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高罗氏沼虾单位水体出苗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利用对虾育苗进行了提高罗氏沼虾单位水体出苗量试验。15个试验池总水体79.5m^3,共出虾苗404.23万尾,平均5.08万尾/m^3,最高6.35万尾/^3.1992年12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六甲海峡捕获的斑节对虾亲虾进行人工育苗首次在我国北方地区成功,280.8m^3水体培育虾苗1106万尾,平均1m^3水体出苗3.9万尾,万尾虾苗纯益206.3元,1992年11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育自繁亲虾,用温泉水高温,人工育苗18.59万尾(0.8-1.0cm),最高育苗密度10.3万尾/m^3,成活率84.5%;外购亲虾用锅炉提温,人工育苗7.79万尾(1.65cm),育苗密度5.53万尾/m^3,成活率64.98%,孵化育苗水温26.0-30.0℃、PH7-8.5、盐度12-14‰、溶氟4-6.5mg/l,氨氮0.3-0.8mg/l。本试验表明,罗氏沼虾人工孵化育苗,在辽宁地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普通的对虾育苗室,于1994 ̄1995年进行了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性试验,其结果:1994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苗220万只,计21.5kg,199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C1苗882万只,计80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丁勇  游克仁 《齐鲁渔业》1995,12(3):22-24
介绍了海湾扇贝秋季人工育苗技术。在21m^3水体中,共育出壳高360-580μm稚贝2698万个,平均出苗量128万个/m^3。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系统总结了1995年牙鲆育苗自受精卵运输、孵化和仔鱼饲育的全过程,3批育苗总水体22.5m^3,获平均体长6.16cm的幼鱼45000余层。文中了降低仔鱼饲育期饵米,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蟹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蓄水池及其处理、亲蟹暂养、布苗方法、幼体培育一整套河蟹育苗高产技术,在576m^3水体中大眼纪估312.5kg,单位水体出苗量540g/m^3;蚤状本Z1变大眼幼体平均或活率达到28.6%,发现一种可疑病原菌。大眼纪体最适培育 10万尾/m^3。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只海捕亲蟹,在1000m^3育苗水体中,采取充气,吸污,换水,倒池,分池,防治病害等措施,进行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稚蟹培育,共育出壳宽0.5~2cm的稚蟹315万只,平均1m^3水体出苗3150只,实现产值157万元,利润101万元,专家鉴定认为,单位水体育苗量和育苗总量均国居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防治河蟹溲苗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草药防治溲苗病害的试验,育苗水用CuSO4处理,用黄芩和五倍子配合使用,可保证后期天然海水育苗的顺利进行,黄岑浓度为1.5-2g/m^3,五倍子浓度为1.-15g/m^3。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产卵孵化和幼虫培养试验,在480m^2育苗水体中,经过45天,育出平均壳高353μm的泥蚶稚贝2.3亿粒,平均出苗密度47.92万粒/m62,最高达63.5万粒/m^2,创产值65万元、纯利38万元。试验证明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8.1%。2015年和2016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0.20×108粒、4.69×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19.40×108尾、13.65×108尾。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团风李家洲、鄂州城区、鄂州戴家洲和黄石道士袱4个江段。与历史资料相比,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建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在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洲滩等生境。  相似文献   

12.
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3年5月至10月对嘉陵江下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水域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计调查226船次,统计渔获物1153kg,测量鱼类标本19378尾。共记录鱼类92种,隶属于5目14科61属,其中有13种为该水域新记录。结果表明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珍稀鱼类、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绝迹,如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  相似文献   

13.
鲈鱼(Late olabrax japonicus)亲鱼在厦门火烧屿海水网箱中培育性腺能成熟,主要措施是在适当的放养密度下加强日常管理,掌握好饲料的日常投喂及注意病害防治。本实验开始于1993年11月—1997年1月,各年度(1993—1994、1994—1995、1996—1997年)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36%、97%、76.3%、91.4%,雄系鱼成熟率为70—100%;获产率100%。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Ⅰ组用10%脱毒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日粮中含游离棉酚0.00498%。试验Ⅱ组用5%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8粮含游离棉酚0.006%。对照组用低鱼粉大豆日粮,不含棉酚。试验分二个阶段进行。试验1,3种日粮饲喂莎褐生长鸡结果不影响增重,饲料利用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增重成本试验Ⅰ组最低,试验Ⅱ组稍高于对照组。试验2,3种日粮饲喂伊莎褐商品代蛋鸡结果不影响产蛋率,蛋重和饲科利用率对照组高于试验组。鸡蛋成本试验Ⅰ组比对照组低0.07元。试验证明10%脱毒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合游离棉酚0.00498%的日粮经济效益最高。目前缺乏蛋白质饲料,而大豆饼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试验Ⅰ、Ⅱ组日粮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5.
对东海区拖虾作业休渔期的商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宋海棠 《海洋渔业》2005,27(1):21-25
根据对历年来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资料分析 ,提出实施拖虾作业休渔措施的必要性。分析认为 :虾类资源是多种类组成的捕捞对象 ,不同种类生态属性不同、分布海域不同、繁殖期和幼虾出现高峰期不同、渔场和渔期不同等 ,指出拖虾作业休渔期不宜搞一刀切 ,应实行分区管理。北部 (31°0 0′N以北 )以广温广盐种类为主 ,宜实行伏季休渔 ;而南部 (31°0 0′N以南 )以高温高盐种类为主 ,宜在 4~ 5月份休渔。为有利于管理 ,可把拖虾休渔管理权下放给各省 ,由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休渔时间。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动力等条件,提出了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表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初步分析了保护区栖息地生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刺参中间培育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报道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中间培育技术及其生长特性。刺参在大棚水泥池内,采用地下海水源,全人工饵料,培育60天,参苗大小由1310头/kg长至322头/kg。重量由78kg增至305kg,成活率96.4%,饵料系数1.76。培育过程中2-3cm的幼参生长最快,长得很慢的“老头参”占4.3%。培育的基本环境条件:盐度24.795±0.015;温度14.6-15.2℃;溶氧(DO)多为6-9mg/L;pH值7.2-7.6;铵氮0.2mg/L以下。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析了鱼、鹅立体化养殖的生物学依据、形式、注意事项及经济效益。推算出 1只鹅可年增产鱼 5kg ,每 1/ 15hm2 鱼池配养 5 0~ 6 0只鹅 ,共可增产 30 0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3~1998年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秋汛对虾产量与放流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汛对虾产量随放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Y=363.7+126.4X相关关系(r=0.918)。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重要鱼类,环境因子是鱼类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保护区的生境特征,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历史数据收集整理、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资料和方法,对保护区内重要鱼类的水温、水质和水文水动力等生态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要鱼类繁殖的生态需求与文献调研中给出的生态需求吻合程度较高且更接近天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