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基于杉木林分调查数据讨论了林分胸高形数η和径高比δ随林龄t变化的相关性,η和δ值均值t递增而递减,且递减趋势相似,η/δ比值近似为常数;η和δ也随立地S递增而递减,其比值在调查的S范围内不随S变化产生显著差异,ε随林分密度N递增而递增,δ随N递增而递减,η/δ比值与N成正相关。应用精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宜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含量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广西宜山11生低产杉木人工林的N、P、K,Ca、Mg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中叶和果的养分浓度最高。各养分中Ca和N的浓度最大。杉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各种养分储存量达到生态系统相应养分总量的99%以上。杉木林叶量小,林冠下部宿存大量的枯枝叶及立地条件差可能是造成宜山杉木林低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各径级根系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林分密度(1 800、3 000和4 500株·hm~(-2))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杉木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呈上升趋势;同一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细根、小根生物量最小,根头生物量最大。同一林分密度各径级根系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氮、钾钙镁磷;总体上,细根、小根的养分含量在各径级根系中表现最高。杉木人工林根系养分积累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1 800、3 000和4 500株·hm~(-2)根系养分积累量依次为162.44、273.76和274.82 kg·hm~(-2);3 000株·hm~(-2)杉木林各径级根系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1 800株·hm~(-2)。[结论]4 500株·hm~(-2)杉木人工林根系养分积累量最高,有利于促进杉木林乔木层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江西省境内亚热带天然次生阔地及其砍伐迹地炼山营造杉木林后土壤系统养分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炼山营造杉木林使土壤系统功能恶化,土壤肥力急剧衰退.据此,本文对亚热带地区造林技术之现状提出质疑,认为,以炼山营造杉木林的方式更新阔叶林砍伐迹地不宜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35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3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査湾甜槠林林隙与林下土壤水分和养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土壤含水量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水平方向上,由林隙中心区往林下,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说明林隙土壤的保水能力加强。林隙内外土壤pH值差异不大,林隙内pH值均略高于非林隙林分下相应各层;除表层外,土壤pH值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养分在垂直方向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除了全钾质量分数由表层依次向下逐渐递增以外,其它各种养分均为逐渐递减,而且其它各养分在表层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土层的含量。林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林隙,而全磷、全钾质量分数是林隙高于林下。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温室基质栽培甜瓜各器官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化肥施用量对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甜瓜各器官N、P和K养分浓度、养分分配率和单位果实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各器官养分分配有重要影响。营养器官(根、茎、叶)中N、P和K的分配率随化肥施用量增多而升高,且处理闻差异显著,但果实中养分分配率与产量相关;形成单位产量甜瓜果实,植株从基质中吸收N、P和K养分量随施肥量增大而增大,且处理间差异显著;追肥可促进甜瓜营养器官对养分的吸收,但过量追肥却影响果实对养分的吸收,所以生产中应提倡科学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立地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7-8月份是绝林土壤养分急剧变化的时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林龄无关;而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较稳定,与纯林相比,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落叶松人工纯林确实存在地力衰退的事实,并与林龄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试验林和固定样地资料,分析了树高曲线与林龄,立地,密度的关系,得出 高曲线一林龄,立地关系密切,随林龄,立地指数的增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与林分密度关系不大。分析了国内外在树高曲线方面研究情况,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再次参数化方法,把立地指数,林龄引入树高曲线模型,创建了13个树高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华北中山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静态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林分养分元素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在一年中林木枝、叶、磷、钾、镁的含量因季节而异,其变化规律与林木的生长节律有关;(2)针叶凋落的年动态及其养分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林木生长节律影响;(3)林地枯落物平均年干重损失率为14%,与其它林种相比,该立地上的油松林分林地枯落物分解较慢。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和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在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变化动态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对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方程求导,得到了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速率。玉米生长期间干物质累积速率前期上升快,至高峰后缓慢下降。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钾吸收速率高,上升快,下降也快;磷吸收速率低,上升慢,下降亦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钾最早,氮次之,磷最晚,但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氮肥利用率与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速率有类似变化趋势;氮肥最高瞬时利用率与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灌水明显提高了氮肥累积利用率和瞬时利用率;水分和氮素供应虽然增加了养分吸收速率和干物质累积速率,但未改变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林木生长与养分动态模型研究:I.杉木直径和高生长方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实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杉木直径和高生长方程:Z=Zmt/(K+t)。此方程表达形式简单,参数生物意义确切,模拟精确度高,符合和遵循林木生长随树龄(t)变化的基本基本规律。方程参数Zm(直径或高生长极值)和K(林木生长特征系数)与立地指数S和密度指数m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杉木生长从属于立地条件、有效空间和时间综合效应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理解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其再吸收机制。【方法】以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等5种大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结果】①格氏栲和杉木成熟叶片中养分元素季节动态基本一致,N、Mg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生长旺季最低,而P含量为旺季最高,Ca含量均为冬季最低,K含量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总体来看元素含量顺序为:NKMgCaP。②格氏栲和杉木叶片中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杉木叶片的养分回收率更高,不同养分元素再吸收率大小排序为:RE_KRE_PRE_NRE_(Mg),不同季节间养分再吸收率差异不显著。③格氏栲和杉木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与再吸收率均呈负相关,说明养分转移度越高,养分再吸收率越大。【结论】杉木更能适应相对贫瘠的环境,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再吸收率无明显的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14.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15年生杉木低效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间伐强度为20%(T20)、30%(T30)、40%(T40)及未间伐(T0)4种间伐处理,探讨间伐2年后杉木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变化,并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间伐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间伐对林下植物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且林下植物种类、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T0、T20、T30和T40处理林下分别出现0种、12种、14种和16种植物;(2)间伐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伐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水解氮含量增幅依次为2.20~38.08 g·kg-1、0.19~0.98 g·kg-1、6.36~13.99 g·kg-1和19.13~154.19 mg·kg-1;(3)综合评价得到T0、T20、T30和T40处理的间伐成效指数值依次为0.294、0.503、0.724和0.732,说明T30、T40处理的间伐成效要明显好于T20处理。因此,建议对密度较大的杉木低效林按照30%~40%的株数间伐强度进行间伐改造,并保留阔叶树种,以形成多树种、结构比较稳定、生态和经济效益更高的针阔混交林,实现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坡耕旱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坡耕旱地不同坡位与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的分布均呈现为顺坡下降方向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随土层加深而变缓 ;同一坡位 ,各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耕层 ( 0~ 30cm)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下层 ,以表层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机理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泥沙流失地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随坡度增大土壤养分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南部养分流失预测模型和以坡度作自变量计算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式。并进一步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温室黄瓜植株叶片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状况,并探讨了植株叶片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温室大棚中的黄瓜植株叶片中氯的含量明显低于临界值,磷的含量偏高,而钾的含量适宜,铁、锰、铜、锌含量丰富;土壤养分氮、磷、钾严重不平衡:叶片磷含量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钾含量与缓效钾、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叶片中磷、钾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量对甘蓝吸收水分与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甘蓝耗水量、干物质累积量、每升水干物质产出率在不同土壤水势与不同施肥量双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步水范围势内,甘蓝叶、根机体养分中的N含量随施N量的加大有增高的趋势,而P2O5、K2O含量则有减少的趋势;甘蓝N、P、K的吸收量,以适量施肥(300kgN/hm^2)的最高、不施肥的较少、过量施肥(1200kgN/hm^2)的最少;养分含量中的N/P、N/K值都随施N量的增加而提高,致使养分吸收失衡、抑制了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0.
氮钾肥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1997年在豫西褐土区进行了氮钾肥不同用量试验,探讨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吸肥规律和施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吸收养分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呈显著的呈相关;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拔节期至抽穗期,一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分别为215.4,694.和218.0^-2,三者之比为3.10:1;3.14,氮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3598.6950+16.6057X1+13.5449X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