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山西石楼赞皇枣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该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观察法和凹玻片悬滴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和光照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量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Alternaria tenuissima的菌丝适宜在PDA、SCS和CZA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以CZA为基础培养基时,葡萄糖和甘油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而无碳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硝酸钠为氮源时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在24~32℃生长速度最快,24~28℃时产孢量最大;在pH 6~10范围内菌丝均能良好生长,pH 10时产孢量最大;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明显,黑暗条件下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在24 h时即可达到基本萌发,黑暗条件下28℃时,pH 6~7为最佳萌发条件。Alternaria tenuissima对营养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给赞皇枣黑腐病的防治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8℃,在25℃时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3.91~5.98,在pH值4.90时菌丝生长最快;在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最大;病原菌致死温度为60℃水浴10min。病原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2~30℃,在25℃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最适pH值为3.91~5.98,在pH值4.90时病原菌产孢量最大;在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产孢最多;在静止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孢最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该病原菌在pH 4~13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12,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pH 6~8。该病原菌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8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在供试的8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10.8%,二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5~12,7~9和6~8;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黄瓜褐斑病原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多主棒孢霉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PDA+黄瓜叶片和Richard培养基有利于产孢,碳源麦芽糖、氮源硫酸铵和蛋白胨有利于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产孢,其中在紫外线照射60~80 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温度为30℃,pH 5~pH 7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5.
培养条件对甘薯黑斑病菌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营养条件以及培养环境条件下,测试了甘薯黑斑病菌的生长速度以及产孢量。结果表明: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 et Halsted)在13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番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胡萝卜培养基上生长最差;分生孢子产孢量以在PDA培养基上最多,在玉米粉培养基上最少。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15℃下分生孢子产孢量最大。在全光照环境下生长最好,全黑暗下次之,光暗交替条件下较差,光照条件对黑斑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没有明显差别。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为6~8,最适pH值为8,分生孢子最适产孢pH值为10。在真菌生理培养基上,以淀粉为最佳碳源,以酵母膏为最佳氮源。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52℃、5 min,47℃、5 min和50℃、5 min。  相似文献   

6.
丝兰轮纹斑菌为丝兰褐斑病病原菌。菌落在15~35℃下均可生长,25℃是其最适生长温度,蔗糖、葡萄糖和牛肉膏、硫酸铵是其利用率较高的碳源和氮源,最适pH为6~8,光暗交替利于该菌生长;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pH为4~8,水膜是其萌发的必要条件,营养对其萌发无影响。菌落PS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黑暗条件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是危害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在我国尚无发现,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了解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中分离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别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和光暗条件下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和产孢情况及该菌株孢子的热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加拿大进境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在5~37℃下均可进行营养生长,最适营养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的热致死温度为54℃;在pH值为4~10的V8培养基中均可生长和产孢,生长情况除pH值为5外,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产孢量受pH值影响较大,最适pH值为7;病原菌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良好,持续黑暗利于产孢;V8培养基最适合该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H 6~8内生长,最适p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梨盘多毛孢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筛选防治该病原菌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的测定来研究梨盘多毛孢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DA和PSA培养基最适宜菌落生长,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产孢量最多;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25℃培养基pH 4左右,菌丝产孢量最多;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4℃全暗和全光有利于菌落生长,全光条件下产孢量最大。碳源测定的试验显示:淀粉和葡萄糖最适宜菌丝生长,果糖最适宜产孢。氮源试验表明:氮源中以酵母膏、蛋白胨和牛肉膏最适宜菌丝生长,蛋白胨最适宜产孢。12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己唑醇、多菌灵、咪鲜胺锰盐的毒力较强,是比较理想的防治药剂。以上结果为试验条件下高效培养梨盘多毛孢褐斑病菌奠定了基础,为生产上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