跃,氨基酸含量最低。青梅中特征香气物质累积变化表明,芳香族香气物质来源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苯甲醛与苯乙醛合成途径存在竞争关系,且苯甲醛为通过非β氧化途径形成。  相似文献   

2.
发酵方法对柿果醋中香气成分的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发酵和常规发酵柿果醋中香气成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比较,分别从2种柿果醋中分离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63种,均含有酯类、羧酸类、醇类、烃类、醛酮类、酚类及少量其他化合物.常规发酵柿果醋香气成分中含有酯类33.78%、醇类32.38%和烃类1.08%,高于自然发酵柿果醋的含量;自然发酵柿果醋香气成分中含有羧酸类61.25%、醛酮类9.66%和酚类6.13%,高于常规发酵柿果醋的含量.采用常规发酵法生产的柿果醋具有较好的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HS—SPME和模糊评判的苹果汁香气萃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关键香气成分酯类、醇类或醛类单独作为优化萃取参数评价指标时优化结果不一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提取苹果汁中香气成分,利用模糊评判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萃取参数进行优化.以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目标,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NaC1添加量对苹果汁中关键香气成分提取的影响规律.获得同步萃取酯类、醇类与醛类效果最优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51.3℃、萃取时间45.2 min、NaC1添加量0.252 g/mL.建立的方法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83),加标回收率为87.6% ~ 106.3%,相对标准偏差在10.09%以内.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早酥梨-美乐低醇复合果酒的品质,以体积比50∶50复配的早酥梨和美乐葡萄汁为试材,在酒精发酵前分别添加0.25g/L的酵母细胞壁、水溶性β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接种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进行混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发酵酒样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分析探讨其对酒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酵母多糖均对早酥梨-美乐低醇复合果酒酒精发酵动力学和理化指标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添加酵母甘露糖蛋白的复合果酒与空白对照组酒样的CIELab颜色参数差异显著。此外,添加酵母甘露糖蛋白可以提高酒样中萜烯类、酯类、高级醇类物质,尤其是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香茅醇和香叶醇等化合物含量,呈现较为突出的花香、果香属性;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达到7.400分。综上,外源添加酵母甘露糖蛋白能够有效稳定早酥梨-美乐低醇果酒颜色,改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选用4种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对豆粕进行酶解,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豆粕酶解物(Soybean meal hydrolysates,SMH)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热图聚类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SM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酶解豆粕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HS-GC-IMS鉴定出84种挥发性成分,筛选得到33种差异风味物质,发现酶解后酮类物质显著降低而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CA结果表明不同SMH之间的风味存在显著差异。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出可靠的用以鉴别SMH的模型。HS-SPME-GC-MS检测出103种差异风味物质,可用于区分不同SMH,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醛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为SMH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PCA和聚类热图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豆粕的风味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够全面、快速分析鱼粉的新鲜度,将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以挥发性物质含量辅助评价鱼粉的新鲜度。首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18种储藏时间鱼粉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储藏时间鱼粉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以及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最近邻回归方法对鱼粉各类挥发性物质和表征新鲜度的标记物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建立了模型。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共鉴定出101种,主要包括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等11类挥发性物质,其中醛酮类化合物种类较多。随着鱼粉逐渐腐败,气味阈值较低的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并出现了二甲基三硫、三甲胺等表征鱼粉新鲜度的标记物;在储藏过程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酸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相比,最近邻回归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测试集相关系数在0.763 3~0.999 9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86 7%~8.465 5%之间。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 GC - MS)联用检测,对超高压处理前、后黑莓清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的黑莓清汁香气种类与原汁相同,但不同成分的含量略有变化,300 MPa处理10 min的黑莓清汁醇类、酯类含量减少了4.8%和11.1%,醛类、酮类含量增加了12.06%和14.59%;400 MPa处理10 min后,其内的醇类、酯类、醛类含量增加4.9%、26.86%和9.9%;而200、500和600 MPa处理10 min的黑莓清汁醇类、酯类、醛类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感官评定表明,400 MPa处理10 min能较好地保留黑莓清汁典型浓郁的香气,且与GC - MS检测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京白梨酒发酵与香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白梨酒发酵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辨-质谱法进一步对京白梨酒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接种发酵前,分别采用浓缩梨汁、白砂糖、秋梨膏调整京白梨汁的含糖量,对比原汁和果渣的发酵方式、感官评价结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经济成本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添加白砂糖来调整京白梨汁的糖度到16°Brix。结合前期的实验条件确定了京白梨酒的中试工艺参数。京白梨酒可能的特征香气物质包括: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辛酸甲酯、丁二酸二乙酯、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9-癸烯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正己醇、β-苯乙醇和紫罗兰酮。本研究通过不同发酵处理对香气成分的分析,为进一步提高京白梨酒的品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法(HS-SPME-GC-MS),对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的图谱表示:花生油与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区域区分明显,有很强的辨识性,可以充分区分二者的挥发性气味。HS-SPME-GC-MS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与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两种方法均可以很好的将花生油与花生油香精气味成分区分开来,对食用植物油市场掺伪判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具有很好的社会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1%三氯乙酸溶液提取试样中的三聚氰胺,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净化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建立了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鸡蛋中三聚氰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鸡蛋中三聚氰胺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测定的检出限为0.05mg/kg,加标回收率为89.0%~98.6%,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指纹图谱的欧拉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拉羊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生活环境特殊,羊肉品质独特,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尚不明确。为研究欧拉羊肉熟制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构建相应指纹图谱,以欧拉羊、湖羊、杜泊羊和滩羊羊肉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嗅辨仪鉴定出呈香化合物。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欧拉羊与湖羊、杜泊羊、滩羊羊肉的风味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欧拉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欧拉羊肉中检测到醛类、酮类、醇类、杂环类、烷烃类等共5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77%具有气味活性。所有物质中醛类有20种,在整体风味物质中的相对含量占比达62%,对风味贡献最大。欧拉羊肉整体风味物质轮廓与其他3种羊肉有显著区别,其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E)-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E,E)-2,4-辛二烯醛、3-辛烯-2-酮等不饱和醛酮,4-异丙基甲苯等烷烃类,以及苯并噻唑等其他呈味物质,它们共同贡献了水果香、坚果味、青草味等令人愉悦的气味。  相似文献   

12.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糖苷酶增香酿造葡萄酒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了优选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分泌的糖苷酶用于干红葡萄酒的增香酿造效果。实验以陕西杨凌黑比诺葡萄为原料,采用优选菌株糖苷粗酶进行发酵前处理,酿造干红葡萄酒,并以AR2000酶处理为比照,实验中糖苷酶的酿造环境耐受性分析以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表示。葡萄酒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检测,香气特征采用感官量化品评法分析。结果表明,优选菌株糖苷酶更多地水解葡萄中去甲类异戊二烯和一些萜烯类的糖苷,催化水解C6化合物前体较少,所酿酒表现出温带水果、小浆果和花香特征;而AR2000酶在大量水解萜烯类香气糖苷的同时,水解大量C6化合物前体,导致所酿酒生青味突出。因此,优选菌株糖苷酶有良好的增香酿造潜力。  相似文献   

13.
苹果汁酶解工艺参数对感官品质与香气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研究了苹果汁酶解工艺参数(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苹果汁感官品质及香气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时间、酶用量对苹果汁感官品质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因素主次效应为:酶解时间、酶用量、酶解温度.苹果汁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果胶酶用量0.04 g/L,酶解时间2.77 h,酶解温度47.5℃.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苹果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出苹果汁中主要香气成分酯类、醇类、酸类和醛酮类与工艺参数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不同红色、白色酿酒品种所酿造的干红、干白葡萄酒香气的化学成分,采用溶液萃取法提取3个单品种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干红和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TIC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分离出56、46、49和33个峰,鉴定出55、45、47和32个香气化学成分,共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为99.71%、99.84%、90.78%和98.97%.它们主要是脂肪羧酸、脂肪醇、芳香醇、低级脂肪酸、脂肪酮、杂环类(呋喃类、噻吩类)、醚类等.在干红、干白葡萄酒中,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种类相似,而微量特征香气成分差异较为显著,从而构成各类不同品种葡萄酒独特香气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华  李敏  岳田利 《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0):143-147
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研究了苹果汁酶解工艺参数(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苹果汁感官品质及香气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时间、酶用量对苹果汁感官品质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因素主次效应为:酶解时间、酶用量、酶解温度。苹果汁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果胶酶用量0.04g/L,酶解时间2.77h,酶解温度47.5℃。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苹果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出苹果汁中主要香气成分酯类、醇类、酸类和醛酮类与工艺参数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花生在储运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霉菌的污染而产生真菌毒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最为常见。提出了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花生AFB1定量检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EM-GC-MS)分析得到不同霉变花生的指示性挥发性物质成分,据此选择12种化学染料制备特异性强的色敏传感器阵列,用于采集不同霉变程度花生样本的气味信息。引入遗传算法(GA)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优化预处理后的传感器特征图像的颜色分量。借助支持向量回归(SVR)构建基于优化特征颜色分量组合的定量模型实现花生AFB1的定量检测;在此过程中,比较网格搜索(GS)和麻雀搜索算法(SSA)对SVR参数的优化性能。研究结果显示:SSA-SVR模型性能整体优于GS-SVR模型性能;且基于7个特征颜色分量组合的最佳SSA-SVR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P)达到0.9142,预测均方根误差为5.6832μg/kg,剩余预测偏差为2.392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嗅觉可视化技术可实现花生AFB1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挥发性风味特征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和鉴定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的特征性风味成分,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2组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显著(p0.05)。2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50种。2组样品中共有成分38种,包括12种烃类、7种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2种呋喃类、1种酯类和5种其他类,其中,1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烃类在牦牛干巴的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而醛类在黄牛干巴的组成中含量最高。二氢化茚、十六烷、乙酸乙酯、乙酸-2-乙基己酯4种成分是牦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3-甲基丁醛、反-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3-甲基丁醇、反式-2-癸烯醇、反式-2-辛烯醇、1-壬醇、苯乙醇、醋酸乙烯基酯、己酸乙酯、草蒿脑12种成分是黄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这些物质是2组产品的主要差异性物质。脂肪氧化、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及微生物代谢是牛干巴产品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将为牛干巴风味品质评价、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双双 《农业机械》2013,(11):51-52
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的溶剂残留量。通过比较标样与样品在不同极性色谱柱上的表现,结果表明:使用中等极性固定相的色谱柱DB-1701(30m×0.32mm×0.25μm),可以使六号溶剂各组分峰保留时间一致,并且与DMA完全分离。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95,最低检出限0.001mg/kg,方法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9.
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苎麻叶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苎麻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8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2个组分,占挥发油组分总量的64.53%。异叶绿醇是苎麻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占苎麻叶挥发油总体百分含量12.52%。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同时测定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3种芝麻木脂素化合物含量的方法。采用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和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双柱串联固相萃取技术提取净化样品。本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芝麻素(0.01mg/g)、芝麻林素(0.02mg/g)和细辛素(0.01mg/g)。标准曲线在1~6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9。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98.1%和98.9%,平均RSD分别为2.24%、2.30%和2.81%,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和重复性好的木脂素检测方法。检测市售30种压榨芝麻油和10种小磨芝麻油中木脂素的含量发现,压榨芝麻油含量高于小磨芝麻油,细辛素含量最低,与芝麻素成显著负相关(r=-0.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