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马齿苋的幼嫩叶片和茎段建立了马齿苋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系统。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2,4-D 0.5 mg/L或2,4-D 1.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均可达100%。将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块转入分化培养基中以诱导不定芽的分化,其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4.0 mg/L NAA 0.2 mg/L,分化率达到87.5%。再生苗在1/2MS IBA 2.0 mg/L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经过15d培养,100%生根成苗。  相似文献   

2.
婆婆纳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婆婆纳(Veronica didymaTenore)的叶片、茎节、茎段、顶芽为外植体,接种在附加2,4-D、6-BA、NAA等不同质量浓度和组合的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并比较了不同培养基上不同外植体的诱导率。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0.01 mg/L+6-BA1.0 mg/L+NAA1.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2,4-D0.01 mg/L+6-BA0.75mg/L+NAA1.75 mg/L,分化率为90%。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l/2MS+NAA0.2 mg/L,生根率为90%。  相似文献   

3.
新梨七号茎段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不同配比、不同部位诱导不定芽以及炼苗移栽等几个方面对新梨七号离体茎段再生进行研究,获得茎段产生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分析以上因素对新梨七号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梨七号的茎段最适宜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0mg/L+6-BA 0.5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茎段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5mg/L,诱导率为95%,增殖倍数为7.29;最适宜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2.5mg/L+蔗糖15g/L,生根率为90%;封口炼苗时间14d为最好,移栽时间7月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刺槐种子在无菌条件下播种生长7 d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继代培养次数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对刺槐子叶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再分化有一定影响,刺槐子叶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MS+2,4-D 1.0 mg/L+6-BA 0.2 mg/L,诱导率为98.9%,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05 mg/L,再生率为74.4%。愈伤组织的不定芽诱导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刺槐子叶进行了直接诱导不定芽的试验,诱导率最高达87.8%,其培养基为:MS+6-BA 5.0 mg/L+2,4-D 0.1 mg/L。  相似文献   

5.
徐萌  孙丽  相元萍  李素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249-13250
[目的]建立红掌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方法]以红掌幼嫩叶柄为材料,筛选红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时的最佳激素配比。[结果]红掌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2,4-D,此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0.0%;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2 mg/L 2,4-D+1.5 mg/L KT,此时分化率可达96.7%;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IBA,此时生根率可达86.7%。[结论]为红掌的快速繁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野葛茎尖分生组织为外植体,通过不同激素与MS培养基配比试验,筛选出野葛茎尖分生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最适培养基,建立野葛植株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茎尖分生组织在MS+2,4-D 0.5 mg/L培养基上启动诱导愈伤组织,再转移到MS+6-BA 0.5 mg/L+NAA 0.5 mg/L继续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高,繁殖能力旺盛.在MS+6-BA 1 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分化率100%,生长能力较强.在MS+NAA 0.1 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7.
以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品种"魁绿"和"佳绿"的无芽茎段、叶片、叶柄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及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软枣猕猴桃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从而建立"魁绿"和"佳绿"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6-BA对软枣猕猴桃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好于KT,"魁绿"和"佳绿"叶片分别在MS+2,4-D0.5 mg/L+6-BA 2 mg/L和MS+2,4-D 0.5 mg/L+6-BA 1 mg/L的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最高,分别为93.3%和96.2%。在不定芽再生培养过程中,6-BA和TDZ不能诱导不定芽发生,而ZT对不定芽的分化具有较好的诱导作用;"魁绿""佳绿"均在培养基MS+NAA 0.05 mg/L+ZT 3 mg/L上不定芽分化率最高,分别为72.0%、37.8%。不同品种及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再生率均存在差异,"魁绿"的不定芽分化率明显高于"佳绿";无芽茎段和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90%;叶片的不定芽分化率最高,显著高于茎段和叶柄。再生苗在培养基1/2 MS+IBA 0.1 mg/L上的生根率为97%。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膜荚黄芪的子叶、下胚轴、幼茎、幼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建立膜荚黄芪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是最佳的外植体。在6-BA与2,4-D或NAA培养基组合中,以MS+6-BA 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及芽诱导培养基。黄芪再生植株较难生根,在IAA、IBA和NAA激素培养基组合中,以1/2MS+IBA 2.0mg/L或1/2MS+IBA 1.0mg/L+NAA 1.0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50%左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BA、NAA、IBA、2,4-D等激素作用下,杜仲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及丛生芽诱导生根各阶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建立杜仲植株再生体系,为杜仲转基因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杜仲成熟胚、幼嫩胚、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使用BA、NAA、IBA、2,4-D等激素,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进行杜仲愈伤组织诱导,同时分析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和丛生芽诱导生根培养基的最佳配方,建立杜仲植株的再生体系。【结果】杜仲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分别为:成熟胚MS+BA 2.0mg/L+NAA 2.5mg/L,诱导率77.8%;幼嫩胚MS+BA 0.5mg/L+2,4-D 2.0mg/L,诱导率88.9%;叶片MS+BA 0.5mg/L+NAA 0.5mg/L,诱导率100%;茎段MS+BA 2.0 mg/L+NAA 0.5 mg/L,诱导率为100%。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BA 1.0mg/L+NAA 0.05mg/L,不定芽诱导率为88.9%,增殖系数为3±1;杜仲在1/4MS的基本培养基中生根最好,生根率达80%,激素的存在反而会抑制生根。【结论】杜仲成熟胚、幼嫩胚、叶片和茎段均可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不定芽的形成,并诱导生根,建立杜仲愈伤组织再生体系,但不定芽的增殖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0.
以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cardiophyllum)的叶片和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最适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6-BA 1.5 mg/L+NAA 0.3 mg/L和MS+6-BA 2.0 mg/L+2,4-D 1.0 mg/L,平均诱导率分别达93.75%和99.26%;来源于叶和茎段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6-BA 3.0 mg/L+NAA 0.1 mg/L+GA<,3> 2.5 mg/L和MS+6-BA 3.0 mg/L+NAA 0.2 mg/L+GA<,3> 5.0 mg/L,不定芽平均分化率达96.43%和97.25%.生根培养基以MS+NAA 0.3 mg/L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刺槐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选地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起苗运输等环节介绍了刺槐育苗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窄冠刺槐大批量育苗的方法,通过组织培养试验,探讨窄冠速生刺槐的组织培养技术.结果表明,通过选用窄冠速生刺槐叶柄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2.5 mg/L+NAA 1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IBA 0.05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2...  相似文献   

13.
红花槐花药培养最适取材时期及选蕾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的最适宜取样时期及其相应的花器官形态特征判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孢子染色压片观察、花器官形态特征观测和花药离体培养试验,研究红花槐花药小孢子发育阶段,探讨小孢子发育阶段与花器官形态特征及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关系。【结果】1)小孢子发育过程可分为四分体、单核及二细胞花粉3个时期,这3个时期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差异,其中单核时期又分为单核早中期和单核靠边期。2)小孢子单核时期(单核早中期及单核靠边期)花药适宜离体培养,其中单核靠边期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77.05±1.56)%,为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的最佳时期。3)在单核靠边期,花蕾纵径介于10.01~12.20 mm、花冠与花萼的长度比>1/4~≤2/5。同时,小花花萼上部为红色,白色花冠从花萼中露出且顶部开始变为粉红色,花序大而松散,小花间距离较大。【结论】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最适取材时期为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并可通过小孢子与花器官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取材。  相似文献   

14.
四倍体刺槐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 a四倍体刺槐嫁接采穗圃中剪取1 a硬枝和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研究了外源激素种类、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以及基质积温对硬枝插穗和扦插时间对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并研究了采穗圃母株年龄为1、3和5 a时分别对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枝扦插以IBA1 000mg.L-1处理6 h为宜,最高生根率和平均生根量分别达55.56%和11.74条;硬枝插穗不定根发生的最低基质积温为121.32℃;当基质积温升高98.26℃时,生根率可提高13.17%,平均生根量可增加1.48条。嫩枝插穗生根率高于硬枝插穗,且嫩枝插穗以IBA1 400 mg.L-1处理4 h为宜,最高生根率和平均生根量分别达77.63%和8.70条。随着母树树龄的增加,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扦插生根能力下降。嫩枝扦插随着扦插时间的推迟,生根能力也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根垫法分析杨树(刺槐)根系淋洗物对刺槐(杨树)根际微区养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浇刺槐根系淋洗物能提高杨树根际微区的NO3--N和NH4 -N水平,降低其N素养分亏缺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杨树根际微区N素缺乏状况;浇灌杨树根系淋洗物能提高刺槐根际微区的P素(尤其是非闭蓄态无机P)水平,降低其P素亏缺百分率,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刺槐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及其贮藏特性,为刺槐生产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刺槐花粉为试材,使用培养基萌发试验法测定其生活力,并研究不同浓度Ca2+、不同贮藏条件及时间对刺槐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刺槐花粉在琼脂8.0 g/L+蔗糖20.0 mg/L+硼酸2.0 mg/L的培养基中萌发率高达30.25%;适当浓度的Ca2+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当Ca2+浓度为1.6×10-4mg/L时,花粉萌发率高达40.25%,花粉管伸长最快;适宜刺槐花粉贮藏的条件依次为-80℃、4℃、-23℃和常温;花粉在-80℃贮藏32d后,萌发率仍达15.30%。【结论】适合刺槐花粉萌发的培养基为:琼脂8.0 g/L+蔗糖20.0 mg/L+硼酸2.0 mg/L;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外源钙能促进刺槐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于超低温真空冷冻条件下贮藏的刺槐花粉保持活力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刺槐人工林抚育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吕保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28-1529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刺槐人工林的影响。[方法]以林木分级为基础,以弱度、中度、强度和对照4种间伐强度对刺槐中龄林进行间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可明显提高林木直径生长量、材积生长量和林分叶面积,但对林木高生长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人工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香花槐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花槐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显示:外植体诱导培养基采用MS+BA1.0mg/L+NAA0.05mg/L,可获得70%的萌发率;继代培养基采用Ms+BA0.5mg/L+NAA0.04mg/L,增殖系数和生长系数都较高;生根培养基为大量元素减半的MS+NAA0.5mg/L,其中蔗糖15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试验分别对香花槐的腋芽诱导,继代增值培养及无菌苗生根培养和愈伤组织分化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1mg/L;最佳增值培养基为MS+BA0.8mg/L+NAA0.3mg/L;当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IBA0.05mg/L;在愈伤组织分化的过程中,培养基MS+BA0.5mg/L+NAA0.05mg/L分化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刺槐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3个刺槐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8对引物共检测出1 230条谱带,其中有1 218条为多态带,占总谱带的99.02%;特异性条带有203条,其中缺失带为11条,通过特异性条带可鉴别83%的刺槐无性系;聚类分析将刺槐种质分成5组,来源相同的无性系并未严格聚在一起,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