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0月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的"深远海养殖平台-黄条鰤亲鱼培育及养殖关键技术"子课题在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对"黄条鰤亲鱼陆海接力培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由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夏苏东博士主持,联合天津市立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天津市水产局项目"松江鲈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并结题。该项目引进松江鲈鱼亲鱼60对,获得受精卵10万粒,成功繁育出平均体长5.3cm的健康幼鱼3万多尾。项目组对松江鲈鱼的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及苗种培育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确定了亲鱼培育、受精卵孵化与仔稚鱼培育的适宜条件,研发并制作了孵化装置,确定不同阶段的饵料,总结了天津地区松江鲈鱼人工繁育技术。松江鲈鱼在天津地区首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鰤鱼是大宗食用鱼类,人工养殖比较普遍,养殖年产量达到15万吨,目前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鰤鱼大都采用网箱养殖,苗种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采捕海里的自然鱼苗;二是人工繁育。每年养殖所需鰤鱼鱼种约7,500万尾。六十年代末,用捕获的亲鱼催产采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鰤鱼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鰤鱼[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黄条鰤(Seriola laland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消化系统(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5种消化相关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组织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种鰤鱼中5种消化相关酶主要分布在幽门盲囊、肝脏和肠道中。3种鰤鱼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无差异。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黄条鰤>高体鰤>五条鰤(P<0.05),高体鰤肝脏组织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鰤鱼(P<0.05);胃、中肠、后肠组织中α-淀粉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幽门盲囊、前肠组织中α-淀粉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胃、幽门盲囊组织中脂肪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前肠、后肠、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3种鰤鱼的酸、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黄条鰤幽门盲囊组织中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P<0.05)。研究表明,3种鰤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组织分布特点基本一致,幽门盲囊是5种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除胰蛋白酶外,高体鰤其他4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鰤鱼,黄条鰤幽门盲囊和肠道的5种酶活性显著偏高。结果可为揭示鰤属鱼类的消化生理特性、研制适宜鰤属鱼类消化特点和种特异性生长的高效专用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鰤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鰤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鰤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μm。黄条鰤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鰤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蛳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鰤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鰤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认识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物学特性,利用传统测量方式、框架测度法、几何形态测量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度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与可数性状及内部结构特征,并模拟构建了黄条鰤形态性状度量框架图。观察了黄条蛳不同部位鳞片和耳石形态特征,比较了各形态度量性状的比值关系,发现全长与体长比值、下颌长与上颌长比值、尾柄长与尾柄高比值变异较小,表明这些性状关联密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条鰤全长(TL)与体重(BW)之间的关系模型:BW=2.1652TL~2-140.357L+2479.9(R~2=0.9812),体高(BH)与体重间的关系模型:BW=0.7575BH~(3.0059)(R~2=0.9816)。研究分析表明,在黄条鰤的12个可量形态性状中,除眼径外的其他11个形态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体高和体长性状是影响体重的2个关键因素,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别达41.34%和13.11%,它们对体重的共同决定程度达42.88%。本研究观察描述了黄条鰤内部结构特征,其比肠长为0.62-0.69,脊椎骨数量为23-25,总出肉率可达75%。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条鰤种质判别、系统分类及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形态认知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是一种全球水域广泛分布的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的大型大洋性鱼类,其生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强烈。为开发适宜黄条鰤实验和生产操作的低应激处理技术,采用实验生态学、生理学手段,首次研究了2种温度条件下(20℃和24℃)、2种麻醉剂(MS-222和丁香油)对1龄黄条鰤的麻醉效果,通过行为判别与生理指标分析(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葡萄糖的水平),确定了2种麻醉剂对黄条 的最适麻醉时间、复苏时间和麻醉剂量。根据黄条鰤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麻醉过程分为7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6个时期。在水温为20℃和24℃时,MS-222麻醉黄条 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0~120 和100 mg/L,而丁香油的最佳浓度均为40 mg/L。在此条件下,实验鱼均可在3 min之内入麻,5 min之内复苏。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增加,黄条鰤入麻时间呈缩短趋势,复苏时间呈延长趋势。水温的升高降低了入麻时间,而对复苏时间无明显影响。在水温20℃和24℃条件下,40 mg/L的丁香油麻醉黄条鰤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分别于6 h和12 h达峰值;在水温24℃条件下,100 mg/L的MS-222麻醉黄条鰤后,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于12 h达峰值,其他各实验组血清肾上腺素、葡萄糖和皮质醇水平均在24 h达峰值。2种温度条件下,实验鱼血清中3种应激相关生理指标在复苏72 h后均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规范化的黄条鰤实验与养殖生产操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二代测序、软件拼接获得中国黄海海域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序列全长为16609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26.68%)、G(17.84%)、C(30.12%)和T(25.36%);共有13条蛋白编码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除NAD6、trnQ、trnA、trnN、trnC、trnY、trnS、trnE、trnP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黄条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蛋白编码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52.05%和51.085%,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线粒体基因中存在2个散在重复序列,分别位于NAD1基因序列正义链的中游和COX2基因序列反义链的上游。在其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Gly外,均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黄条鰤线粒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起止位点与密码子除COX1、NAD5外,均与日本海域出产的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完全吻合,且COX1、NAD5基因皆短于日本黄条鰤;两者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基于18种隶属于13属的鲹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可知小甘鲹(Seriolina nigrofasciata)、黄条鰤、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长鳍鰤(Seriola rivoliana)同属一近支,且黄条鰤与五条鰤亲缘关系最近,与小甘鲹进化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工厂化养殖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各组织(肝脏、肠、心脏、鳃和肌肉)及饵料鱼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获得黄条鰤各组织的碳同位素判别值(Δ13C),结合大连海域野生黄条鰤及其潜在食物的δ~(13)C值,推测黄条鰤的食物来源。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黄条鰤各组织Δ13C依次为肌肉(1.00‰)鳃(0.98‰)心脏(0.95‰)肠(0.79‰)肝脏(0.37‰)。大连海域野生黄条鰤的46种可能饵料生物的δ~(13)C为-21.61‰~-16.84‰。通过工厂化养殖黄条鰤肌肉组织的Δ13C,推测大连海域野生黄条鰤的食物组成以中上层鱼类为主,其次为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游泳虾形类、蟹类、头足类,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64.0%、9.8%、9.0%、6.2%、5.1%、3.7%。  相似文献   

10.
利用2b-RAD技术对119尾黄条鰤(Seriola lalandi)个体进行测序,共获得黄条鰤SNP分子标记26665个,对黄条鰤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这2个重要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体质量和全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黄条鰤体质量性状中共筛选到17个体质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找到17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全长性状共筛选到12个潜在显著关联位点,找到12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对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得知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或组织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通路调控过程,可能是影响黄条鰤生长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SNP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可为今后黄条鰤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11.
《河北渔业》2011,(8):F0002-F0002
<正>2007-2010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白斑狗鱼人工养殖亲鱼繁殖习性的研究及亲鱼的培育,完成了全人工条件下的整个繁育过程。即对来自原产地(新疆额尔齐斯河)野生白斑狗鱼卵进行了人工孵化、苗种培育及驯化养殖,并从中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在黄条鰤 (Seriola aureovittata)摄食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黄条鰤 npy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npy基因的组织分布以及其对饥饿再投喂的应答特性。黄条鰤 npy基因ORF序列长度为300 bp,编码99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其中包括2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36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黄条鰤 npy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等其他硬骨鱼高度保守(>9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黄条鰤 npy与高体鰤 (Seriola dumerili)的关系最近。npy mRNA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表达量最高,在垂体和胃中表达量次之。在饥饿再投喂实验中,饥饿刺激了npy mRNA的表达,特别是饥饿21 d时,实验组垂体npy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7 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上述结果表明,npy可能参与了黄条鰤的摄食调控,在饥饿代谢补偿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条鰤苗种运输试验的结果表叫.提高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主的天键是:选择健康活泼的苗种;做好苗种运输前的暂养和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运输水温;确定合理的运输密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为有效解决陕西地区长丰鲢苗种供应问题,2017-2018年,大荔县水产站与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在育红繁育基地进行了亲鱼培育及人工早繁试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积累了较好的技术经验,其生产的苗种已广泛推广到陕北、陕南、关中等养殖区,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现根据两年的人工早繁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5年~2007年进行黄条鰤人工繁殖及育苗研究过程中对其胚胎发育观察结果。在海水水温23℃~25℃、盐度24~27、pH值8.0~8.3条件下,黄条鰤受精卵受精后40min为2细胞期、3h23min为囊胚期、6h55min为原肠期、11h35min为胚体期、41h30min孵出仔鱼。对胚胎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和拍摄。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 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 本研究对 1 龄黄条鰤 [(565.83±70.22) g]开展为期 60 d 的养殖实验, 共设置 10 尾/m3 (低密度组)、20 尾/m3 (中密度组)和 30 尾/m3 (高密度组) 3 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 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在第 60 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 在 3 个密度组中, 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显著高于 30 d 的数值(P<0.05), 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与 30 d 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低于 30 d 的数值,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 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 30 d 和 60 d 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 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 30 d 和 60 d 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 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 中密度(20 尾/m3 )是 1 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 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打造北方最大的鲈鱼苗种繁育基地。近日,利津县刁口乡双瀛水产苗种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引进的500多条人工繁育鲈鱼亲鱼和40多万尾鲈鱼野生幼苗长势良好。今年3月份,利津县海洋渔业部门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正式签署共建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协议,在刁口海水养殖区设立科研基地,重点试验、推广鲈鱼苗种繁育等技术,建设1万立方米水体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98、1999年从广西引进的月鳢亲鱼及苗种,在厦门市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人工育苗及苗种养成的生产试验结果,提出月鳢人工繁育及养成的技术要点。包括苗种的人工繁殖培养及水泥池精养两部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国内     
北京水科所:形成一体化人工繁殖近日,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水产品种更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该项目对鲟鱼、硬头鳟、宝石鲈人工繁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集亲鱼培育、人工催产、授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2,(8):42-42
6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对该所承担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50)研究任务“星突江鲽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和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项目“新养殖海水种类苗种繁育技术”子课题“星斑川鲽苗种繁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课题组在集成鲆鲽类亲鱼生殖调控技术的基础上,于2012年春开展了星突江鲽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亲鱼优选、温光等综合调控亲鱼产卵、受精卵孵化环境控制和苗种规模化培育等配套技术工艺研究,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