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鳖市场分析及其养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鳖 ,俗称甲鱼、团鱼、水鱼、脚鱼 ,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对中华鳖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至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工业化温室养鳖设施及养殖工艺的突破和推广 ,大大促进了工厂化温室养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初期 ,鳖价猛增几倍 ,养鳖的丰厚收入 ,更进一步刺激了养鳖业的无序发展 ,形成全国性的“养鳖热”。然而 ,随着市场商品鳖数量急剧增加 ,以及境外“泰国鳖”、“越南鳖”等外来鳖种低价向国内倾销 ,中华鳖市场竞争激烈 ,鳖价大幅度下降。面对竞争 ,有些单位采用不适当的养殖工艺 ,致使商品鳖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 ,俗称甲鱼、团鱼、水鱼、脚鱼 ,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对中华鳖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至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工业化温室养鳖设施及养殖工艺的突破和推广 ,大大促进了工厂化温室养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初期 ,鳖价猛增几倍 ,养鳖的丰厚收入 ,更进一步刺激了养鳖业的无序发展 ,形成全国性的“养鳖热”。然而 ,随着市场商品鳖数量急剧增加 ,以及境外“泰国鳖”、“越南鳖”等外来鳖种低价向国内倾销 ,中华鳖市场竞争激烈 ,鳖价大幅度下降。面对竞争 ,有些单位采用不适当的养殖工艺 ,致使商品鳖产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藕田套养中华鳖,利用中华鳖喜食福寿螺的习性,可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危害;同时福寿螺又为中华鳖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食物来源,降低了养鳖成本,减少了农残和污染,达到了藕鳖共育增产、增效和增质的效果。探索了一套藕鳖共育的高产高效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鳖生态系统构建与种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水稻种植环境伴随化肥和农药的长期使用而不断恶化,各种病虫害频繁发生,导致恶性循环。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稻田养鳖模式,通过中华鳖与水稻的有机结合,使中华鳖捕食田间虫害、清除杂草、疏通泥土;同时中华鳖养殖的残饵粪便又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可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40%~50%,改良了种养殖田间生态环境,减轻了面源污染,提升了水稻和鳖产品品质,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目前稻田养鳖的种养模式在安徽刚刚起步,为了广大农民能够准确掌握稻田养鳖知识,方法和技术,该文就相关重要环节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静  何吉祥  吴本丽  黄龙  张烨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0):2650-2661
【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周围和鳖池水底采集0~5 cm表层土,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并以冗余分析(RDA)识别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放养中华鳖后稻鳖共生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从24份样品中测序获得145239个OTUs,涵盖的菌群涉及到74门184纲294目301科373属。各样品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Chao1指数范围为7817.78~17453.39,Shannon指数范围为8.64~11.29,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门共有10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28.96%~64.76%;丰度大于1.00%的属有16个,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包括f_Anaerolineaceae、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Sideroxydans、c_SBR2076、f_Nitrosomonadaceae、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f_FW13。RDA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极显著(P<0.01)相关的环境因子有pH、总氮(TN)含量和有机质(OM)含量,其中pH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影响最大。【结论】稻鳖共生模式能促进稻田土壤中氮、磷、钾的累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pH、TN含量和OM含量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的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中华鳖投放密度的确定除了要结合水稻和中华鳖的生产性能外,还应考虑稻鳖共生模式中饲料化肥的环境释放特点、营养物质循环特征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等。  相似文献   

6.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7.
<正>健康养殖是根据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模拟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品质的商品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1.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要求。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沙壤土为宜,淤泥厚  相似文献   

8.
<正>鳖,学名中华鳖,俗名甲鱼、王八等,是我国传统的滋补美食,且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工厂化温室养鳖的无序发展,使鳖的外形、口感、品质和安全性大打折扣,让消费者对养殖鳖心存顾虑。近年来,一些养殖农户尝试土池生态养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回报。现将土池生态养鳖殖技术关键点介绍如下,供参考。一、鳖池及环境营造鳖有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的“三喜三怕”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中华鳖生物学习性,将中华鳖稚鳖在温室培育到200克以上,然后投放到野外池塘中常温养到400克以上的大规格鳖种,再将大规格鳖种投放到稻田中养成600克以上的高品质商品鳖的养殖模式,将连续三年以上的养殖过程称为中华鳖三段式养殖。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温室养殖或“温室+池塘”两段法养殖,既能实现苗种阶段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华鳖"浙新花鳖"该品种以中华鳖日本品系为母本,以清溪乌鳖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即为中华鳖"浙新花鳖",腹部有大块黑色花斑。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同等规格的幼鳖经16个月养殖,生长速度比母本提高14%以上。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新品种清溪乌鳖的若干生物学性状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清溪乌鳖独特的腹部灰黑色是区分其与普通中华鳖的一个重要外部特征;幼鳖体长和吻端宽与背甲长的比值较普通中华鳖小,成鳖体高、后侧裙边宽和尾长与背甲长的比值较普通中华鳖大。在人工配合饲料精养条件下,初孵清溪乌鳖稚鳖经450 d养殖,平均体重由初始约6.0 g增加到493.2 g,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体重与背甲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     
《北京农业》1996,(7):29-30
中华鳖中华鳖又名甲鱼,团鱼,属爬行纲、龟鳖目的一种名贵的水生动物。鳖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其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鳖甲含动物胶、角蛋白等,有养阳消热、干肝熄风,软坚散结等功效,鳖血能补血强身,鳖卵能治久泻,久痢等症。鳖主要生活在水中,为变温动物。食性杂,...  相似文献   

13.
正稻田养中华鳖,鳖吃稻田害虫和杂草,粪便成为有机肥,水稻少施农药反而增产;鳖在仿野生环境下生长,品相好卖价高。稻田养鳖,稻鳖共生,米是生态米,鳖是生态鳖,产量提高,效益增加。1.稻田选择养鳖稻田应选择便于看护的房前屋后离住处较近的田块。同时,稻田的地势要低洼,水源条件好,水流通畅,排灌方便。稻鳖生态养殖,选择的稻田除了地势、水源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选抗病能力强、不易倒伏的优质稻田。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中水环境的状况,对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中华鳖的养殖生产和尾水处理提供指导。通过逐月检测中华鳖高密度养殖、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4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莲鳖套养模式中透明度(SD)最高(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亚硝酸氮(NO2--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叶绿素a(Chl a)最高(P<0.05),菱鳖套养模式氨氮(NH4+-N)、总氮(TN)最高(P<0.05),RDA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Chl a、TP、SD、CODMn、DO。4种中华鳖养殖模式共检测出9个门54属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丰度为高密度养殖>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在4种养殖模式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同的趋势,莲鳖套养和生态养...  相似文献   

15.
山东招远市辛庄镇小西庄村养鸡专业户徐存义,从1997年下半年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的养鳖场,引进中华鳖种1000只,采取以鸡肠子为主,配合适量小鱼、虾、虫和谷物的配合饲料喂鳖,加快了鳖的生长和繁殖,获得高效益.目前他的养鳖场养鳖2.5万只,已出售鳖苗2.5万只,盈利28万元.不仅是全市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也成了胶东半岛数得着的养鳖大场家.  相似文献   

16.
池塘鳖与温室鳖体组成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分析了池塘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与温室养中华鳖体组成和生化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池塘鳖相比,温室鳖四肢沉积较多的脂肪,肝脏质量显著地增加。此外还发现,温室鳖的肌肉脂肪、胆固醇的含量、脂肪的碘值和裙边的胶原蛋白可溶率都显著地提高,但肌肉和脂肪的感官色泽、肌肉的蛋白质及其谷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裙边的食用粘度及其相关的总胶原蛋白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却明显地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中华鳖资源,以宁波中华鳖粉为例,分析概括中华鳖粉不同的营养组分含量,总结胶原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国内外各领域上的应用现状,以及中华鳖在医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功效研究进展,指出对于无法进行活体销售的中华鳖原料,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充分利用鳖源胶原蛋白、优质脂肪酸及副产物鳖甲等,提升中华鳖产品附加值,为中华鳖在食品、医药以及保健品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生态习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温度、水值、底、光、声等非生物环境以及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对中华鳖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运动、摄食以及其它行为的影响。旨在通过对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的全面报导,目的为养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RFLP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群(太湖鳖群体、沙鳖群体、台湾鳖群体和黄河鳖群体)中华鳖的pomc基因,比较4个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同源性,构建遗传进化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用AccⅡ、BscBⅠ、AsuⅠ和Tsc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omc基因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 4个不同地理群的中华鳖均能扩增出786 bp的pomc基因。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上台湾鳖和沙鳖亲缘关系较近,而太湖鳖与黄河鳖亲缘关系较近。用酶切分析pomc基因扩增产物,结果表明:用AccⅡ内切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沙鳖切出303 bp和483 bp 2个条带,而其他3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BscB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沙鳖切出351 bp和435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Asu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黄河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TscⅠ酶对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黄河鳖和太湖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这4个限制性内切酶的联合使用分析,可使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在分子水平都得到明确的鉴定。从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pomc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显著差异和酶切位点的变化,进一步证明pomc基因可以作为区分这4个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鳖种群、沙鳖种群、台湾鳖种群和黄河鳖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对所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SNP位点,并对所得的SNP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所扩增的POM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为786bp;以megalign软件比较分析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发现该序列中共有15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经过验证,第129位核苷酸的变异为台湾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441位核苷酸变异为太湖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168和396位核苷酸为黄河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531和618位核苷酸为沙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结果表明,中华鳖的POMC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均有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作为区分中华鳖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